高廣元
[摘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之后,全國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之時,1952年5月,新中國第一個科教電影機構的雛形“教育片組”應運而生。為了加強科教電影工作,文化部成立了“教育電影指導委員會”。新中國的科教片事業開始起步,積極承擔了普及科學知識、傳授先進技術的重要使命并拍攝了大量科教片作品,奠定了新中國科教影視事業的基礎。
[關鍵詞]農業影視,科教片。機構,攝制。新中國電影
在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就開始參與創建了中國電影事業,但是并未介入科教電影。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科教電影的創建隨之提上了日程。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194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給東北局宣傳部《關于電影工作的指示》中說:“可以攝制略加故事穿插的教育片,如關于改進戰術、繳獲歸公……增加生產、保育嬰孩、防止疾病、反對迷信、灌輸科學知識等”,規定科教片的任務是“傳播科學文化和生產知識”。又于1948年12月再次指示說“戰爭只有一年即可根本打倒國民黨,應不失時機把攝影隊派往各前線,爭取拍好許多紀錄片,并在華北就近制片以求迅速”。從“10·26”指示可以看出,它的內容仍有舊中國科教電影脫胎的痕跡,如科教片名稱仍叫“教育片”,任務是“傳播科學、文化和生產知識”,攝制方法可“略加故事穿插”等。但是,對于拍攝科教片的遠景規劃和設想已見雛形。
一、政務院批準文化部建立教育片專門機構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1952年,國家三年經濟恢復任務就要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一五”計劃)即將展開,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技術的宣傳更顯迫切。4月4日政務院召開131次會議,在討論文化部1952年電影制片工作計劃時,批準了文化部的報告“擬加強新聞紀錄片、教育片與小故事片的攝制,以滿足廣大工農兵的迫切需要,計劃建立教育片與新聞紀錄片的專門機構及其編輯部”。這就決定了“教育片組”的建立,隸屬北京電影制片廠。“教育片”這個名稱仍帶有舊的痕跡。從1952年起,中國科教電影事業開始了正式規劃,即將脫去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應急性質。
二、“教育片組”成立的經過
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簡稱電影局)隨即選調從事過教育工作的洪林來負責這個組建工作。洪林同志1995年在回憶教育片組建經過時說:“1951年秋季,我從上海市教育局調到北京,在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創作所擔任編劇。時僅半年,在1952年4月的一個晚間。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袁牧之同志把我找了去,在座的還有劇本創作所負責人王震之、林杉、黃鋼等同志。袁牧之同志說,電影局決定建立一個科學教育電影機構,名為教育片組,附屬于北影廠,實際由電影局直接領導,……決定我任教育片組組長。由于我當時對教育片還很陌生,所以袁牧之、王震之等同志便向我說明這一新的片種的特性和作用,說明這一片種的重要性。袁牧之等還說現在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全國就要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普及科學知識。傳授先進技術,已經成為十分迫切的事情。所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同意,要迅速建立一個新的機構來專門拍攝教育片(初時名稱并不固定,一般稱教育片,到1953年建廠時才正式定名為科學教育片)。袁牧之同志還告訴我,教育片組的副組長已確定由許幸之同志擔任。”“1952年5月,在一間小會議室內。北影廠領導錢筱璋同志宣布了教育片組的成立。這時,一無廠房,二無人員,三無設備,四無經驗。應該說。面臨的困難是不少的。但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既作了決定,就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電影制片廠也積極支持。于是,從長影、上影、北影、劇本創作所和部隊文工團調來的三四十名創作人員和行政人員先后前來報到,又租用了西單舍飯寺的兩家小旅館作辦公地點(以后搬到太平胡同3號),置辦了簡單的辦公用品,借來了一些器材,就這樣,拍攝教育影片的工作便開始了”。“當時教育片組的人員不過四十余人,主要是從事導演、編輯、編劇等創作工作,也有部分同志從事行政工作。這其中有羽奇、杜生華、畢恒三(肖棠)、周克、張其、王光彥、周彥、邱石平、劉詠、弓志、韓韋、蘇偉、徐清揚、徐捷、晉陀、牧野、張波、叢碩文、趙國障、趙瑩,葉華、王為光、周偉、李榮普、劉思平、安琳、崔子玉、王中成、黃紀、昊純一、楊帆、鄭小秋,方徨、易瑾、江浩等同志。其中大部分同志以后·直堅持在科教電影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數十年,為這一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上影廠還有幾位資深的老導演。如陳鏗然、吳村。也曾參加過科教片的導演工作,使一些新同志從他們那里學到不少拍片的經驗”。
教育片組成立后不久,即改為教育片總編輯室,但仍隸屬于北影。同時,新中國科教電影初創時受故事片影響,編劇和導演是分別設置的。
三、成立教育電影指導委員會
教育片組成立后,如何開展科教電影工作?如何保證科教電影事業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如何使科教電影走向大眾?這些問題不僅擺在文化部領導的議事日程上,而且也擺在新成立的教育片組組長洪林的心頭。
根據史料來看,這些問題是這樣解決的。洪林同志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為了加強教育電影工作,文化部成立了‘教育電影指導委員會,由著名科學家茅以升同志擔任主任,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同志擔任副主任。成員中有高教部副部長曾昭倫、科普協會秘書長袁翰青,以及衛生、教育、農林等部門的負責人。這個委員會不僅審查影片的選題、創作、宣傳、發行等方面的工作,還積極推動科學技術界人士來關心支持以及直接參與科教片的創作。可以說,我國科教電影事業從起步時開始,就是和科學技術界人士密切合作的,幾乎每部影片片頭都寫明這部影片的科學顧問和技術指導的姓名,我們的創作人員也和許多科學技術工作者交上了朋友。1952年秋季,我和周克同志先后拜訪了革命老前輩、老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和吳玉章同志。兩位老人聽說運用電影來進行科學教育,都覺得是一件大好的事情,鼓勵我們一定要把這項工作搞好,為廣大人民服務。徐老特別提到要面向農村,拍出符合農民需要又顧及農民接受水平的教育片。吳老當時還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談了他幾十年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諄諄教導我們,從事教育工作一定要循序漸進,踏踏實實,讓受教育者得到實際有益的知識,不要一味追求形式,做表面文章。兩位老人的講話語重心長,言辭懇切,使我們深受教益。”
新中國科教電影在保證科學正確地為人民大眾服務,尤其是為廣大農民服務的正確方向是從新中國科教電影事業一開始就奠定了的。
四、學習蘇聯科教電影的創作經驗
新中國科教電影在解決了組織領導保證和工作正確方向情況下,科教片究竟怎樣創作,怎樣攝制這個具體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們的創作人員是在完全無經驗的情況下積極摸索開展工作的。1952年從故事片廠調來從事科教片編導的
杜生華幾十年后回憶說:“搞故事片的人和搞故事片的廠,似乎只是移了一下位,所差無幾,其實不然,就以拍攝的對象,使用的工具,工作的方法而言,就有著明顯的差異。”必須從頭開始。在舊中國,科教電影很受西方的影響。新中國建立后,由于當時中國的國情是在西方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執行“一邊倒”的政策,倒向于蘇聯。又由于新中國和蘇聯的國家體制都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蘇聯又是世界的電影大國,科教電影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因此,在新中國科教電影的創作起步階段就全面地學習蘇聯經驗,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并不完全是由誰任意決定的。
1952年即加入新中國科教電影創建行列的科教片編導劉詠回憶說:當時翻譯的蘇聯科教片對我國科教片的創作準備及起步成型,影響很大。從影片的樣式、選題、創作起了重要的參考、啟示、借鑒作用。當1952年教育片組成立后,成為編導創作人員反復觀摩研究的碑帖。這些影片多為科學普及片,在藝術形式以及對選題的處理上,具有生動活潑多樣化的特點。蘇聯科教電影對新中國科教電影創作的起步和成長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也留下了固定模式的痕跡。
五、科教片選題的確定
關于科教片選題的確定,據洪林回憶說:“當時規定:教育片組負責影片的題材選定,劇本創作,分派導演,然后由幾個故事片廠派來攝制組到教育片組接受任務,影片完成并審查通過后,攝制組仍回原廠。為此,我們首先要確定一批當年拍攝的影片題材,這時中央宣傳部熊復同志找了我去,我提出了選題問題。熊復說,中央宣傳部對此已做了考慮,認為,當前由于美帝國主義在朝鮮戰場上散布細菌毒蟲,我國正在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因此要迅速拍攝有關衛生醫療知識的影片。按照中宣部的意見,我們和衛生部門合作,首先創作拍攝了一批這方面題材的影片。接著,我和組內的編輯、編劇同志又分別拜訪了農業、水利、紡織、鐵道、建筑等部門的負責同志,制定了第一批教育片的題材。”
六、十二部科教片的攝制
1952年,教育片組建時期攝制了12部科教片,上海電影制片廠組建的攝制組攝制了6部:《深耕生產》《煤礦安全生產》《蘇長有先進砌磚法》《母子平安》《家庭安全用電》《郝建秀工作法》。北京電影制片廠組建的攝制組攝制了6部:《撲滅細菌毒蟲》《鄉村衛生》《消滅蒼蠅》《消滅蚊子》《消滅飛蝗》《怎樣豐產棉花》。
12部科教片,從題材和影片主題內容來劃分,5部是衛生題材,3部是農業生產題材,3部是工業生產題材,一部日常生活題材,很明顯,又是緊密結合國家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這種情況,從新中國科教影片初創開始,直到以后,成為中國科教片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優良傳統。
新中國建國初期科教影片還有一個特點,重視推廣勞動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先進生產經驗,如影片《蘇長有先進砌磚法》《郝建秀工作法》,在以后一個很長的時期里,都有這類科教片產生。1953年5月13日中央文化部內部舉行了科教片的座談會,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秘書長袁瀚青參加了座談會,觀摩了《煤礦安全生產》《蘇長有先進砌磚法》《怎樣豐產棉花》和《鄉村衛生》嘟樣片,認為制作基本上是成功的,教育意義最強的是《煤礦安全生產》,《蘇長有先進砌磚法》是以紀錄片的手法來攝制的,《怎樣豐產棉花》具有豐富的科學內容,不但告訴人們應當怎樣做,并且告訴人們這樣做的道理。《鄉村衛生》是以文藝片的手法和體裁來制作科學教育片的,這是一個質的發展的方向。我們需要將文藝和科學結合。科普大師高士其也參加了座談會,他認為四部影片都是很有意義的,雖然有些地方不夠生動活潑,但在現有條件下,這幾部科學教育影片的制作是值得歡迎的,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有關這些新中國建國初期科教影片的情況,現在簡介如下。《怎樣豐產棉花》,1952年攝制,編劇:王金贏,杜生華,導演,杜生華,該片從1951年山西省農業勞動模范曲耀離創造畝產籽棉912斤的全國最高紀錄,受中央農業部的獎勵講起。說明了棉花豐產技術的各個環節,如深耕、保墑、選種、浸種、播種、保苗、除枝、施肥、灌溉、治蟲、整枝等,應該怎樣掌握運用密切結合,尤其是講了密植原理和科學施肥道理,解釋了肥料中三種化學元素的作用。影片的表現形式是用農村開科學技術座談會的故事情節展開,有許多畫面拍得漂亮,棉花開放用了定時攝影,使觀眾看到了新穎的棉花徐徐開放的景象。
《消滅飛蝗》1952年攝制,編劇:王軾銘、邱石平,導演:吳村。蝗蟲在當時是危害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各地農民深受其害。該片選取了這個重要農業題材攝成影片,告訴觀眾蝗蟲以它的大量繁殖成為災害,并用土辦法拍攝了蝗蟲生產卵孵化的放大鏡頭,表現了科教片特有的內容,讓農民看得十分清楚,農民十分歡迎,影片同時還說明了撲滅蝗蟲的各種方法,使人們有信心、有辦法做好防治工作。
《蘇長有先進砌磚法》1952年攝制,編劇:牧野,導演:張波、崔子玉。該片是在東北工業部支持下,根據建筑隊長蘇長有的先進經驗攝制的。當時根據蘇長有先進經驗在全國掀起建筑工業一系列改革運動。影片表現了蘇長有先進經驗的特點——勞動組織的根本改革,由個人分散的操作變成把勞動力(技工與徒工)組織起來,按技術等級分工合作,使生產效率提高兩倍。同時,影片用對比手法表現新舊砌磚方法,突出新砌磚法的優越性。該片獲1957年文化部優秀科教片獎。這是新中國攝制最早的獲獎影片。
《郝建秀工作法》1952年攝制,編劇:蘇偉,導演:陳鏗然。該片主要是根據當時著名勞動模范郝建秀的先進事跡攝制的。影片介紹了郝建秀在細紗生產中的熱情主動精神和科學合理安排工序的方法。她一個人巡回多臺機器。有規律的接頭、換粗紗,創造了全國少出皮輥花的紀錄,并消滅了工作忙亂現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對其他看管多臺機器的工人工作提高效率,都具有借鑒意義。
《母子平安》1952年攝制,編劇:李慧芳,導演:羽奇、周偉。該片主要是宣傳普及新法接生好,同時批判舊法接生不科學,甚至會招致母親得產褥熱,嬰兒抽四六風。影片還展示了細菌侵入嬰兒身體的里面,對解放初期推動科學的新法接生起了積極作用,受到婦女的歡迎,使她們懂得不要再用舊產婆來接生了。
《家庭安全用點》1952年攝制,編劇:牧野,導演:杜生華。該片是用幾個生活小故事的片段形式,來講解一些觸電的原因,如小李家用螺絲燈不小心觸到銅絲頭,張大鋼家用破裂開關造成觸電事故,小孩琪兒玩弄裝得太低的插座,小孩勇勇玩弄床頭開關,有的人家掛衣服在磨破的電線上,老黃家隨便更換粗保險絲和換銅絲造成舊電線燃燒,李華一知半解隨便修理臺燈造成人身事故。影片還細致用動畫剖析觸電道理,燈座上疊印字幕,有些通過實景加動畫手法讓觀眾看清電流在人身上流過的形象。最后,影片還介紹了兩種人工呼吸的急救辦法。
《蘇長有先進砌磚法》攝制成功對推動當時的建筑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郝建秀工作法》反映當時優秀紡紗工郝建秀同志的先進紡紗技術。198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同志在接見上海科影同志時還說:“五十年代曾拍過一部《郝建秀工作法》,我搞的鉆頭也拍過電影,這些影片在當時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上述這些影片比起建國之初1951年攝制的《農村衛生》等三部科教片來,明顯地片長增加了,內容充實了,用畫面說理更充分了。這其中有4部科教片參加了1954年全國首次舉辦的“科學教育影片展覽周”活動。這4部科教片是《家庭安全用電》《郝建秀工作法》《怎樣豐產棉花》《消滅飛蝗》。其中,《家庭安全用電》是用故事情節編排的科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