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云
[關鍵詞]農村 語文 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發,讓學生敢于、樂于、善于主動去體驗,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一、重活動過程,強調獲得親自參與的積極體驗
語文綜合性學習目標中運用大量行為性很強的詞,如“觀察”、“搜集”、“查找”、“策劃”、“運用”、“調查”、“組織”等,這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必然性,也強調學生必須具有綜合性學習的實踐行為,才能產生具體的生活體驗。
如在“成長的煩惱”的綜合性學習中,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去采訪本村村民,看看他們有哪些煩惱?是怎樣克服的?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在采訪過程中村民對學生不理不睬,有的連被采訪人的面都見不上,有的同學被拒絕,有的受到嘲笑,說是:“吃飽了飯,沒事干,”有的同學被“轟”出來。這樣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就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成長煩惱體驗,在班內交流時他們有感而發、有話可說。
二、注重實踐活動形式的開放性,讓學生樂于主動體驗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應充分溝通課堂內外,利用學校、家庭、農村社區等教育資源,拓寬學習空間,增加實踐機會。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廣闊自由、寬松的氛圍中樂于去體驗、去探究、去創新。
1.要求實踐形式可供選擇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有差異,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對某一知識、技能的學習各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實踐活動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可供選擇的。
課前體驗。上課之前讓學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體驗感受最深的片段細節、村中趣聞說一說;或把近期夢中精彩的夢境講講;或朗誦古詩詞、文學作品片段,并談談賞析、喜歡的原因等,這樣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又不加重負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角色體驗把表演引入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滿足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如農村生活、地方戲,課本中的童話和戲劇等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課文,進行自編自演,并讓學生自己擔任編導、演員等。演出結束后進行采訪,問演員:“為什么這樣演?”問觀眾:“他演得怎么樣?你有什么建議?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培養了他們的表演才能和創新意識,又讓農村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開展內容多樣的辯論會,讓學生在緊張激烈的爭辯中,豐富學生情感,激發學生體驗生活的熱情。可以結合農村實際生活展開辯論,還可以結合課文展開辯論,通過正反兩方針鋒相對的辯論,不僅提高學生答辯能力,也使學生法制意識得到提高。
2.貼近生活實際,激發體驗欲望
學了“善待家園”、“敬畏自然”等環保類課文后,讓學生根據海子溝地區山大溝深、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分析流失原因,開展行之有效的保護家園實踐活動。這樣針對性地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熱愛家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