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翔



在張家口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十三省,能不過蔚縣人?!蔽悼h自古以來能工巧匠多,有著各種與剪紙在工藝技法和表現風格上接近的手工藝種類,剪紙與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些剪紙藝人甚至在相近的工藝行當中也是一把好手。這使得剪紙深受多種工藝的滋養,并最終脫穎為蔚縣的一支奇葩。
泥彩塑
蔚縣祁家皂村村外西坡上的膠泥土是制作泥彩塑的好原料。手藝人們制作的小型泥塑不是單純的泥彩塑,而是半塑半畫、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相結合的工藝品。祁家皂的小型泥塑以人物為主,泥人尤以泥娃娃為多,如坐在蓮花盆里的“蓮生貴子”、抱著鯉魚和大公雞的“吉慶有余”,還有撥不倒、鬢梳雙髻或頭戴平冠的替身人。有些能工巧匠還能精細地塑出戲曲人物、神話故事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如“八洞神仙”、“唐僧取經”。他們偶爾也塑動物,像“獅子滾繡球”、貓、狗、虎、羊等,這些泥塑一般色彩鮮艷,大紅大綠。
磚雕、木雕、石雕
蔚縣早期道教、佛教文化也較發達,戲樓、塔、寺、廟、庵等各種古建筑遍布全縣。很多古建筑不但造型古樸典雅,而且往往與雕刻繪畫相得益彰,特別是村村堡堡里的“樂樓”更是蔚縣建筑工藝的代表。蔚縣樂樓建筑工藝精細,精雕細琢,有的還刻有花紋圖案。前后檐柱渾圓光滑并經過彩油,下墊鼓形柱礎,柱礎四周浮雕著精致的圖案。這些古戲樓在裝飾上雕梁畫棟,戲樓前檐柱頭飾有木雕或泥塑龍頭、象頭,也有各種雕鏤穿花圖案——卷云、海波、騰龍、麒麟或龍鳳花卉。戲樓墻壁上還繪有精致的壁畫或戲曲人物。
蔚縣的建筑工匠不僅在樂樓上精雕細刻,就連普通的民宅建筑也巧布匠心。舊日有錢的人家,房室要起脊安吻、雕梁畫棟,門樓、影壁也要精雕細刻。磚雕、木雕的圖案一般為花紋、花草、靈獸等瑞祥圖案。
燈影
民間常稱剪紙為不動的皮影,皮影為動的窗花。蔚縣也有燈影,并且是深受蔚縣人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當地民謠說:“過節聽不上燈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边@些燈影戲以“亮子”(紙糊的窗子大小的幌窗)借光顯影,后來也有用紗窗的,所以蔚縣人又稱其為“影調”或“紗窗腔”。
到了清末民初,蔚縣的燈影戲進入了繁盛時期。光緒年間,蔚縣唱得響的燈影戲班社有二十多個,其中最出色的要數宋家莊的“宋梅燈影班”。好演員有“燈影黑”、“鐵嗓子”、楊文照、“大屁股紅”等等,還有不少人學會了皮影的雕刻技藝。
毛毛匠
皮毛業曾是蔚縣歷史上最大的手工業群體。清中期至民國三十年前后,是蔚縣毛皮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蔚縣小有規模的皮毛作坊有170多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百人以上并且有一定聲譽的作坊就有19家,小作坊則不計其數。他們加工灰鼠皮、紅狐皮、沙狐皮、貂皮、羔皮等各種皮毛,生產皮襖、皮褲、坎肩、大氅、帽子等產品,其產品遠銷東北、內蒙、新疆,外銷蒙古和蘇聯,甚至遠銷歐美。
“蔚縣毛毛匠用的是剪和刀”,蔚縣皮毛的暢銷得益于這些毛毛匠們稟承著一手毛皮加工制作的好手藝。蔚縣的皮毛業制作精細、工藝要求嚴格。好的毛毛匠自己還有一套裁活兒的秘訣。他們剪、刀使用嫻熟、裁活的手藝精湛,裁整皮時走刀合理,不但裁出的褥子皮板、毛花搭配適中、均勻一致、干凈無暇,而且所用的原料皮也比一般匠人要少。不僅提高了加工的質量,而且使得蔚縣有了一大批能靈活使喚剪、刀的巧手。
紙扎
紙扎是在祭典亡靈時用高梁秸做骨架,用色紙扎成的紙人、紙馬、金山、銀山、金斗、銀斗、庫殿等,祭后焚燒。由于風醇俗厚,蔚縣從縣城到村堡歷來講究紅白喜事的場面,做紙扎的藝人也很多,他們有的是抽農閑時間才做,也有專以做紙扎為生的手藝人或者陰陽。他們還兼扎花燈等。紙扎藝人經常使用的工具也是刀剪等。紙扎的制作中有許多類似于剪紙的技法,像做紙扎上的裝飾、紙掛子和紙幡子的甩子等,有的甚至本身就是剪紙,比如棺材頭花和陰陽花。這些紙飾一般也是用色紙剪制,而且有些紙扎所用的色彩很多,顯得鮮亮而熱鬧。因此,做紙扎的藝人往往能剪善刻。蔚縣白樂鎮東高莊村的名紙扎藝人劉秉衡就既是一位紙扎藝人又是一位剪紙的好手。他的紙扎做得惟妙惟肖,單是紙花就能變化出卷絲菊花、蓮花、西蕃蓮、月季花等20來種,花瓣顏色深淺搭配適宜,再配襯上青麻剪成的花蕊和綠茵茵的花葉,活活脫脫得幾乎能以假亂真。同時,他自己又是一位技法嫻熟的民間剪紙手藝人,能用剪刀隨意剪出各種自然生動的花草圖案,還能用刻刀刻出簡樸粗獷的作品。
柳編
柳編是蔚縣的傳統工藝。蔚縣東鄉的佘家堡村是柳編的集中產地,那里有不少的柳編匠人。柳編藝人的作坊設在大溝崖壁的窯洞里,當地人叫“柳器窯”。
柳編的主要原料是河柳,每年秋收前后,這里的柳編匠人就紛紛去本縣的其他地方或者鄰縣購進河柳。拉回來的柳條子要經過檢、蒸、去皮、曬四道工序,最后制成淺醬色的條子。原先直挺挺的柳條子變得柔軟有形。
佘家堡的柳編種類很多,有大大小小的笸筐、簸箕以及柳罐、柳盒、食袋、水斗等楦子貨。佘家堡有很多技藝超群的柳編高手,出自他們手下的柳編器具用條均勻、編結密實,像柳編盒子外面還畫有花卉等民間的圖樣。
葦編
蔚縣從事葦編的村落和藝人很多。柳子町是蔚縣東鄉生產葦席的基地。和柳編相似,織席藝人們也在土崖上被稱為“席窯”的窯洞里進行生產。他們利用蔚縣壺流河所產的皮厚堅韌的旱葦做原料,經過削葉子、捆成標準捆、分解葦子、施水潮潤、石滾碾軋、削二層皮、施以重壓等各道工序將葦子加工成光滑平板的葦眉子,然后進行編織??椣乃嚾藨{借嫻熟的技藝編織出行碼均勻、圖案美觀、光滑平展的葦席。據說清朝末年,柳子町出了一位名叫黃十八的編席能手,他所編織的葦席在炕上鋪過二十多年,但依然邊不松、碼不散,光滑平整如初。
柳子町人編織的葦席種類多樣,有炕席、頂棚席、苫席、包裝席等。這些各式各樣的葦席不僅勻稱、光潔、平整,而且藝人們還別具匠心地在上面巧織出各種美觀大方的圖案,如“四盤一碗”、“九龍橫水”、“九鈴子”、“橫排隊”等,從而增加了蔚縣葦席的藝術美感。
刺繡
明清時期,蔚縣的婦女刺繡非常興盛。未出嫁的閨女們刺繡技藝的高低經常是衡量其心靈手巧程度的重要標志。當時婦女出嫁都要隨身帶上自己的繡品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娘家陪嫁的豐厚。因此,蔚縣舊時有眾多的刺繡好手,她們的刺繡制品主要有:草紙口袋、荷包、腰轉子、胡梳套、煙口袋、鞋墊、燈罩、筆套等等。刺繡能手所繡的繡品圖案復雜、走針富于變化、針腳整齊熨貼、配色鮮艷明快,有的繡品濃重艷麗,有的則輕淡雅氣。
據說清末蔚縣城的王貞姐繡藝超群,繡品別出心裁、卓而不群??h城三月的會期,她穿著自己繡的繡花鞋:紅軟的緞鞋面上,巧繡了嫩綠的白菜,紅綠相映、深淺相間,色澤格外艷麗。繡工精美,絲縷分明,而且鞋面上還伏著一個精心繡制的深綠色的“叫螞”(蟈蟈),貞姐每一抬腳叫螞便蹦跳到鞋面上,栩栩如生,令人贊嘆不已。
這些形形色色的手工藝中,磚雕、木雕、石雕、毛毛匠、刺繡、銀匠等等各種與剪紙在工藝技法和表現風格上接近的手工藝種類為蔚縣剪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一是許多手工藝都涉及繪畫,因而蔚縣民間有許多長于繪畫的能手,這些畫匠為寺廟、戲樓畫壁畫,為大戶人家的宅院雕梁畫棟,為居家百姓畫炕圍,正月十五鬧紅火時畫船燈,他們還畫泥人、鬼臉子、畫玻璃畫,以至更為精細的家具、柳盒子、木盤、漆盤上的圖案,并且其創作風格一般具有濃厚質樸的民間風味,從而為蔚縣剪紙提供了良好的畫樣基礎。早年間也有一些畫匠專門為剪紙藝人畫底樣,如韓文業曾給王老賞畫樣、李萬中給李佃士畫過樣,特別是這些民間繪畫作品在題材上與剪紙一致的也屢見不鮮,如梅、蘭、蓮等各種花卉、暗八仙、獅子、麒麟等。二是工藝上多用剪、刻、雕、削、裁等,有的也主要以刀、剪為工具,與剪紙有很大的相通性。蔚縣最早做剪紙的呂家呂會就是縣城里有名的陰陽,平時用刀、剪制作各種紙扎,這些使得蔚縣人使用起刀剪來格外靈活自如。三是蔚縣各種手工藝原料、工具等大都非常普通和簡單,但藝人們卻特別注意工序和工藝流程的細化和規范化,從而形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工藝美。正如《考工記》中所記“天有時,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边@種審美情趣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藝人們追求技藝美的從藝風格。蔚縣的剪紙藝人們正是在這種基礎上,兼容并蓄,逐漸改良了自己的制作用具、完善了制作的各個環節,形成了一套完整、縝密的剪紙工藝流程。(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