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婷
[關鍵詞]按需出版大學出版社可行性
按需出版:Publishing On Demand.簡稱POD。按需出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廣義是指根據客戶的特殊要求。編輯和加工出版物,然后發售出版物的出版過程。它不僅包括紙質印刷品,當然還應包括電子出版物,比如光盤、電子書籍等。
狹義的按需出版是基于按需印刷技術的基礎之上,根據客戶在時間、數量、質量上的特殊要求,對已經電子化的書稿進行編輯,利用數字印刷機來完成印刷、復制和裝訂,向讀者傳播正式出版物的出版方式。本文所討論的“按需出版”在大學出版社的應用,是指基于按需印刷方式的按需出版,即狹義的按需出版。
按需出版就目前看來并不是適合所有書籍的,經過十多年來的出版實踐,它的市場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短版書、斷版書、絕版書的重印、學術書刊、專業書刊、經常修訂的大學教材、即將發行的圖書的試銷、個性化的圖書出版業務、不確定性的小批量加印學術論文集結等。從按需出版的市場定位來看,大學出版社開展按需出版業務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出版社來說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技術可行性
(一)數字內容提供
大學出版社提供按需出版的數字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模式一:本社出版的書籍數字化
本社出版的書籍可以通過激光照排等技術手段實現數字化。
2、模式二:被授予版權的外社書籍數字化
一是直接和外單位出版社合作。大學出版社可以直接和外單位進行版權引進合作,對于按需出版所使用的外單位的版權進行支付,通過連接其他出版社的網站,讀者可以要求將其他出版社所出的書籍按需印刷,向版權被使用的出版社交一定比率的版權使用費。按需印刷的成本完全由使用版權的出版社提供,除版權使用費和按需印刷的成本以外所得利潤歸使用版權的出版社。
二是通過版權聯盟組織間接取得數字資源的版權。國內有版權聯盟組織的存在,要開展按需出版的大學出版社可以通過申請成為版權聯盟組織的成員,獲得按需出版外單位出版社提供的數字資源并向該組織交付一定的版權費用,再通過版權聯盟組織交付給版權被使用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
現階段有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該協會還辦有期刊《大學出版》,但是該協會并不涉及版權領域。如果能夠建立中國大學出版社版權聯盟,有能力開展按需出版業務的大學出版社可以通過版權聯盟所公布的可以轉讓版權的圖書開展按需出版業務,向中國大學出版社版權聯盟交納按比例得來的利潤,然后由版權聯盟組織單獨向各家版權被使用的出版社支付費用。
另外,中國大學出版社版權聯盟組織可以作為一個單獨法人將組織內的圖書版權向國內其他非大學出版社以及海外的出版公司輸出版權。建立大學出版社版權聯盟組織,既可以在大學出版社內部開展方便的版權貿易。又可以作為一個團體向國內的其他非大學出版社和海外的出版公司進行版權貿易。把中國大學出版社的優良資源都集中起來。建立這樣一個版權聯盟組織,對于現階段的中國大學出版社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3、模式三:通過和外聯網合作按需出版外聯網的數字內容
大學出版社可能合作的外聯網:商業性網絡出版網站。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與上海新匯光盤有限公司、上海聯和投資公司三方共同投資成立上海數字世紀網絡有限公司,運營易文網,其主要核心業務之一就是網絡出版。網站利用世紀出版集團現存的大量圖書的電子文本制成電子圖書在網上銷售;開展按需印刷“我的書定做”的業務,利用先進的數碼印刷技術,為網友提供個性化的POD服務。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將圖書出版資源的電子文檔集中在易文網,明確規定由易文網統一行使這些出版資源的電子出版權和網絡出版權。這項舉措不僅為易文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亦有利于集團的豐富的出版資源的再利用,更避免了集團內各出版社在高科技上的分散投資帶來的風險。
通過模式二和模式三,大學出版社可以使用被授予版權的外社數字資源。
4、模式四:社辦網站采集數字信息
大學出版社可以通過自建網站采集數字信息,并使得作者自由上傳作品,在網絡中和作者達成關于版權、稿費等一系列問題的協議。
(二)網絡技術
大學出版社在網絡技術上的優勢:
1、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
目前,我國的大學基本都已建有校園網,并接人因特網。因此,即使一些大學出版社經濟實力不夠雄厚,沒有能力使用需要大量高性能硬件和具有所有權的專用軟件以及需要租用昂貴專用線路開展電子商務,也完全可以利用具有協議開放、系統構成靈活、開銷合理特點的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平臺開展業務。與其他非大學出版社利用網絡接入服務商和網絡信息服務商代理方式上網相比較,可以節約很多資金。另外,校園網一般都可以快速接人中國教育網,這使得其與各大中專院校的書店、教材科之間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時簡單迅速。
2、先進的網絡技術
大學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中心、計算機專業人員的先進網絡技術,做好網站網頁的設計和更新、維護。一個運作良好的按需出版網站可以很好地處理供給讀者的信息及結構層次,合理安排各種信息的位置,提供多途徑、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有效地解決讀者找書賣書的問題,甚至可以讓讀者自行選擇書籍的篇章;同時使網頁具備親和力,而且可以在不同的瀏覽軟件下觀看,可以提供每本書的封面、內容簡介和目錄以及書評等充分的信息,訂購流程流暢,令使用者感到舒服,引起購買者的興趣。
(三)數字印刷技術
數字印刷最初的標準是“按需印刷倡議聯盟”于2000年3月發布的個性化印刷標記語言。
現在針對接需印刷技術推出的數字印刷機主要有海德堡(德國)、高寶(德國)、佳能(日本)、富士施樂(日本)、惠普(美國)、賽天使(美國)。Do—cuTech6135是富士施樂轉為生產型企業及短版印刷行業涉及的超高速黑白激光打印設備,通過135ppm(頁/分鐘)可以實現高速度、大負荷的文件制作量。同時能夠整合文件圖書制作的全套方案,可以完成從數碼文獻的傳送電子排版打印制作到封裝的圖書制作全部流程。
二、市場可行性
按需出版的發展應用離不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本文下面就將從按需出版在大學出版社的發展進行市場可行性分析:
2009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了《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過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時,我國網民數達到2.98億,寬帶網民
數達到2.7億,國家CN域名數達1357.2萬,三項指標繼續穩居世界排名第一。
1、國內互聯網學術出版已初具產業規模
目前實際從事互聯網出版業務的機構和企業超過500家,到2003年上半年正式向新聞出版總署申請互聯網出版許可的機構就達180家之多。互聯網出版從業人員總數超過3萬人,其中各類編輯人員超過1萬人,一部分來自傳統的編輯出版行業,其它大部分是各類專業人員。
新聞出版總署2006年對50家互聯網出版機構的年檢數據表明,50家互聯網出版機構2005年資產總計58億多元。2005年互聯網出版業務總收入約77億多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48億多元,比上年增長了4.45%;非主營業務收入28億多元。比上年增長了20.76%;利潤總額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7.71%;凈利潤14億多元,比上年增長了57.67%。截至2006年,清華同方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收錄期刊6990種,CNKI收錄期刊7582種(不含科普類和年鑒類)。維普資訊共收錄中文報紙400種、中文期刊8200多種、外文期刊5000種;至2006年10月累計收錄文獻1600萬篇,每年新增約240萬篇,擁有固定客戶2000余家。這充分說明互聯網學術出版發展勢頭良好。初具產業規模。
2消費者的閱讀習慣
由于按需出版兼有傳統出版和電子出版二者的特征。因此,對處于轉型期的出版業和消費者,按需出版比純粹的電子圖書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也為出版社最終向電子化轉型提供了緩沖。網絡閱讀相比于傳統的紙質閱讀來說容易造成視覺疲勞:電子屏幕往往讓人眼覺得光線強烈從而造成視覺疲勞,因此網絡閱讀的時間會因人眼的不舒適而減短,閱讀量也會相應的下降。很多科研人員對于一些需要經常閱讀的文獻往往都是先下載到電腦上再打印出來閱讀。
此外網絡閱讀還受到網絡普及程度、讀者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制約。
三、政策可行性
2006年,數字出版被國家列為“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的重點。數字化多媒體研發工程、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中華字庫建設工程、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出版工程、國家動漫振興工程、中國古籍數字化工程、國家版權保護技術開發工程、數字化文化傳播工程8項數字出版工程的設立和啟動,特別是2007年7月揭牌成立的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這是全國第一個、目前也是唯一一個國家級數字出版產業基地。我國數字出版業的快速發展,按需出版也將有了技術和內容的保障。2007年,隨著知識產權出版社已經獲得了圖書按需出版的政策許可,在按需出版圖書的書號等問題上得到了新聞出版總署的大力支持,并且總署還擬將“按需出版”項目列入國家重點出版工程。
大學出版社申請按需出版業務的開展的過程又是一輪再競爭的過程:出版社的規模、力量和資金實力都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四、社會環境的需要
出版傳播過程處在一個大的社會系統中,它和其所在的出版傳播環境相互影響,出版傳播產生的效果會影響到其所在的社會系統。
(一)環境保護的需要
傳統的出版方式印數難以估計,造成物質資源的大量浪費;我國還是森林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那些還沒來得及轉到讀者的手中發揮圖書特有的精神食糧價值就立刻銷毀是極大的浪費。高居不下的庫存率也給出版社帶來了致命的打擊。通過按需出版的方式可望逐步解決這一問題,讓資源的使用更加有效。
(二)文化資源保護的需要
我國每年出版十萬余種圖書,其中55%在出版后逐漸退出流通領域,歷年積累下來的退出流通領域的圖書品種更是難以計數,成為斷版、絕版書。這些書當中當然還有存在對當今社會仍然有研究、參考或者收藏價值的圖書,這些圖書也必然有少量的社會需求。通過按需出版對這些圖書加以出版,會對全社會的文化資源起到保護。
五、結語
按需出版是結合了電子出版的術術優勢以及傳統閱讀的載體。因此,在未來按需出版都將作為多元化出版與信息服務的一部分而存在,面向需要大量閱讀或經常閱讀的人群提供出版服務。雖然目前按需出版在國內的發展還有待探索,但是大學出版社也應該采取積極的行動,在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做出有益的嘗試,不斷探索按需出版在大學出版社發展的商業模式,推動整個出版產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