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宣傳戰線上,英國的表現是最為成功的。而其中,北巖勛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對內對外新聞宣傳思想的應用不僅為英國打了這漂亮的一戰,還對后世英國及其他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北巖勛爵戰時新聞思想影響
北巖勛爵,又稱諾斯克里末勛爵,原名為艾爾弗萊特·查理士·威廉·哈姆斯沃斯。他少年時代即從事新聞工作,他創辦《回答》雜志,《每日郵報》,又取得了對《泰晤士報》的控制權,建立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報業集團。
“從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世界新聞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不僅是由于戰爭攪亂了歐洲各國新聞事業的正常進程,而且還因為通過這場大戰,充分地顯示了新聞宣傳在歷史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薄霸诘谝淮问澜绱髴鸬男麄鲬鹁€上,英國的表現是最為成功的。”這種成功是和當時著名的報人北巖勛爵分不開的。
一、對內新聞宣傳思想:引導輿論,警醒民眾
一戰爆發時,北巖勛爵已經擁有了《回答》雜志、《每日郵報》、《每目鏡報》,同時還有當時的英國影響力最大的《泰晤士報》。美國總統林肯就曾這樣評價過:“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么能擁有《泰晤士報》那樣強大的力?!庇辛诉@樣的大報小報在手,北巖的新聞思想的影響力也就有了有力的硬件保證。
面對戰爭,報道戰爭也就成了當時最大的新聞需求。誰迎合了這一趨勢——及時而又真實的報道戰爭,誰就可以主導當時的社會輿論。
然而,當時的報紙發布的所有的軍事新聞,都要經過軍方或國家戰時新聞檢查部門的嚴格檢查。因而,大多數人根本就無從知曉戰爭的真實情況。有些人甚至天真地認為他們的軍隊戰無不勝,戰爭正在遠離他們的生活,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他們關心的緊迫的問題了。同時,報紙還把戰爭描寫成滿園春色,沒有了戰場的英勇拼殺,全然不顧戰士的疾苦,把他們所進行的戰斗描寫得面目全非,嚴重挫傷了戰士的戰斗心,加劇了后方輿論和前線士兵感情的截然對立局面,因此士兵們也都對報紙不屑一顧。民眾對戰爭的冷淡,戰士對報紙的蔑視,這些都嚴重損傷了當時英國戰爭的積極性。使英國在戰爭的初期處于被動的地位。
面對著這樣的情況,北巖認為要使全民參與一戰,報紙就要敢于大膽的報道戰爭,告訴人民戰爭的進展情況以及戰爭的勝負情況。只有通過傳播當時戰爭的真實情況,來吸引人民的眼球,進而達到引導輿論,警醒民眾的目的。
其實早在戰爭之初,北巖就曾主張要積極迎戰,但被指責為“《泰晤士報》‘正在把國家驅入戰爭”。而隨著戰爭的進行,以上所述說的戰況局面的出現,北巖又將其新聞思想提出來了且堅持不懈。1915年5月21日,他在《每日郵報》上發表名為《炮彈的悲劇,肯來奈爾勛爵的嚴重錯誤》的文章,指出英國使用的炮彈中“臭彈”太多。使英軍遭受重大犧牲,并由于給養不足,兵士在饑餓中戰斗。文章掀起了軒然大波,北巖遭到了“強烈而壓倒多數”的攻擊,但普通市民階層卻在這場攻擊與反攻擊中開始了對戰爭的關注。面對反對聲,北巖并不在意,他宣稱為促進盟國勝利將不計任何后果,“《泰晤士報》的銷數是否降至一份,或《每日郵報》降至兩份,我都毫不在意?!北睅r同反對者之間的辯駁。影響著當時的輿論。警醒著民眾,給民眾以正面引導。人民開始美心戰爭,關注戰況。同時,北巖的新聞思想開始真正發揮作用。
除此之外,北巖還讓他主持的《泰晤士報》向重要戰場派出戰地記者,報道戰況,刊發關于戰爭的評論。每月還出版兩幅戰況地圖,并附開戰以來的大事記。因為對戰爭的真實的報道,僅《泰晤士報》銷售量高達31.8萬份,打破該報創辦以來的最高紀錄。
北巖通過對戰爭的真實情況的報道來吸引讀者的注意,正面引導輿論,形成一定輿論力量。
二、對外新聞思想:國家利益至上
在對外宣傳上,北巖認為要有社會責任感,堅持國家利益至上。
剛開戰不久,英國人就開始了以傳單為武器的宣傳戰,即利用飛機把印制好的《公告》散發在德軍陣地上。希特勒曾在《我的奮斗》一書中提到,德國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英國的宣傳炸彈摧毀了其戰斗精神而不是由于德國軍事戰略失誤。
在北巖的多次努力下,1918年2月,英國政府成立對敵宣傳部(克爾之家),任命著名報人北巖勛爵為總監。開始把加強對敵宣傳作為第一要務。
北巖勛爵認為,戰爭宣傳應以敵國民眾為主,以當權者為輔,對前者采用感情的手法,對后者采用論理手法。在戰爭初期,民眾尚處于異常激動的心理狀態,因而傳單戰的首要目的是使他們冷靜下來,造成易于接受宣傳的心理環境。即使是對自己不利的負面新聞。也要大膽發表,以獲取敵國民眾的信任,最后利用這種信任展開宣傳決戰,以粉碎其斗志。于是北巖在戰爭結束前的6個月里,在自己的對外新聞宣傳思想的指導下,向德國發起了傳單總決戰。在德軍的前方和后方,用飛機和氣球投下的英國制作的傳單總數,有1830萬張之多?!把┢愕膫鲉谓K于摧毀了德軍的士氣,德軍紛紛叛亂”。其政治家也意識到他們的敵人“已經建立了‘一個德國自信心破壞部,它的頭目便是協約國中最大的流氓——北巖勛爵?!?/p>
除此之外,北巖勛爵還利用各種媒介,盡一切可能去敗壞德國的形象。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就捏造事實,哪怕是沒有一絲一毫新聞根據。百分之百靠虛構,也煞有介事地大肆進行宣傳。
同時,北巖領導的“克爾之家”還發行偽裝成德國報紙的戰壕報《秋葉》,發行量達30萬份,用貌似公允的手法不斷挑撥德國社會各階層、各民族和各集團之間的關系。戰敗之后,德軍總參謀長興登堡說:“敵人的炮彈不足畏,最可怕的是敵人散發的新聞傳單?!?/p>
三、北巖戰時新聞思想的影響
北巖勛爵的戰時新聞思想,概括起來也就是通過自己所控制的媒介影響和引導輿論,在必要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也可以制造假新聞,以此來制造聲勢。從而達到自己的宣傳目的。這一思想不僅對后來英國的戰時新聞宣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其他國家的戰時新聞宣傳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對德國納粹的影響
北巖的新聞思想尤其是其對外新聞宣傳思想對希特勒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很好地將北巖的新聞思想進行了運用和發展,他一上臺就以不屈不饒的決心將德國所有的新聞媒介都納入了自己的范圍之內,然后引導德國的輿論,為德國的戰爭作政治鼓動,然后他又多次的通過制造新聞的策略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
首先,納粹通過暴力等多種手段將德國的多家大報納入自己的手中,納粹
報紙的發行量占全國總量的80%,新聞記者也都變成了納粹當局政治意志的執行者。然后,希特勒這一法西斯的巨頭又將北巖的制造新聞的這個方法進行了完美的演繹。在戰爭之初,希特勒就告誡媒體要把大戰的責任完全加到敵人的身上去。在德國吞并捷克之前,納粹煽動在捷克境內的日耳曼人鬧事。捷克警察奉命采取行動。德國報刊于是就利用這一事件進行捏造。在世人的面前就出現了捷克人迫害“可憐的日耳曼人”的消息,為德國吞并捷克制造了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入侵波蘭之前,納粹故伎重演。1939年8月10日,《柏林日報》發出警告,《人民觀察家報》頭版登出《波蘭處于戰爭狂熱之中》的通欄標題。做足戲后,《柏林日報》出現聳人聽聞的標題:《波蘭完全陷入騷亂之中——日耳曼人家庭在逃亡——波蘭軍隊推進到德國國境邊緣》。在這一系列的宣傳煽動下,德國就開始了侵吞波蘭的戰爭。同時,偽裝成波蘭廣播的德國廣播展開攻勢,大大滋長了波蘭后方的混亂和沮喪情緒,使波蘭自亂陣腳,很快淪陷。
1940年5月在進攻法國之前,納粹利用自己強大的電臺廣播偽裝法國電臺播放法語新聞,從而在法國國內引起了極大的恐慌與混亂,軍隊都無法調動,最終導致了法軍的失敗。
納粹新聞媒介通過控制媒介,然后進行狂熱的鼓噪和欺騙性的宣傳,蠱惑民眾,成為了希特勒龐大的戰爭機器的推動力。
(二)對美國的影響
北巖的戰時新聞思想也對美國的戰時新聞宣傳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了美國的二戰新聞宣傳,對于今天美國的高科技的戰爭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政府也很快控制了幾乎所有的新聞媒介,開展廣泛地國內國際宣傳,企圖引導國內國際輿論,為其發動戰爭進行輿論準備,并達到迷惑人心、削弱伊軍力的目的。通過它的引導式的宣傳。美國政府為其攻打伊拉克取得了國內的民眾支持。戰爭爆發前,美國《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的民意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超過70%的美國人支持布什發動對伊戰爭,幾乎同樣多的人對美國使用武力推翻薩達姆的做法表示贊同。這樣的支持率正是布什政府控制輿論的結果。
戰爭爆發后。美國新聞界對戰爭進程采取了連篇累牘的所謂的“地毯式報道”和“全天候報道”,以引導輿論。制造聲勢。美聯社、《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ABC、NBC、CBS、FOX(??怂剐侣劸W)等媒體的記者,都分散在戰爭第一線,直接報道美軍的作戰情況,美軍還時常利用媒體透露作戰方案,公布兵力部署,行軍路線的方式。以炫耀自己的高科技武力,已達到鼓舞自己的斗志,瓦解伊拉克軍民士氣的作用。
美國的各大媒體也都堅持要國家利益至上,都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程度不同的“自律”。關于戰死的美國士兵和5名被俘美國士兵的錄像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雖轉播了這一錄像帶,但后來整個新聞界都沒有了關于這方面的消息,實質上是為了營造一個有利于美軍的輿論環境。這之后美國所有主要的電視臺都實行了自我約束,不再播放美國戰俘的畫面。
北巖的戰時新聞思想可謂是影響深遠,它深深的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戰時新聞宣傳,一戰之后的各大戰爭中的眾多的成功的新聞宣傳都受到了北巖的戰時新聞宣傳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