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艷
[摘要]本文擬對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和存在問題進行梳理和探究,進而探索信息時代的新形勢下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網絡輿論引導
一、輿論與網絡輿論
輿論是社會公眾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觀點和意見。輿論“在宏觀上對社會有著巨太的牽引力;同時,在微觀上它又對社會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強大的制約力。”陳力丹先生認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加強輿論引導一向是我國政治工作和新聞工作中的焦點話題之一,在探討輿論引導方面,業已形成一定的學術成果,也有一些經過實踐檢驗的頗有成效的輿論引導的方法和技巧。但這些都是以傳統媒體為樣本的研究。如今,我們已經邁人了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已全面滲入了我們的生活。“網絡以其數字化、全球性、實時性、多媒體和交互性等特征,完全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對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太影響。”近年來網絡輿論日漸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網絡輿論,顧名思義就是以新型媒體互聯網為載體,網民針對網絡上所呈現的某一問題或事件通過跟帖、轉帖、回帖等形式所形成的相對一致的觀點、意見和態度。網絡輿論因其特殊的介質而先天地具有低控制性、較難引導性、突發性、無序性、非理性等特點。但網絡輿論也因其介質“四海一家”、“協作發展”的特性而給各種意見提供了一個交鋒和碰撞的平臺。“這種自發性輿論可以避免傳統媒體過于自為而出現的‘輿論一律,全方位傾聽社會聲音。真實反映社會民意。”
二、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
網絡輿論的形成基地一般是太型門戶網站的論壇、Bolg等等,網民通過新聞跟帖、BBS討論、MSN實時交流、郵件群發等方式交換對某個熱點問題的看法。并通過一傳十、十傳百逐漸在網絡上形成聲勢浩大的輿論。如前幾年的孫志剛案、寶馬撞人案和去年的“高官褻童案”,包括最近的央視北配樓著火事件等等無一不是如此。在這個輿論環境中有著一個強大的“場”的力量存在,在這個“場”中,各個觀點和意見發生著相互碰撞和交鋒,并被逐漸整合,從而形成核心的觀點傾向,一旦該觀點成為“曝光率”最高的觀點,支持者往往就會越來越多,而一些相反的觀點往往因為跟帖者寥寥而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由于絕大多數網民屬于‘沉默的大多數,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意見領袖的觀點會成為意見‘軸心,而其他網民則依附這一‘軸心,接納‘意見領袖的觀點:或以意見‘軸心為準繩,不斷修正自己的意見。并最終與‘意見領袖的觀點保持一致。
三、網絡輿論中存在的問題
如今,網絡輿論已成為當下社會的一個突出現象。“網絡輿論作為社會輿論的組成部分,正在從媒介輿論的邊緣走向主流,成為黨和政府了解民意、匯集民智的重要渠道,成為促進民意表達、增強社會管理、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力量。”在“強國論壇”、“千龍評論”以及新浪、搜狐、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的熱點新聞下,網民的一些言辭懇切、頗具建設性和代表性的意見對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決策方針起到了一定的影響。而網民們針對國家大事、社會問題的激烈爭鳴也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真理越辯越明,讓真正的民聲得以釋放。“互聯網的出現,為任何人、任何組織和任何社團在一個虛擬的公共空間盡情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態度,宣泄情緒等創造了條件,哪怕這些觀點和主流意識形態大相徑庭。也會受到足夠的寬容。”網絡輿論由于網絡媒體“天賦”的特點決定了人們意見表達的充分自由和個性彰顯的最大化。但是,網絡的匿名性也支持了網民在表達意見時的非理性趨向和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任何人都可以以一個虛擬的身份在網絡中暢所欲言而不必承擔責任,這就導致在論壇等網絡輿論集散地中,既存在認真跟帖、真誠發表觀點、提供建設性意見的人,也不乏惡意攻擊、貶損他人、散布虛假恐怖信息的人。在網絡上,“網民的身份是隱匿的,名字也是虛擬的,沒有道德的束縛,不受任何政治、意識形態、技術、文字和邏輯能力的審查,因此討論常常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晌。”我國互聯網起步較晚,在許多方面經驗較少,對于網絡輿論問題。學術界、業界雖然已經開始關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我國的網絡輿論現狀來看,還是遠遠不夠的。
四、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
輿論引導向來是新聞界的重要課題。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輿論也已成為了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網絡輿論的認識和引導就成為了當下學界和業界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嶄新而又重要的課題。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時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
筆者以為,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可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大力推動主流媒體網站的建設,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先鋒作用。如今網絡媒體已大致形成了以黨所領導的重點新聞門戶網站、傳統媒體的網上站點、商業門戶網站為主的三位一體式的網絡媒體格局。以中央級重點新聞網站為首的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引領網絡輿論的重要作用,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快速、準確、透明地發布相關信息,占領網絡輿論高地,使小道消息無法在BBs、QQ群里蔓延傳播。主流媒體要唱響和諧主旋律,辯證、權威地發布相關信息。必要時還應當聘請相關問題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在網絡上發表評論或做在線答復等,在澄清事實的同時,也更加提高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以主流的聲音特別是主流論壇的政論、時評來影響和統領‘公眾輿論非常有效。權威的言論可以及時地幫助網友把對輿論客體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啊以引導網絡輿論向健康平穩的方向發展,杜絕了非理性和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
其次,積極利用技術手段及相關措施遏制謠言謾罵、惡意攻擊、虛假信息、淫穢暴力等與和諧社會不符的言論。如自主研發程序對網民的帖子進行自動過濾,一則回帖在上傳的過程中由后臺程序按照事先設定的關鍵詞進行自動過濾,凡是含關鍵詞的帖子就無法上傳或顯示。此外,還可以組織專業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在專職審核把關網民言論的同時。也負責根據網絡輿論的發展情況適時發表評論以達到引導輿論的目的。同時,應強化專門的網絡新聞管理和政策法規建設。“完善網絡立法。形成系統、有序的調整網絡關系的法律體系,特別是通過立法,將政府、網絡媒體、公眾等網絡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以法規形式加以明確規定,這是引導網絡輿論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要加強公眾媒介素養教育,全面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近年來我國互聯網上“網絡追殺令”、“人肉搜索”方興未艾,使得西方某些媒體指責中國網民是以鍵盤為武器的“網絡暴民”。要加強對“網絡暴力”現象的遏制,規范和引導網絡輿論朝著健康的發展方向。杜絕“網絡暴力”現象,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就顯得異常重要。
“媒介素養就是人們對不同媒介的特質、功能的認知能力,對媒介傳播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運用傳媒及其信息為個人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的能力。”即在通過各類媒體獲取信息時擁有對各種信息的認知、理解、反饋、取舍、質疑等能力。對媒介所里現的信息具備一定的感悟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質疑精神和思考能力。網絡媒介素養則意味著身處信息化時代的網民們在使用網絡媒介的過程中擁有對不同來源信息的明確分辨能力和準確識別能力,能夠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網民在上網時要做到對言論和觀點的識別與判斷,始終保持客觀冷靜的理性頭腦,不隨便跟風、不惡意攻擊、不做不負責任的跟帖。針對一些反華的言論、虛假的信息,網民應具備一定的識別分辨能力,而不要誤聽誤信,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盲目跟風。網民媒介素養的提升對于網絡輿論的健康和諧發展至關重要,因為網絡輿論的主體就是網民。網民是網絡輿論發展的主要推手。提高網民媒介素養,除了通過網民自身有意識的學習以外,還應通過網絡主流新聞媒體開展相關網民媒介素養教育專題。通過多種形式全方位提升我國網民的媒介素養。
網絡輿論作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并進行探索和研究。我們堅信,在學界、業界、網民的多方努力下,網絡輿論最終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先鋒力量,必將朝著規范、健康、理性、有序的方向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