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妮
[摘要]“3·14西藏打砸搶事件”爆發后,西方的主流媒體出現一些歪曲性的報道和反華、支持藏獨的言論。anti-cnn網站在糾正西方媒體歪曲報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試從網絡傳播的角度,探索anti-cnn類民間網絡媒體在該事件中取勝的原因,從而探索民間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對國家形象的影響力,找尋其在國際傳播中的潛力。
[關鍵詞]anti-cnn民間媒體網絡傳播國際傳播
一、引言
“3·14西藏打砸搶事件”爆發后,西方的主流媒體出現一些歪曲性的報道和反華、支持藏獨的言論。海外華人開始在各太論壇上貼出西方媒體不實報道的確鑿證據。2008年3月20日,一個域名為ai2tl-cnn.com的網站在互聯網出現,當天點擊量近兩萬。該網站的標題是:《西藏真相:西方媒體污蔑中國報道全記錄》。域名與標題均揭示出網站的宗旨——收集、整理并發布西方主流媒體作惡的證據。網站搜集、列舉了西方媒體報道中種種“以偏概全、張冠李戴”的謬誤,其中不乏CNN、BBC、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國際媒介巨頭。3月27目的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一名外國記者的相關提問,使該網站一舉成名。自anu-cnn創辦以來,網站日瀏覽量已達到50萬。40多位版主每天要管理六千多篇帖子和五萬多個回復;網站的新聞工作者則要應對中外媒體大量的報道,并提出適當建議;另外,anfi-cnn還有大量志愿者,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給網站管理人員提出建設性意見,更直接參與到論壇管理、文字翻譯、資料提供等各方面。anti-cnn這個來自中國民間的草根網站,揭開了反對西方媒介霸權的大幕并帶領中國網民取得了勝利。2008年5月15目,CNN正式就辱華言論向中國人民道歉。
在這次西方媒體對中國拉薩事件的歪曲報道中,官方媒體和主流媒體的聲音被淹沒,而民間的力量卻得到了正視并最終取勝。本文試從網絡傳播的角度,探索anti-cnn類民間網絡媒體在該事件中取勝的原因,從而探索民間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對國家形象的影響力,找尋其在國際傳播中的潛力。
二、分析
1、歪曲的根源——編碼與解碼
傳播學家霍爾曾指出,符號的編碼和解碼并不是完全對稱的,符碼之間是否具有相宜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者、受者兩者所處的地位、結構以及情境。霍爾提出了三種受眾解讀立場:(1)傾向式解讀,受眾從信息所提示的預想性意義來理解,編碼與解碼互相和諧。(2)協商式解讀,受眾一方面承認支配意識形態的權威,另一方面強調自身的特定情況,受眾與支配意識形態處于一種矛盾的商議過程;(3)對抗式解讀,受眾有可能完全理解話語賦予的字面和引申意義的曲折變化,但以一種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碼信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讀出新的含義。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拉薩事件中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便是基于對中國對外形象宣傳符號的一種對抗式的解讀,同時,是西方媒體對媒介受眾的一種選擇性編碼。在現實中,媒介報道的絕對客觀性和真實性是不存在的。傳者所處的情境、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都是影響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的因素。
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與國際主流社會長期脫節,阻礙了中國和外界的交流和溝通。對中國媒體,不少西方人認為是不客觀、不公正的,而且他們大多不在事件發生的現場,他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已經帶了傳遞者的主觀色彩,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媒體帶著一定的主觀意愿,發表了一系列失實報道。
2、民間網站取勝之根源
“3·14”事件發生后,中國官方媒體開始與西方媒體斡旋、交涉,但始終未能取得根本性進展,而anti-cnn成立后,隨著網站的發展,網民的呼聲越來越高,網民的力量讓西方媒體的丑陋一一暴露在世界的眼光之下。
回顧此次對西方媒體歪曲報道的揭露過程,民間力量的犀利出擊功不可沒。此次中西媒體對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網絡媒體與歐美傳統媒體的對抗。分析此次與西方媒體的信息戰民間網絡媒體比官方媒體更成功的原因,從各自特點來談,主要是:
(1)官方媒體
一直以來,中國官方媒介都存在著透明度不高,公開性不夠的弊病。由于傳統的新聞管制模式,中國媒體沒有足夠的編輯自主權和獨立性,使得中國在外交和輿論攻防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反思此次的歪曲報道,中國官方主流媒體的聲音被西方民眾的謠言湮沒。歪曲,主流媒體的一次次“糾正”、“譴責”效果有限。中國官方媒體在國際上的媒介形象急需構筑。
(2)網絡媒體
中國與西方媒體和達賴之間的對抗,之所以能夠贏得聲勢,反守為攻,歸功于他們自愿、自發和自由的言論,是政府應付外界壓力的強大后盾。
網絡媒體相較于官方媒體而言,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即表現在言說的公共性、民主性、自由性。
網絡媒體的限制相對比官方媒體要小,同時,網絡的開放性,網絡的易進入性,這一切都為anti-ann網站提供了一個基礎。在網絡世界里,網民可以自由地進入,相對自由地實現信息交流與共享,而且所交流的信息內容是公開的、透明的。網民能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聲音,每個人都有權力和機會平等參與到其中,網民不再僅僅是受者,而且也成為信息的傳者,這為網絡媒體樹立了一個公開公正的“平民形象”。
此外,由于西方對中國媒體的一貫偏見,由政府出面的交涉不光起不到糾正前面歪曲報道的作用,而且會被當成是”中國政府出面干涉媒體言論自由“的事實,證明中國不但限制國內人民的言論空間,甚至連國外的言論也想控制,有時反而起到反作用。而民間媒體從一開始,就帶著一張“民間”的標志。是民眾呼聲的代表,是一個平等交流的載體。借用一個品牌營銷的名詞來說,即民間網絡媒體更具有“好感度”和“美譽度”。因此,民間媒體的聲音更容易被接受并相信。
三、反思
通過對此事件的分析,對官方媒體和民間媒體的對比總結,我們找到了在這場中西媒體信息戰中民間媒體比官方媒體更為成功的原因,也從中得到幾點反思:
1改變媒體管理策略
媒體是國家實力的重要部分,尤其應該是國際傳播、外交、樹立良好對內和對外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但是,假如由于政府管制,不給媒介一個自我空間,甚至越俎代庖,結果就會導致媒體被束縛,無法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效用。
要改變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態度,必須首先改變政府對本國媒體的態度。只有當本國媒體擁有適度的自主權和獨立性時,中國政府在對外交往中,媒介才能更為政府所用,發揮媒介應有的作用。
2改變國際傳播策略
前面提到,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與國際主流社會長期脫節,阻礙了中國和外界的交流和溝通。中國政府在與外國媒體互動時,思維模式和互動方式仍需改進,尤其是傳播模式。長久以來,國際傳播策略都停留在宣傳甚至是廣告的層次,無法用國際主流社會所能夠接受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把政府的立場和觀點有效地傳播出去。
傳播策略和模式需要一個科學化和系統化的改進,外宣人員應了解外國媒體的思考模式、運作方式以及大眾傳媒的諸多特點,為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樹立起良好的國家形象。這一點,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宣傳報道中已經有很大改善,中國政府的形象也隨之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高度稱贊。
四、展望
“誰是下一代全球媒體?CNN?ANTI-CNN?”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這樣說,“幾個年輕人一夜之間建立的網站讓CNN三十年建立的公信力沒有了。通過這一場輿論戰,我們看到,未來是屬于齊漢汀們的。”
隨著信息化的高度進程,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追求平等、自由,主流媒體“高高在上”的話語霸權位置早已為民眾不滿,網絡的出現,為人民提供了一個公開平等自主的表達平民觀點的載體。網絡,是民間輿論滋生的土壤。網民的數量日益俱增,網民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從這次信息戰的最終結果來看,an—ti-cnn這樣的民間網站功不可沒,民間網站在國際傳播中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政府對于這樣的網站應該因勢利導,利用民間媒體為國際傳播服務,為國內的溝通和民眾監督服務,同時,引導網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所在。更多地激發網民的公民社會責任,愛國熱情,更要善待網民,給他們更多的信任、更多的寬容。
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雙方面的,政府也應該注意對民間網絡媒體的管理,防止民間媒體從對外轉向對內。走上政府對立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