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心
不少人都知道,光纖如何以一秒40G的傳輸速度改變世界。
美籍華人科學家高錕與另兩位美國科學家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人共同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是光纖之父,而另二位則是CCD圖像傳感器的發明者,三人同以光束改革人類的通訊世界。高錕將獲得一半的物理獎獎金,共140萬美元。對這份光榮,高錕表示很高興,更表示沒想過會得獎,但香港學者沈祖堯教授卻感到這個諾貝爾獎姍姍來遲。他認為光纖實非網民認識的網絡通訊那么簡單,那一束能“轉彎抹角”的光束,無論在工業、醫學及生活應用都給整個世界帶來重大改變,簡單如飛機工程,柔軟的光纖可以伸展到飛機任何內部,人類爬不進的地方,光纖加上CCD,就能送來影像。光纖的好處,是比電纜廉價且不怕風吹雨打。
沈祖堯以前在香港大學資助委員會上,常與高錕教授交流,他說高錕永遠給他謙謙君子的感覺,但最重要是他具備科學家對教育的長遠眼光,“他總是鼓勵學生眼光放遠,不要在乎實時的科研應用”。
遲來的獎項
高錕對玻璃纖維進行理論和實用方面的研究始于1963年,他在英國倫敦大學當博士生時,是全球第一位想出以玻璃纖維傳送激光脈沖的工程師,當時整個世界仍以金屬電纜為傳輸電訊方法。有關他對光纖概念的論文,發表于1966年,當時他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英國子公司的實驗室任職工程師,高錕與他的另一位工程師同事George A.Hockha共同發表研究文獻,二人根據介質波導理論,提出光纖通訊的概念,“光波”在光纖能夠像電纜一般,作為傳輸工具。他們更認為當代的纖維傳送訊號的稀釋是由雜質造成,可以去除,并非根本物理作用。當玻璃纖維的耗損率下降至每公里20分貝時,光纖改變世界的通訊革命就會成功。
光纖理論提出后,當時取笑的人不少,認為世間哪有這么低雜質的玻璃纖維。高錕并沒有放棄。反而四處奔跑,到處游說,直到上世紀70年代耗損率下降至每公里20分貝的玻璃纖維逐漸面世,他預言的光纖革命終于來臨。
“高錕應一早就取得諾貝爾獎,我們都在問為什么這么遲?”沈祖堯現為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主管,他深深感到光纖在醫學上的貢獻,心懷感激:“以我的工作為例,光纖的‘轉彎抹角以及無處不可傳光,帶領我們看到人體不可看到的地方。過往,沒有光纖的時代,照胃鏡是直管,光是直線行,彎角就暗黑,光纖的來臨,無論耳鼻口,還是腦,只要一個微細的孔,身體任何一角都可由光纖‘轉彎抹角引路。”
中學就讀圣約瑟書院
高錕獲獎,最興奮的莫過于高錕曾就讀香港圣約瑟書院的師生和校友。高錕曾在香港就讀的圣約瑟書院及出任校長的中文大學,都歡呼聲傳遍校園,只是當年影響高錕對科學熱情的多位中學啟蒙老師,如今已無法追尋。
有130多年歷史、具有修士辦學傳統的香港圣約瑟書院,全校都興奮不已。高錕曾提過他在中學時代遇上多位啟蒙老師。少年高錕于1948年至1953年在圣約瑟書院就讀,在戰后50年代老師仍很古板嚴肅的時代,一位老師為了令學生切身體會身體推力的原理,競叫學生用手推他到墻角,這種教學法叫高錕永志難忘,而他所說的老師,就是圣約瑟書院校長梁長興。
在圣約瑟的師生眼里,高錕從來都是和藹可親。甚至高錕送給圣約瑟的一筆捐款,也是親身送回學校。梁長興說,圣約瑟校友的感情很好,高錕和當年的同班同學仍然時常來往,一起去旅行,“都已經是長者了,但近年高錕和同班同學。仍然一起去馬來西亞旅行,又去了長江三峽。”
最愛仍是香港
高錕自1948年從上海移居香港,后又赴笈倫敦,近年,則在香港、美國兩邊居住。不過,他和太太黃美蕓最愛的地方仍然是香港。1959年他和太太結婚時,仍是選擇回到香港,及后,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他又選擇回到香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并創立電子工程學系,直到1996年退休后,雖然常回到美國探望在硅谷工作的兒女,卻仍選擇定居香港,并出任香港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
高錕在今年初被證實患上老人癡呆癥,香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不但是圣約瑟校友會的前會長,也常在不同的咨詢委員會與師兄校友相遇。高錕獲獎,他不停打電話通知校友,像自己得獎一樣開心,他接受記者專訪時帶點唏噓:“世界因他而變得好快好大,若早在他患病之前獲得諾貝爾,那就更美好了!這是遲來的獎項。”
(編輯/唐馨)
高錕小檔案
1933年生于上海;40年代到香港,就讀圣約瑟書院至完成預科;1954年赴英深造:1957年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的英國子公司擔任工程師;1965年取得倫敦大學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66年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1970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創辦電子工程系;1974年返回ITT美國公司擔任光電品部主任科學家;1982年被任命為首位“ITT執行科學家”;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退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布一顆新發現的行星為“高錕星”;2005年出版《潮平岸闊一一高錕自述》;2009年初,證實惠上老人癡呆癥:2009年10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兩位數碼攝影之父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使用數碼相機,有賴于和高錕一起得獎的博伊爾(Willard S.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E.Smith)的發明。博伊爾今年85歲,美籍加拿大人。在麥基爾大學攻讀博士,后加入美國貝爾實驗室及擔任太空科學的研究總監。而史密斯則生于紐約,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及博士學位,1959年加入美國貝爾實驗室。主要研究是半導體的電學性質和能帶結構。博伊爾和史密斯共同發明了CCD圖像傳感器,把光線轉換成電子信號。諾貝爾獎評審團指二人發明的技術,“為攝影技術帶來革命性影響,光線可以以電子捕捉,而不再需要膠卷”。
海外星云 2009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