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旻輝
【摘要】都市類報紙處于轉型時期。在此時期,各類報紙對“新聞故事化”這一寫作方式有不同程度的應用,本文將烏魯木齊市的三家都市類報紙加以對比,通過它們對“新聞故事化”的應用,對由此而引發的新聞真實性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都市類報紙 轉型 新聞真實性 新聞故事化
網絡、移動電視、手機等新興媒體和各地都市報的大量涌現,導致受眾市場重新劃分,媒體競爭日趨白熱化。在以往的傳播活動中,新聞信息的真偽總是與媒介的權威性、主流性成正相關關系的。都市類報紙處于轉型時期,在此時期,各類報紙對于“新聞故事化”這一寫作方式有不同程度的應用,它和新聞真實性有怎樣的關系?本文將烏魯木齊市的三家都市類報紙加以對比,通過它們對“新聞故事化”的應用,對由此而引發的新聞真實性問題進行探討。
黨報報道缺乏“新聞故事化”的報道方式
新聞業在我國的性質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它必須按照黨的紀律行事。特別是黨的機關報,必須堅定地宣傳、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不得利用手中的媒介,宣傳同中央決定相違背的內容。黨報不僅是在宣傳報道的內容方面有一定界限,在報道形式方面也恪守相應的“格式”。
一直以來,一些事實不多、概念不少、新聞不多、標簽不少的會議、領導講話、發展紀實等“應景類新聞”,就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在黨報類報刊的反映。和其他黨報相比較,《烏魯木齊晚報》在服務性和可讀性方面較好,但仍有欠缺。對于一些從會議和記者所跑口子上拿來的材料,從市民角度解讀得不夠。
過分突出宣傳功能導致形式主義新聞出現。片面理解新聞的宣傳功能、過分強調新聞為某一動機服務,必然導致主題先行,使得傳播主題的意愿與受眾的要求割裂開來,最終不知不覺地弱化新聞寫作的真實性。
此外,從新聞傳播效果的角度看,新聞語言要努力追求與受眾理解上的一致性,從而使受眾對新聞的接收轉變為正確的接受。作為大眾傳播的報紙,面對千百萬讀者,語言惟有深入淺出、明白易懂,才能為受眾正確理解和接受。因此,服務性不強的新聞語言,或者是看起來讓讀者望而生畏的新聞語言,顯然就阻礙了讀者向新聞真實性更近一步接近。
而解決這種服務性不夠的方法之一是通過改變黨報過去的報道方式。黨報報道缺乏“新聞故事化”的報道方式。
市民類都市報紙“新聞故事化”易走向“文學故事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聞功能開始由單純充當宣傳工具轉向滿足受眾多方面的需要,由“以傳者為中心”轉向“以受眾為中心”。一些記者甚至部分媒體由于過分強調以滿足讀者要求為出發點,有時為迎合受眾的口味在新聞的價值取向上發生偏差,過分強調新聞的新奇、刺激、趣味等,一味利用離奇、怪異等內容去吸引受眾的眼球。因此,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并且呈現出從八卦新聞、明星緋聞向社會新聞蔓延,從娛樂版面向新聞版面擴張,從街頭小報、網絡媒體向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滲透的趨勢。
以2008年12月5日的新疆某都市報為例,當日該報的頭版當中僅有三條導讀,而《董文華又露臉》為其中之一。當中還有具體介紹“在賴昌星走私大案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央視從此與董文華告別”。諸如此類的報道在市民類報紙當中還能夠見到很多,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此類報紙不僅在報道內容方面多用奪人眼球的新聞素材,而且在寫作方式也常用“新聞故事化”的手段吸引讀者。
“新聞故事化”本意所指是“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突出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它指的是一種新聞表述的方式。但因為“故事”一詞的概念在受眾的閱讀經驗中一般是從文學作品中建立與確定,所以思維定勢中總難以把“故事”與文學斷開。在文學藝術范疇里,“故事”是允許虛構的,具有濃厚的“夸張”、“想象”、“戲劇化”色彩等。當新聞真實與藝術真實不再涇渭分明時,失實新聞就不可避免。
“新聞故事化”倡導者的初衷是使新聞借鑒文學的表現手法而使其更具可讀性,然而實踐后卻無奈地發現:當新聞借助了文學之“形”后,內容之“神”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實際報道當中,都市類報紙報道方式大量使用“新聞故事化”,開始有了走向“文學故事化”的傾向。
2003年2月11日,新疆某都市類報紙以醒目標題公布“二千年樓蘭王陵慘遭盜墓賊”,稱“苦苦尋覓百年的樓蘭王陵,剛被發現卻已經被盜”。稿件當中描寫到“順著車轍追下去,‘眼前的景象讓我們大吃一驚:幾座墳墓已經被挖開,棺槨、干尸、精美瓷片遍地都是。尤其是位于一座佛塔下的大墓,其壁畫之精美令探險隊員窒息:在這座墓里可以看到兩個墓室,第一個墓室里有5具棺材,已經被盜賊破壞,尸骨滿地都是,地上還散落著絲綢碎片。墓室的壁畫是,一峰金駱駝和一峰銀駱駝相互撕咬著,一個峨冠博帶的男子站在中間,打手勢讓兩駝分開。旁邊一頭奔牛怒目而視、振蹄欲奔??上У氖牵诋嬕驯黄茐??!?/p>
“進入第二個墓室,4具彩棺已被劈開,干尸、絲綢碎片扔得滿地都是。墓室的壁畫是一大群大臣模樣的人正在行禮,人物形態栩栩如生,壁畫色澤非常鮮艷……”
引人關注的不僅是“專家初步斷定:這就是2000年前的樓蘭王陵?!边@一消息,稿件當中對于王陵遭到破壞的現狀也進行了詳盡的描述。2003年2月13日《新疆經濟報》刊登了《樓蘭王陵被盜起疑》一文,報道中稱:自治區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所對這個“斷言”提出了質疑。理由是國家文物管理部門2月11日下午通知自治區文物局,該都市類報紙報道當中的消息源來自宗同昌,該人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攝影師,不是什么考古專家,不能因為宗同昌說在樓蘭被盜的古墓是樓蘭王陵就是王陵。最終事實證明這條消息是一條失實新聞。
“如同打鐵匠不能做歌唱大賽的評委一樣,攝影師在文物考古方面所做的斷言同樣不能相信?!?月13日的稿件當中這樣寫道。稿件因為對消息源沒有進行多方核實,且采訪的人物不夠權威,出現了新聞失實。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離開了事實就無所謂新聞。記者必須以社會中的真人真事為報道依據,不僅“新聞五要素”要準確無誤,而且對所有構成新聞的細節、情節、人物、語言、場景、氛圍、時空等均負有如實記錄的責任,不得作任何夸張、想象、扭曲或改變,這就是新聞必須遵從的“生活真實”。而上述稿件卻出現了新聞事實的失真:被盜的根本就不是樓蘭王陵。
報紙希望搶到獨家新聞,記者因報社發稿流程及時間緊迫,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消息源進行核實,再加之希望用吸引讀者眼球的材料展示在讀者眼前,新聞作品當中出現了類似于文學作品當中的“想象”成分。然而,新聞和文學兩者在文體上涇渭分明。新聞屬非虛構文體,文學屬虛構文體。文學對“真實性”的要求,是以作品的情節構想和故事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事物的邏輯發展為標準,而不以社會現實中是不是真正發生過為標準。文學創作雖來源于生活,但它不照搬生活??梢姡吧钫鎸崱迸c“藝術真實”,這是具有不同內涵的且不容混淆的兩種類型的真實。在迅速提高新聞可讀性的同時,一些記者因沒有意識到“新聞故事化”和“文學故事化”的差別,而導致讀者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同時,也有可能給部分記者制造失實新聞提供了合法外衣。故事之形的借用最終導致了接受者對所接受信息確切性的困惑。發現故事化新聞中屢屢摻雜有虛構想象的因素后,受眾理所應當地會對其真實性產生了質疑。
運用新聞故事化寫作方法時,需要避免因新聞故事化在以戲劇性的情節吸引人的同時使新聞流于淺薄,導致了新聞傳播背離初衷。與客觀報道手法相反,新聞故事這種追求曲折情節的特點也容易引發人為安排、主觀介入較多等不良因素。受眾在接收頻繁的感官刺激后也會產生閱讀麻木甚至厭倦的情緒。
掌握好“新聞故事化”的平衡度
《烏魯木齊晚報》在奧運會報道期間,推出了特刊《華彩奧運》,在對新疆的7位健兒進行報道的時候采用了一種特別的方式——古文言的形式,這種極端化的寫作方式呈現出了差異化報道。這里以該系列報道第一篇《王潔開門紅海峰排十八》為例,來討論如何掌握好“新聞故事化”的平衡度。
“臨近11點,四名身穿比基尼‘戰袍、眼戴墨鏡女將魚貫而入,正是中國女子沙灘排球頭號種子組合王潔/田佳對瑞士女將西·卡恩/萊·施韋爾雙槍,此前王潔她們兩戰瑞士隊都取得了勝利,場邊萬余觀眾也一時山呼海嘯,加油聲不斷。賽場是一片淡色的銀沙,據說專從海南東方市遠道運來,有1.7萬噸之多,用手抓一把,果然細膩。”
作為新聞語言所承載的傳播者的“思維”并不可憑空想象,而要受到新聞事實和受眾的制約。從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來分析,就是:事實——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接收者。新聞語言源于新聞事實,就要忠于新聞事實,接受新聞事實的制約和檢驗。以上稿件雖然采用的是讀者陌生的說書人的形式,而讀者并不產生懷疑,就是對新聞事實進行了真實報道的效果。
雖然采用的不是現代文的方式,形式和現代人的表述不同,可是稿件從整體內容和相關細節都是恪守事實的,并且用了具體事實進行了佐證?!百悎鍪且黄你y沙”,而后緊接著是“用手抓一把,果然細膩”,客觀事實進行證實使讀者信服。
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而又必須使新聞符合嚴格的“生活真實”,其寫作難度比起符合“藝術真實”的文學來說要大出不少,除了以上所說的要對消息源等多方進行查證核實,并使用客觀事物進行佐證之外,合理運用新聞的“故事化”還需要新聞傳播者加強理論修養與實踐方面的鍛煉?!?/p>
參考文獻
①楊保軍 著《新聞真實論》
②肯·梅茨勒 著《創造性的采訪》第三版
③陳桂蘭 主編《新聞職業道德案例評析》
④何梓華 著《新聞理論教程》
⑤http://www.jschina.com.cn/
gb/jschina/2003/24/node14537/node14543/node14547/userobject1ai893612.html
⑥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17/200302/13/28765.html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