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榮昌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期票開始關注,尤其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各省銀行發行的期票進行了考證,許多收藏家發表了諸多非常有見解的文章。2004年1月,臺灣新竹的期票收藏愛好者李維楓先生撰文于王宣瑞先生主編的《世紀珍藏》,稱他十多年來的研究中,發現大陸最早的期票是晉察冀邊區銀行遼西支行期票,該期票發行時間為1945年9月。
期票究竟始于何時?《中國錢幣》2006年第一期劉秋根、謝秀麗在《明清民間商業信用票據化的初步發展》一文中稱:乾隆時期就有了期票。乾隆四十三年(1778),發生了葉爾羌辦事大臣高撲私鬻玉石案,高撲與山西商人張鸞合伙販玉,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張鸞因欠高撲銀三萬五千五百七十一兩,而立有期票,約至四十四年二月底張鸞到京交清……應該說這種期票是個人之間的信用憑證,也是期票出現的初期。進入民國以后,民國政府有沒有發行過期票,目前還沒有查找到根據。
2000年江蘇的一位收藏家轉讓我一張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省收買谷子期票。該期票為毛邊紙石印版,豎式框圖結構,紅黑二色套印,單面,四邊是花邊圖框,頂部為梯形,有二條小花邊分隔為三部分,上部冠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省收買谷子”十五個字;中間左右為菱形花飾,花飾中間留白一個圓圈,在留白圈內各書一個“期”字和“票”字;下部面積較大,約占全票的三分之二,有編號、發行期票的說明,落款和發行時間。底紋為梅花圖案組成的“期票”二個大字,編號為002243。說明有二條:“1.為著保障土地革命戰爭全部勝利充裕紅軍糧食特發行期票四萬元向每個選民或每家以谷子購買一張。2.期限四個月(八月一日起)到期后準予向企業機關或國家分行兌現以及完納國稅一概收回”,落款為“省財政部部長陳希云”,時間為“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日”,并蓋“湘贛省蘇維埃財政部執行委員會”橢圓形印章和陳希云內圓外方私章。
據史料記載,1933年7月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發行第二期15萬元戰爭公債后,于11月又補發了20萬元革命戰爭公債,這期公債的推銷工作遇到了較大的困難,主要是群眾手里只有谷子沒有現金,又不知道怎么用谷子購買公債,于是1934年4月湘贛蘇維埃政府發出了《為了進行收集糧食的突擊運動中給各級政府的指示信》,提出將沒有推銷出去的公債中,以4萬元公債鼓勵群眾交納谷子,并到期準予完納國稅,于是就發行了這期收買谷子期票。
可以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省收買谷子期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政府發行的期票。這種期票明文規定發行是一元一張共四萬張,但是,在收藏實踐中,我個人認為并沒有發行那么多,幾年來收集到的號碼如下:005159、005185、005144、005135、002214、002243、002960、003984、007706、007708。從這十張號碼來看,當時的發行數量可能只有幾千張。目前的存世量也應該不會超過二十張,是非常珍貴的。
(責任編輯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