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關鍵詞】封口費 職業道德
去年9月,山西霍寶干河煤礦發生一起死亡礦工1人的責任事故后,礦方為隱瞞事故,以各種名義發放“封口費”。僅僅兩天時間,23家“媒體”的28人以記者名義前往該礦領取封口費。后初步核查,領取“封口費”人員中,持有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記者證”的有2人,其余多數是假冒新聞單位的社會人員。“封口費事件”發生后,社會各界一片嘩然。10月31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發放和領取“封口費”的行為,并要求進一步加大打擊假記者的工作力度。
一、記者“受賄無聞”令人痛心
在這次“封口費事件”中,有兩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一是記者受賄,職業道德喪失;另一個就是“假記者”橫行。假冒記者領取封口費的社會人員涉嫌詐騙,可以移交司法機關立案偵查。而真正讓人痛心的則是持有“新聞記者證”的記者收受賄賂,喪失職業道德。
這次“封口費事件”的發生,使我們不由的想起了2002年“山西繁峙礦難記者受賄”事件。那時前去采訪的11名記者接受了非法礦主為掩蓋事實真相而賄送的現金和金元寶,由此造就了“繁峙礦難”的媒體集體失語。事件發生后,繁峙礦難受賄事件中的11位記者已受到了紀檢部門的嚴厲查處,有的還被判刑。這些記者違紀案件雖屬個別現象,但卻成為中國新聞界心中永遠的痛。
時隔6年,我們不愿看到的一幕再次發生。記者的職業道德再次成為公眾注意的焦點。著名學者陳力丹教授曾把傳媒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歸結為14種,其中之一就是受賄無聞,即在一些惡性事故或其他不利于既得利益者的較大事件中,為了封住記者的嘴而收買采訪記者使其默不作聲。此次“封口費事件”正是用賄賂的方式使記者“無聞”。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五條明確指出,新聞工作者要“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不得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訪報道對象的錢財”,“不得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那些收取“封口費”而默不作聲的記者顯然嚴重違背了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
二、加強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措施
由于新聞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因此記者又常常被人們稱之為“無冕之王”,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西方國家,媒體常被看做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國家第四勢力或第四種權利。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理應代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來實現輿論監督。因此,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1、普及新聞道德課程,加強高校培養意識
高校作為培養新聞人才的主力軍,理應肩負著對人才全面培養的重任。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新聞道德課程開設較晚。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有大學開始講授新聞職業道德的相關課程。時至今日,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已經比較健全,有關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教育的課程在很多高校都成為了必修課。即便如此,在個別學校中仍沒有對新聞道德倫理課給予足夠重視。
作為新聞從業者的搖籃,高等院校應該把對新聞從業者的道德培養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不拘泥于課本,與時俱進地進行和改進新聞道德教學。大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和重要時期,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對高校學生的新聞道德意識的責任意識的培養。
2、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素質,加強行業自律意識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其從業者應該樹立責任意識,自覺加強道德法規學習。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認為,自律是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體現:“新聞工作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可以說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社會力量。由于它的權力、影響力很大,因此,對它的這種權力的作用就要更加具有責任意識。新聞工作自律實際上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自覺行為,是基于對自己使命的一種認識,它可以使媒介更加良性、更加自覺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能。”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自律在加強新聞記者道德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聞單位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加強新聞記者的自律意識。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各種理論學習活動來督促新聞從業者自覺接受精神洗禮;也可以定期對新聞記者開展新聞道德法規方面的培訓。總之,新聞從業人員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新聞價值觀念,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3、完善新聞監督機制,加強記者責任意識
眾所周知,新聞媒體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進行社會輿論監督。作為輿論監督者,對媒體自身的監督也不能放松。輿論監督者也需要被監督。也只有在受到監督的情況下,新聞記者才可以加強自律意識。無論是“繁峙礦難”還是霍寶干河煤礦的“封口費事件”,最終也都是靠監督的力量才得以曝光。輿論監督在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新聞監督機制的建立是多層次多渠道的。既可以自上而下的成立相關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新聞媒體自身也可以開設群眾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監督。同時,新聞機構也應該建立健全問責制,加強新聞單位的責任意識。
4、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加強違規懲罰處治意識
要加強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必然離不開法律的制約。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學者探索新聞立法的腳步從未停止。然而時至今日,我國傳媒業仍然沒有一部成文的“新聞法”。這也給加強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帶來不利影響。建立健全新聞立法體系亟待解決。
與此同時,對于違反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事件要嚴肅處理,決不姑息。要建立嚴明的懲罰措施,懲惡揚善。對于記者證的發放也要建立嚴格的審查機制。
綜上所述,新聞工作者作為我國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肩負著社會賦予的偉大使命。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修養才能不負眾望,擔當起自己的使命。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要堅持自律和他律相結合,同時還要完善相應的監督機制和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黃瑚,鐘瑛.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段勃.高校教育與新聞職業道德培養[J].河南:新聞愛好者.2007(3)
4、張軍勇.中國媒體監督作用加強 從業人員淘汰機制逐步建立[EB/OL].人民網傳媒動態.2003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