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還那么小,得給他吃又軟又爛的食物,否則他消化不了!”其實,不管是孩子的小胃腸還是他的小牙齒,都需要適度的鍛煉。吃過軟、煮得過爛的食物或者吃過多的流食,對孩子的牙齒和頜骨的發育都有影響。所以,不要因為他還小,就“剝奪”他咀嚼的權利。
頜骨,在咀嚼中發育
寶寶的頜骨在發育過程中要經歷一些變化:頜骨會逐漸拉長、拉寬。而這些變化,主要依賴于對食物的咀嚼,通過強烈的咀嚼活動,來影響臉頰下部骨頭的發育。咀嚼越多,口腔內的發育就越協調。另外,吞咽、呼吸等動作都能起到促進頜骨發育的作用。而頜骨發育得好了,才能夠給小牙齒的亮相打下基礎:先是迎接20顆乳牙的出現,然后再迎接32顆恒牙的光臨。
母乳喂養Vs人工喂養,對頜骨有不同的意義
當寶寶吸吮媽媽乳頭的時候,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吸出乳汁,這時他的頜骨自然地就會朝前伸。這么大的“運動量”,會使寶寶感到筋疲力盡,以至于吃完一頓奶后,累得馬上就能睡著。正是這種困難的吸吮,加上寶寶吸吮母乳的姿勢以及媽媽堅韌的乳房,對寶寶頜骨的發育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而人工喂養的寶寶是用奶瓶吃奶,橡膠奶嘴相對于媽媽的乳房來說比較軟,而且阻力小,比吸吮母乳要輕松得多,頜骨得不到充分的鍛煉,自然沒有吃母乳的寶寶頜骨發育得好。所以,如果可能,我們強烈建議母乳喂養。
出牙是什么順序?
寶寶出牙的時間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講,在寶寶6個月的時候會長出第一顆牙或者是前兩顆牙,一般是下頜骨上的一顆或者兩顆下門牙。當然,也有的寶寶出牙比較晚,甚至推遲到15個月的時候才出牙。牙齒長出的順序最早到最遲的時間如下:下中切牙(4~17個月),上中切牙(5~15個月),下側切牙(6~27個月),上側切牙(6~21個月),下尖牙(8~29個月),上尖牙(8~29個月),下第一乳磨牙(8~27個月),上第一乳磨牙(8~28個月),下第二乳磨牙(8~34個月),上第二乳磨牙(8~34個月)。因為個體差異的存在,有的孩子牙齒萌出偏早,而有的孩子牙齒萌出偏晚。只要在個體差異的范圍內,就是正常的。
多大開始讓他咀嚼?
在寶寶6個月長出第一顆牙之后,很快就會長出8顆切牙,這時,他就已經做好開始咀嚼食物的準備了。這時候,你可以給這個小美食家提供一些略微硬一點的食物。咀嚼較硬的食物有利于發展寶寶臉部的肌肉和舌頭的正確位置,讓舌頭貼緊顎部。相反,如果你覺得寶寶還小,心疼他咀嚼有硬度的食物太累,而繼續只讓他喝奶、吃流食的話,那他將繼續維持原始的吞咽動作:舌頭始終待在上下牙齒之間,這樣的動作使寶寶的頷骨得不到很好的發育。
什么時候應該添加真正的固體食物?
寶寶3歲左右,20顆乳牙都已經長齊了,這時他就可以像成年人一樣吃東西了,不必再給寶寶單獨準備特殊的飯菜,大人吃什么,寶寶完全可以跟著大人一起吃。
不過,保證寶寶什么都能吃的一個前提就是“牙好”,所以,除了定期帶寶寶去做牙齒檢查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護好寶寶的小乳牙,盡量不要讓他用奶瓶喝奶,尤其是夜里,因為牛奶里所含的糖會長時間地停留在牙齒上,而在睡眠中分泌的口水比白天少,不能有效地中和口腔中的酸性,因此更容易出現齲齒。齲齒嚴重的話,乳牙就會早早離開工作崗位。而失去兩個下臼齒,就相當于降低了50%的咀嚼系數。
良好咀嚼的食譜
寶寶1歲以后,就不要再讓他吃果泥了,可以將水果切成小塊讓他吃,甚至可以讓他拿著水果自己啃。
給孩子吃些有“嚼勁”的蔬菜:比如豆角、胡蘿卜、菜花都是不錯的選擇。
面包、餅干等都比較有“嚼頭”,可以當作寶寶的磨牙小點心,而松軟的蛋糕、酥角面包入口即化,起不到鍛煉牙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