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星
2008年9月25日——28日,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圓滿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并安全返回。國內外各大主流媒體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此事進行充分報道。短時間里大規模的新聞報道形成了強勢輿論,在此次報道中,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媒體競相上陣。在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規律,這些規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報道力量的規模化、報道視角的全面化、報道形式的多樣化。
一、報道力量的規模化。是指此次報道神七的媒體能夠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在較短時間里形成輿論強勢,以模塊化的新聞報道相互交織,來達成吸引受眾注意力,向受眾傳達媒介聲音的目的,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陣地戰”。
在這次神七上天的報道中,“規模化”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紙質媒介、電子媒介、網絡媒介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特點,形成報道合力。在此次報道中,紙質媒體充分運用自身信息量大、可對信息深度發掘的優勢,大量運用號外、特刊等形式,來對神七飛天作了深度報道;電子媒介則運用其時效性強、媒介表現元素豐富等特點對神七飛天的全過程做了記錄,并通過大量的紀錄片、專欄節目來彌補本身內容深度不夠的劣勢。中央電視臺不僅對發射全過程做了實況轉播,還通過兩套特別新聞欄目及時傳送最新信息,網絡媒體則是充分利用其時效性、開放性、交互性、多媒體的特點,兼具紙質媒體的深度和電子媒體的時效性。具體說來,央視新聞頻道以挖掘獨家資源、打造科普盛宴為整體目標,搭建24小時開放式直播平臺,通過大量實時信號,特別是衛星和飛船所拍攝的珍貴視頻,第一時間展示飛船發射、入軌、運行、出艙、返回等內容。后續報道階段的《群英會》《問天記》《神七漫步》《航天人面孔》等則以不同形態、從不同視角對“神七”歷程進行全面回顧。網媒中,手機騰訊網再次發揮手機媒體的“實時+互動”特點,無延遲地發布最新神七相關信息。央視網除了進行“神七飛天”的視頻點播、直播外,還與中央電視臺的相關欄目進行聯動報道,央視電視直播中穿插網絡互動內容,讓網友能夠進一步地參與到神七飛天報道的環節中,在觀看電視的同時,能夠實時參加網絡“神七互動”的相關話題,用更為直接的方式傳達廣大網民的心聲和祝愿。
二、報道視角的全景化。在報道中,各家媒體把新聞觸角延伸到了此次新聞事件的各個角落。帶給受眾全方位的信息享有。
報道中既有宏觀層面地對整個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分析、對普天同慶的喜慶氛圍的渲染、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的頌揚、對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國家科技發展勵精圖治的形象的展示,又有對航天員們嚴格訓練、堅決完成祖國人民重托的軍人氣質和對家人無限深情的人性化描寫,還有對廣大科研工作者殫精竭慮、共謀祖國強盛的無私奉獻之情的深入描寫,以及對載人航天、出艙活動全程的科學分析。這些報道視角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將各個受眾層面的訊息需求考慮在內,客觀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一個側面,有理有利有節的引導、激發著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央視網對神七的報道,以“我在現場”為主題,獨家派遣記者直達酒泉和北京航天城進行現場跟蹤報道,深入一線,為網友挖掘最權威、最全面的神七發射第一手資訊,同時將對相關嘉賓進行現場訪談,用最權威、最全面的視角為觀眾解讀神七的方方面面。人民網科技頻道開辟了六大欄目,推出了“神舟七號”全景報道,“實時新聞”欄目實時跟蹤神七升空、宇航員出艙、返回艙回收等新聞事實,并及時報道和評論;“七大系統”欄目詳細介紹了與神七有關的七大關鍵系統的資料和動態信息;“太空生活”欄目告訴廣大觀眾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中滿足“衣、食、住、行”等這些基本生活需求的;“航空瞭望”欄目以3D模擬的方式展現航空史話;“互動體驗”欄目發起了“測潛質”、“留言墻”、“和航天員合影”等網絡互動活動,極大激發了網民對神七的關注熱情;“航天人物”欄目則向大家介紹了我們熟知的航天員和一些在大家視野之外的幕后英雄。科技頻道開辟的這個報道專欄可以算是對神七全景化報道的一個縮影。
三、報道形式的多樣化。顧名思義,多樣化就是指關于神七的報道在形式上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創新。
除了廣播和電視以外,網絡對這次神七飛天的報道實現了深度介入,并第一次獲得授權同電臺、電視臺一樣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音視頻直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搜狐網的科技頻道在用文字報道神七、視頻跟蹤神七的同時,加入了神七運行的飛行模擬動畫,以更直觀、更理性的方式讓觀眾們方便地感受神七飛天的全過程。央視網不僅對神七飛天進行視頻的點、直播,同樣也將網絡互動進行到底,各博客、播客、論壇開辟“神七我提問”、“神七寄語”等專題,利用網絡電視特有的邊看邊聊視頻直播功能為網友創造完美的互動空間。各媒體注重神七飛天有關影像的具像賦予性給觀眾帶來的新奇體驗,紛紛把影像作為報道的重頭戲,“神七影像館”作為神州網的品牌專題欄目,依托豐富的視頻資源,將神七飛船的準備階段,太空行走的細節,宇航員的實時動態,以及相關的航天科普知識全面向網友展現,為網友提供一個立體化的觀賞空間——從航天歷史視頻,到最新最詳實的滾動資訊、專題訪談;從建國航天事業艱難起步,到神舟系列勇攀高峰。與此同時,也提供了更為真實和近距離的全民互動方式,讓“神七飛天”的分分秒秒與觀眾同在。在這次報道中隨時可見有關專家的解釋和評述,這是中國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以來首次邀請專家為記者在報道現場解疑釋惑。新聞中心主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翟惠生對新華社記者說:“此次新聞中心為中外記者服務的最顯著特點是,搭建了一個航天知識的科普平臺。”
“神舟七號”飛船圓滿完成預定任務,國內外媒體都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也是奧運之后中國展現給世界的另一個驚喜和震撼。我國的媒體在這次報道中全力以赴、積極穩健,帶領廣大觀眾一同感受這“盛世中華的歷史一刻”。我們的媒體以最權威的多媒體平臺,最廣泛的傳播途徑,最多元的報道方式,最直接的互動體驗,最人性化的報道內容和我們一同見證了“中國人漫步太空的偉大壯舉”。■
(作者單位: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