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黛安·伊麗莎白·希爾
寄情戲劇
2000年春天,19歲的梅根·嘉蒂娜參加朋友家的派對,突然感到暈眩,隨即失去知覺。過了13小時,這名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才醒了過來,但仍覺得昏昏沉沉。醫院的驗血報告顯示,她所喝的飲料被人摻入了藥物,不僅如此,她還被一位相識的男性強暴了。這件事讓她痛苦萬分,因為在這件事中,受傷的不止是身體,還有對朋友的信任。
幾個月后,主修戲劇表演的梅根為了課堂作業,需要自編自演一出獨角戲,就把這事寫了出來,劇名《溶解》。她說:我最初很害怕,但這是我心靈康復的第一步。梅根這出戲頗獲好評,于是她加工潤色,于2003年溫哥華國際藝穗節中推出。之后,她應邀赴北美的高中、學院、大學共演出了300多場。但她演出近100場之后,才有勇氣公開承認《溶解》就是根據自己親身的經歷所寫成。
她發覺不少觀眾都有類似經驗:“每次演出后,都有同樣類似經歷的人前來找我,其中一些更是首次向人傾訴。”后來,溫哥華綠拇指劇院邀請她把《溶解》略做修改,以適合8~12年級的中學生觀看,改寫后的《盲點》在2008年秋天首演。此外,該劇有幾幕還被收進一部專門描述迷奸的紀錄片中。
迷奸在美國是很平常的事,梅根希望有一天,迷奸會為更多的人所唾棄。同時,《溶解》也讓她受傷的心情漸漸平復:“藝術可以表達我們的心聲,可以是治療心靈的最好方法。”
寄情雕塑
1989年,安大略省彼得柏勒市一名熟練的修車工克里斯·納爾發覺,自己的雙臂在晚上常常發麻。沒過幾個月,雙手就萎縮痙攣,又痛又麻,失去了抓握功能。
醫生說,這是“職業操勞過度癥侯群”。16年的焊接、磨光工作,嚴重傷害了他雙手的神經和肌腱,導致雙手殘廢,藥物、物理治療都無濟于事。克里斯必須戴上長達手肘的護臂,醫生說他再也無法用雙手工作。
克里斯有3個女兒需要撫養,他必須工作,因此決定接受培訓,轉任社工。同時,他沒有放棄雙手:在護臂下插了一把鑿子,用帶子綁好,然后笨拙地做起木雕來。
他是印第安奧杰布華族人,就用奧杰布華的傳說作為題材。后來,他把作品拿給住在附近彎湖區的著名雕刻家兼畫家諾曼·納特看。諾曼告訴他,他的手工太復雜,不宜木雕,建議改用皂石。
他最初雕刻的皂石作品有個小型狼頭,被當地加油站的職員用10元買去。克里斯用這10元買了些牛奶、面包,心想:“這未必不是一條出路。”他把家里一個房間改做手工室,雕刻出一件又一件的作品。如今,他的石雕在世界各地都有人收藏,包括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英國王子安德魯、美國藝人比爾·寇斯比等。
多年來,克里斯就靠石雕賺取微薄收入。他借由雕刻,認識了另一面的自己:“藝術帶我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雕刻的時候,我專心致志,忘掉一切,雙手所為,往往我自己都難以置信。”
1999年,克里斯的人生再度起了變化。他在家門附近潛水,在湖底找到一個沾滿泥巴的圓形物品。專家鑒定是一個陶鍋,有1400年歷史,證明這一帶早已有人居住。這發現引起克里斯對考古的興趣,2005年,他成為加拿大原住民中,少有具專業執照的考古學家。
克里斯今年52歲,雙手依然時時感到痛楚,晚上也依然會攣縮,但他說:“我即使明天少了只手,還是會繼續雕刻。要不是發現了雕刻的才能,就沒有今天的我。”
寄情拍片
2002年,沙奇爾·喬赫瑞步入多倫多第二城喜劇院,準備上即興表演課程。他早到了幾分鐘,但舞臺上坐著一個女人高喊:“喂,你遲到了!”沙奇爾愣了愣,隨即明白她的用意:“她是在邀我即興表演,我就順著她意,和她演起對手戲。我很久沒有這樣隨心所欲地抒發,沒有這樣開懷歡笑。”
沙奇爾經歷了很大的轉變。33歲那年,他的情緒異常低落。當年他是一名老師,多年來致力于小區事務,為多倫多貧民區、哥斯達黎加雨林,及祖國巴基斯坦拉合爾市的街道情況盡力盡心。這些事讓他心力交瘁,人也變得暴躁、抑郁:“我覺得人生灰暗,了無意義,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毫無快樂可言。”
9·11事件之后,沙奇爾出帝多倫多市政廳一場市民會議,會場上的怒氣令他愕然。“與會者不斷抨擊小區領袖,其實小區領袖只是想引導大家討論而已,我們無法以文明人的方式辦事。我感到心灰意冷。”他退出志工行列,連報紙都不看。
幾個月后,沙奇爾報名參加即興表演班。他以前就常跟朋友開玩笑,彼此扮些古怪角色。他愛上了即興表演,接下來又參加戲劇班。富有創意的演藝工作似乎正好滿足他內心的渴求。
表演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向學校申請留職停薪,進修電影制作,他發覺過去籌辦小區事務的經驗,和導演工作相輔相成。《城市中的安迪》是他2006年自編自導的第一部短片。同年,他索性辭去教職,和朋友合伙成立“心靈領袖”顧問公司,聘請專業人員,教導企業管理階層如何提供員工更平等的工作機會,并開辦領導技巧、沖突化解、多元化等主題研習班。這類研習班還在歐洲開辦,尤其是在種族、宗教沖突嚴重的小區。對沙奇爾而言:心靈領袖公司完全體現了教育和小區服務的精神。
但他沒忘記當年工作過度、缺乏休閑的教訓,即使創立公司最繁忙的時期,仍抽空撰寫劇本。他說:“要使世界健康一點,自己得先有健康的靈魂。我知道世事多冷酷,但也有美麗的一面。現在,我感到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