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月虹 阿 春
一
我是江西省鷹潭市一所小學的教師,向來對影視喜劇、相聲小品、幽默笑話等情有獨鐘。所以當我的女兒出生后,我為她制定的第一個教育目標就是,把她培養成一個“快樂小天使”。
我讀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德國幽默治療中心主席夏埃爾·蒂特研究發現,一個快樂的兒童每天會笑400次,一個有幽默感的成人每天笑15次,而精神憂郁的成人平均3天還笑不到一次。我想,如果這位幽默的德國長官所言有科學根據的話,那就是說,一個快樂兒童每天除了睡覺之外(按平均每天睡覺10小時計算),剩下的時間(14個小時),這個兒童大概每2分鐘就會笑一次。雖然聽上去很玄。但一個笑瞇瞇的小朋友看上去總比不笑的小朋友要招人喜歡。
為了培養女兒的“笑能力”,在她稍大一些的時候,我時常帶她去藝術劇院看相聲和小品表演,在那種觀眾氣氛熱烈的場合里,讓她身臨其境地體會笑給人們所帶來的藝術感染力。從而調起她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有一次。全省大中學生小品大獎賽在我市舉行。我摘到了每場比賽的門票,每次我都要把女兒帶在身邊。
一天晚上,在看一組中學生表演的《唱銅鑼敲銅鼓》小品時,我注意到,小品把女兒逗得笑個不停。在看完這個小品后,女兒第一次對我說出這樣的話:“媽媽,將來我長大了,也要演這么好笑的小品,讓所有的觀眾都笑破肚子!”
女兒讀初中后的第一個暑假。我看到周圍不少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安排各種“特長速成班”或請家教。我并不想標新立異,只是不想給女兒太大的學習壓力,于是想利用暑假給女兒安排一些輕松愉快的活動。
一天晚上,我從網上讀到一則消息,說是德國專門成立了“笑咨詢公司”,可以幫助人們產生“理想的笑”:日本東京創辦了一所“笑學校”,學生們在說話時都要注意自己的幽默感及自己的表情動作;法國巴黎成立了一個“笑劇工會”;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不少國家,專門設有“笑療診所”,主要就是進行心理療法,就是讓你笑個夠、笑個痛快……
受到啟發的我突發奇想,我想利用孩子的寒暑假。自己創辦一個沙龍式的“歡笑訓練班”。這個“歡笑訓練班”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講笑話、交流有趣的短信、編排幽默小品等等,主要目的是讓女兒度過一個快樂的假期。
第二天,我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女兒。
聽了我富有創意的想法后,女兒高興得蹦起來,她摟住我的脖子說:“媽,我喜歡您說的這個訓練班!”
我提示女兒說:“咱們這個‘歡笑訓練班的成員,可以選擇你的要好同學和鄰居家的孩子。至于活動場地,我們家的客廳和大陽臺,騰出來就可以了。”
一聽我這么細致周到的安排,女兒興奮地舉起手指做了個“V”字,并叫了一聲:“耶!”
二
在我的“策劃”下,當天下午,女兒就給幾位中小學同學和鄰居的孩子打電話、發手機短信和上門游說。本來以為會遭到全面“抵制”,畢竟現在孩子的學習被家長當作要義,可沒想到最后“歡笑訓練班”一下子有7人“入會”,遠遠超出我的預料。當然,我也跟每一個參加訓練班的孩子家長們保證,絕不會占用假期的很多時間,而且每天的訓練都必須是在孩子完成假期作業的前提下,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個訓練班絕對免費。
三天后,“歡笑訓練班”在我的家里正式啟動。有趣的是,在女兒的提議下,我被“歡笑訓練班”的所有“笑友”一致推舉為“名譽笑長”。
能與這幫開心的“笑友”們攪和在一塊,作為策劃者。我很是樂意。我滿口答應了“名譽笑長”的事。
“歡笑訓練班”活動的第一天,我就以“名譽笑長”的身份,首先給“笑友們”講了一則新版“龜兔賽跑”的笑話。我放下身段,手腳并用、聲情并茂地說:“龜兔進行新一輪賽跑,兔子很快跑到前面去了。這時烏龜看到一只蝸牛爬得很慢很慢,就對它說:‘你上來,我背你吧。于是蝸牛就上來了。過了一會兒。烏龜又看到一只螞蟻,就對它說:‘你也上來吧。于是螞蟻也上來了。螞蟻上來以后,看到上面的蝸牛,對他說了句‘你好,你們知道蝸牛說什么嗎?”有的孩子已經把嘴捂上在偷笑了,“蝸牛說:‘你抓緊點,這烏龜跑得好快……”
“哈哈哈……”在場的“笑友”全都被這個笑話逗笑了。
我的笑話剛一講完,女兒就接著說開了:“有一條蜈蚣被蛇咬了,為防毒液擴散必須截肢!蜈蚣想:‘幸虧偶腿多!手術做完后大夫安慰道:‘兄弟,想開點,你以后就是蚯蚓了。”女兒的笑話剛講完。“笑友”們的笑聲便炸開了鍋。
接下來的氣氛好極了,每個小孩子都講了自己最拿手的段子,就連平時稍顯內向羞澀的孩子,也在這種快樂氣氛的感染下。大膽地講笑話給大伙聽。幾天下來,“訓練班”結束,這幾位“笑友”竟都依依不舍,我不得不向他們保證,這個訓練班一定會長期辦下去,而且不再僅限于寒暑假,每個周末,只要他們愿意來,我家的大門就永遠為他們敞開。得到這個保證后,我的女兒跟各位“笑友”擊掌歡呼。
三
一天上午,我從晚報上看到一則消息,本市少年宮即將舉辦一次主題為“歡樂時光”的相聲小品大獎賽,參賽人員限定為全市的中小學生。我馬上把消息向女兒通報了,我建議以“歡笑訓練班”的名義報名參加。我的倡議,立刻得到了女兒和其他“笑友”的響應。
幾天后,女兒就開始組織排練兩套節目:一是相聲、一是講幽默故事。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女兒與另一位男會員排練男女對口相聲,這出相聲的題目是《男班主任與女班干部》。排練一開始,由于那位男會員在語言的幽默和風趣的掌握上欠缺火候。造成說出的臺詞淡而無味。為了扭轉雙方不協調的局面,女兒積極地配合那位男會員把“對臺戲”演好,不時地用風趣的語言去感染他。引導他進入角色。在女兒的一再“挑逗”下,那位男同學很快調整了自己的表演,逐漸在風格上與女兒融為一體。
比賽的當天晚上,在青少年宮的大禮堂里,參加比賽的表演團體云集合后,大家等待著在臺上一展各自的風采。輪到女兒選報的節目上場了,說真的,女兒還是第一次在這么大的場面進行表演,當她與那位男會員款步走上臺時,臺下的觀眾因女兒和那位男會員滑稽的裝束而一陣哄笑。
表演開始了,只見“女班干部”與“男班主任”好一番“唇槍舌劍”,隨著“劇情”的發展,“男班主任”和“女班干部”各自使出自己的招數,盡其所能地壓倒對方,兩人極其搞笑的對白,激起了觀眾的一陣陣歡笑和掌聲。
相聲節目結束后,下一個節目是女兒講一段笑話。
講笑話可是女兒的拿手好戲,這回,她選報的題目是《誰動了我的課本》,這個笑話是女兒自己編創的,經過我的潤色后才搬上舞臺。由于是自己的原創作品,女兒在臺上一開口講述就很順溜,她那妙趣橫生的語言動作,不對地博得了場下觀眾的歡笑聲。
這次“歡樂時光”大獎賽,女兒及她所代表的“歡笑訓練班”分獲單項一等獎和集體二等獎。
又一個寒假來臨,與前幾次假期一樣,我又啟動了“歡笑訓練班”。不過,這次的“笑友”已發展到了19名,而且活動場所不只局限在我家里,還擴展到了社區和郊外的山水間。目的仍然不變:讓“笑友”們度過一個快樂的假期。
四
時光飛逝,由于女兒每天的情緒都很快樂,她的學習成績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水平。2008年6月,女兒參加了高考,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上海復旦大學。
2008年9月2日,女兒來到上海復旦大學后,她首先面臨著生活和學業的雙重壓力。盡管如此,受過“歡笑訓練班”熏陶的女兒,很快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血液里流淌著快樂因子的她。總是能抱著樂觀的態度應對遇到的煩惱。
一天晚上,女兒給我發來了電子郵件:“媽媽。我來到大學已經兩個月了。開始的時候,有點兒不太適應這里的生活方式,可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小事一樁,我的調整能力超棒。現在我周圍的同學都被我的幽默風趣感染了,我就是他們的開心果。”
看完女兒充滿快樂氣息的電子信件,我為女兒能有這份能力感到舒心。
沒過幾天,女兒的電子郵件又傳來,她寫道:“媽媽。今天學校準備在國慶節那天晚上搞一次文藝匯演,我和幾名同學籌劃,打算選取宋丹丹與趙本山合演的《鐘點工》。同學們讓我扮演老太太的角色。你說搞笑不搞笑?媽媽,您說我能演好嗎?”
我的回復斬釘截鐵:“當然能。能挑戰宋丹丹的演員,舍你其誰!”
2008年國慶節的晚上,我守在電腦前,在等待女兒表演小品的好消息。夜里11時30分左右,QQ上傳來了孩子的信息:“媽媽,我成功了!我演的老太太把同學們逗得笑聲不斷。你看不到那場面可真遺憾,我現在已經是校園名人了,哈哈……”
我過生日的那天,收到了女兒發來的電子賀卡和一則手機短信,短信的內容是:“送給親愛的媽媽一個老外的笑話——有兩位傳教士被非洲的一個食人部落抓住,被剝光了衣服放在一只裝滿水的大鍋里,下面燃著熊熊大火。過了一會兒,其中一位傳教士突然大笑起來。另一個傳教士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問道:‘你怎么了?我們正被活活烹煮。你竟還笑得出來!那位傳教士回答:‘他們沒法吃我們了,我剛剛在湯里撒了一泡尿。哈哈!”
女兒發來的這個笑話,把我笑得前仰后合。這個生日過得很開心。
如今,雖然女兒已不在家,可我家的“歡笑訓練班”卻依然紅火,每個周末和假期都有一大群孩子來到我家,跟大家一起分享他們在網上、手機短信或生活中搜集積攢的笑話,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氣息。望著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小臉,我在想:有了這樣快樂的心境,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將不在他們的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