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林 周煥興 孟秋峰 王毓洪
榨菜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芥菜種的莖用變種。浙江省寧波市種植榨菜具有悠久的歷史,榨菜已成為寧波市傳統優勢農業產業之一。傳統的栽培方式在9月底播種,有的年份由于氣溫偏高,導致榨菜病毒病發病較重,瘤狀莖空心、變長等現象比較突出,嚴重影響了榨菜瘤狀莖的產量和質量。為此本課題以“甬榨1號”為試驗材料,研究榨菜不同播種期對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本文報道該項研究結果。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甬榨1號
1.2試驗方法2007年9月~2008年4月在余姚市小曹娥鎮曹娥村進行,播種期設4個處理,分別為9月29日(早播)、10月4日(正常播種)、10月9日、10月14日,小區面積6.67m2,其他栽培措施均相同,移栽期均為11月15日,肥料和農藥施用一致,選取10株典型植株進行考察,記載其農藝性狀和加工性狀。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播種期榨菜株型的變化
研究表明播種期不同,株型變化較為明顯;早播者植株高、開展度大(表1)。榨菜植株最大葉長度和寬度是正常播種大于早播和遲播(表1),榨菜植株株型由株高、開展度等重要指標來衡量,生產上需要株型緊湊的榨菜品種,適于密植。早播者由于移栽早,前期氣溫高,生長速度較快,株型明顯大于正常播種者。
2.2不同播種期榨菜加工性狀的變化
正常播種條件下瘤狀莖縱徑比早播者短1~2cm,橫徑寬0.5cm左右(表2)。菜形指數為1左右是最理想的。正常播種菜形指數較好,早播者菜形指數明顯偏高,加工商品性差。間溝過深對加工是一個不良性狀,不利于腌制加工中清洗和修剪整形,正常播種間溝比較淺,適合加工。
2.3不同播種期對榨菜產量的影響
播種期試驗結果表明(表3);榨菜正常播種和適當推遲播種時間,榨菜苗期和有翅蚜遷飛重疊時間縮短,減少了蚜蟲的傳毒、染病的機會,降低了病毒病的發病率而增產。試驗中10月4日和10月9日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10月9日、14日處理產量差異也不顯著,10月4日和9日、14日處理分別比9月29日處理增產3.49%、28.6%、1.90%。

3、小結
榨菜具有喜好冷涼濕潤氣候條件的特性,播種期不同,瘤狀莖性狀變化很大,研究表明正常播種條件下主要農藝性狀和加工性狀均有利于加工栽培目的,特別是瘤狀莖產量、菜形,同一材料正常播種收獲的瘤狀莖加工品質明顯優于早播或遲播者,對以加工為目的的栽培至關重要。播種不當不利于瘤莖正常膨大。選擇適宜的播種期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品種增產潛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引種栽培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