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尤奮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長夏無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發展熱帶、亞熱帶果樹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但建省之前,海南水果發展速度緩慢,1988年海南建省辦大特區,中央給海南經濟特區優惠的政策,海南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熱帶高效農業,使水果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
一、海南省水果生產現狀與在全國生產中的地位
1、水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成為全國熱帶亞熱帶水果的主產區之一。建省前的1987年海南全區水果種植面積僅65.4萬畝,總產量14.7萬噸,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至2006年全省水果面積254.61萬畝,水果總產量達187.85萬噸(產量與面積比1987年分別增長了3.9倍和12.8倍),總產值達40億元左右。熱帶水果已成為海南熱帶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并已成為全國熱帶亞熱帶水果主產區之一,其中香蕉、芒果、菠蘿2003年的產量分別占全國該品種總產量的12.4%、29.1%、24.71%。
2、熱帶亞熱帶水果種類齊全,果品周年上市建省后,我省水果種植的種類和品種增多,主要有香蕉、菠蘿、芒果、荔枝、龍眼,柑桔、番木瓜、蓮霧、毛葉棗、熱帶柚、番荔枝、楊桃、番石榴、紅毛丹、火龍果及西瓜、甜瓜等二十多種。其中菠蘿、蓮霧、楊桃、番石榴等水果可通過產期調節,反季節生產,做到淡季上市,香蕉通過調節種植季節和留芽技術,做到周年上市。
3、良種推廣面積逐步擴大選育和引進了一批優良水果品種,在我省推廣應用,果樹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有:“大丁香”、“紫娘喜”、“金澄無核荔”、“南島無核荔”荔枝和“創利一號”無籽西瓜等優良品種。引進了一大批國內外優良水果品種。荔技有妃子笑、三月紅、白糖罌,龍眼有儲良,石峽;芒果有臺農1號、貴妃芒(紅金龍)、金煌芒、愛文芒、紅芒6號等品種,菠蘿有臺農4號(剝粒菠蘿)臺農16號和17號菠蘿、香水菠蘿等品種。香蕉有威廉斯、巴西蕉、泰國蕉、皇帝蕉等品種。以上品種不少都成為我省水果的主栽品種,促進了我省水果產業的健康發展。
4、科技含量、生產技術不斷提高(1)育苗技術。推廣香蕉組培育苗技術,為香蕉生產提供大量的優質種苗。西瓜應用葫蘆瓜作砧木,培育西瓜抗病苗,克服西瓜連作障阻問題,解決了西瓜用地短缺的矛盾。
(2)控梢促花與保花保果技術的推廣應用。菠蘿應用乙烯利、芒果應用多效唑、龍眼應用氯酸鉀、荔枝應用乙烯利進行控梢促花。解決了荔枝、龍眼開花難問題,并可調節果樹開花期和果品收獲時間。廣泛推廣“九二○”、核苷酸等藥物和環割等措施保花保果,減少了果樹落花落果,提高果樹產量。
(3)推廣大棚設施種植新技術。以大棚哈密瓜、大棚西瓜為特征的現代設施農業,從無到有,得到了長足發展,全省大棚種植面積已近4.5萬畝,解決了哈密瓜、西瓜栽培受低溫、陰雨的影響,提高產量,提早上市,經濟效益顯著。
(4)推廣微噴灌技術,起到肥水共灌、節水、節肥、節省勞力的作用。在海南香蕉生產中有一半以上的蕉園應用了此項技術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5)測上配方施肥技術在香蕉生產上的應用+在提高香蕉產量與品質的同時,減少化肥的投入,提高了香蕉生產的經濟效益。
4、質量安全意識逐步增強近年來,海南省普遍重視無公害蔬菜的生產與銷售,出臺了有關條例,并在基地規劃、論證及農藥的規范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訂與推廣無公害果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注重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截止2007年,全省累計認定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基地216個,面積200萬畝(注:含瓜果菜)。
5、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有所改善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了“種苗繁殖一種植生產一冷藏、保鮮加工、包裝一運輸、銷售、出島、出口”的果業產業化體系。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部分解決了我省鮮果的銷路問題。
各級政府,科協部門,積極成立專業協會,這些協會在聯系生產與市場之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
1、存在的主要問題(1)果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仍需完善雖然,目前我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有所增強,但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產品源頭生產過程中缺乏生產記錄,對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不能規范監督,二是農產品檢測機構不健全,難以適應當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需要,三是個體農民和小專業戶的分散種植,缺乏標準化生產技術知識,不利無公害果品的生產和監管。
(2)基層農業技術網絡不健全,推廣隊伍不穩定我省基層農業技術網絡不健全,特別是鄉、鎮一級的農技站,出現“人走網破”的局面,給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工作帶來困難,果樹的單產與品質提高較慢,經濟效益不高,
2、建議:(1)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執法監督,加快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的生產管理制度。積極推行市場準入,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標志的監管,逐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
(2)堅持科技興農的方針,以大學院校、科研所為技術依托,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進程,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充分發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和“農業科技110服務站”的作用,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普及率和覆蓋率,加強對農民開展實用技術和“綠色證書”制度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3)積極推廣產業化經營,實行“公司+農民”,“協會+農民”等合作形式,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的作用,依法建立農民土地流轉制度,鼓勵、引導農民整合土地資源,為農業實現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