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地,皮克斯PIXAR本身已經是個傳奇了。而這傳奇的開始,居然是3個失意、失敗的人,他們憑著才氣、運氣、夢想和努力,一同創造皮克斯的動畫王國。今年皮克斯不僅已經23歲,皮克斯的總裁也是創意的推動者約翰·拉薩特(John Lassester)也才剛剛獲得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肯定。
失敗者創造奇跡
皮克斯20周年展,是2005年皮克斯和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合作的展覽。它巡回倫敦、芬蘭、日本、韓國、墨西哥,今年來到臺北。這些動畫影片之外的世界,原本一直放在皮克斯大樓的展覽廳里,內藏有歷年動畫的雕塑、手繪稿、設計故事版、流程圖。之前拉薩特就說,觀眾一直以為3D動畫創作,都是從電腦無中生有的,但事實上,他們在創作一個動畫之前,是經過相當縝密的藝術和研究過程,最后再結合科技的。
所以展覽里面的作品,出人意料的是每個動畫藝術家的手稿,有粉彩、素描、雕塑,他們以最傳統的藝術形式,找到動畫的原形,并為色彩訂調。像毛怪的甄試,就是由藝術家用不同的想法捏出7個面惡心善的毛怪,最后再決定哪一只為最佳男主角。這個展在美國相當轟動,因為皮克斯20年來從未對媒體開放,其在舊金山的Emeryville小鎮的總部,也相當隱密,四周甚至筑起8英尺高的欄桿,當年一度被市議會要求拆除,但整個小鎮以皮克斯為榮,最后由公投決定,皮克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玩創意故事為王
皮克斯最重要的3個靈魂人物都相當有趣,一個是在科技荒漠里堅持創造3D電腦動畫的艾德·卡特莫爾(Ed Catmull);一個是被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電腦掃地出門的史帝夫·喬布斯(Steve Jobs);一個是對迪斯尼動畫夢想失望透頂的約翰·拉薩特。這3個人正好是科技、經營與藝術結合的鐵三角。
卡特莫爾之前在電影大導演喬治·盧卡斯的電腦特效公司工作,他們在《星際大戰》特效獲得好評之后,特別創造一個電腦動畫部門。這就是皮克斯的前身,喬布斯一心想東山再起,1986年花了500萬美元買下了這個部門,當時只有44個員工,并找上離開迪斯尼的創意奇才拉薩特。剛開始10年,皮克斯是賠錢貨,硅谷丑小鴨,當時盧卡斯和迪斯尼都不覺得3D電腦動畫會是未來的趨勢。所以他們先承接一些電視廣告和片頭的動畫制作維生,接著才推出3D動畫短片作品,而這些都還必須靠動畫老大迪斯尼的行銷發行渠道。
然而,這些短片正是磨練皮克斯的創意與技術,像1987年的《頑皮跳跳燈》最原始的構想就是來自拉薩特桌前的臺燈,這位日日挑燈夜戰的創意人,有次他就玩起自己的臺燈,讓它變成3D動畫。而這跳跳燈也變成皮克斯最重要招牌標志。
別看皮克斯的員工每天涂鴉、玩玩具、編織故事,好似一般人的無所事事,但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信念就是創意,他們的原則是:“故事為王”,寧愿慢工出細活,等出一個好故事。在《玩具總動員2》中,玩具維修師所說的:“藝術急不得(You can't rush art)”就是皮克斯價值觀最好的說明。
迪斯尼千金買回
所以皮克斯的產品不多,即使等個兩三年都不稀奇。一直到第10年,1995年他們才推出第一部動畫電影長片《玩具總動員》。這是拉薩特構思的玩具故事,每個玩具都渴望被小孩玩,這是玩具存在的原因,也是情感的基礎。皮克斯的電影,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認識自己,同時人性和感動人的心,也是故事最重要的關鍵。
《玩具總動員》耗費大量心力,也在全球大獲成功。創造了3.62億美元的票房。后來的《蟲蟲危機》、《玩具總動員2》、《怪獸電力公司》、《海底總動員》、《超人特攻隊》,每一部片都有3億美元以上的票房總值,其中《海底總動員》還沖上8.65億美元票房的高標。
當年為了《海底總動員》大量搜集海底的世界,導演也是編劇的安德魯·史丹頓,率故事部門15位成員,全部都下海練習潛水,好觀察海中生物的細枝末節,以及光線和色澤的變化。《蟲蟲危機》也一樣,所有的研究者都變成植物和昆蟲的專家,把秋葉的顏色和草原、昆蟲的光影,都讓藝術家一針一筆地先用肉眼體會畫出來,再融入到3D動畫里面,原來3D動畫的難度,在于傳統藝術的扎實和現代科技的創新。
皮克斯不僅是創意夢想的發電機,也是票房印刷機。相對于迪斯尼動畫的陳舊和票房不振,2006年締造了全球的大新聞,便是迪斯尼以74億美元的高價并購了皮克斯。當時皮克斯已經是850人的團隊了,推出的6部電腦動畫電影叫好又叫座。
現在迪斯尼,皮克斯是所有人最羨慕和贊嘆的機構,他們每人的市值有2億元,有全世界最開放的辦公室大樓,大樓里還有一所皮克斯大學,讓所有員工可以任意選擇相關課程,無論是動畫、藝術還是文學、劇本,一應俱全。當然皮克斯的精神,即使在與迫斯尼合并之后,《料理鼠王》《瓦力》和最近上映的《天外奇跡》,依然是票房和注目的焦點。
當初這3位創造皮克斯的失敗者和失意人,如今喬布斯光榮地重回蘋果電腦;卡特莫爾成了3D電腦動畫的創始人;拉薩特不斷地領取終身成就獎。三位臭皮匠,現在都成了名留青史的大人物了。
(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