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出頭的周信宏,子承父業繼承家具廠,卻不顧父親反對,將廢棄倉庫整理成DIY教室,開發多種木工童玩,架網站,成立“木匠兄妹”DIY休閑園區。
“小朋友,我們今天做小椅子,這些木片接縫有卡榫,先扣緊,其余木片再用白膠黏起來。”周信宏和周佳惠這對木匠兄妹,來回穿梭在小朋友身邊,“哥哥,這樣對不對?”“木匠兄妹”老板周信宏蹲下來耐心地說:“這邊要黏緊,等它干,下午我們再來彩繪!”
一群做好的小朋友,跑到木工教室外嬉鬧。周信宏拿起擴音器,拉高音量:“現在來參觀傳統家具工廠,等一下小朋友自己用傳統木匠用的刨刀,刨幾片檜木,裝在袋里,可以做成香氛袋哦!”
廢棄廠區 轉型重生
這里,曾是周信宏的父親周燕明的家具工廠,因不敵大陸低價家具競爭,4年前,周信宏將父親廢棄的倉庫,轉做DIY木工休閑園區,開發小汽車和小椅子等童玩和家用品,吸引幼兒園、小學及安親班進行戶外教學,創造淡季30萬(新臺幣,下同)、旺季(寒暑假)50萬元的月營收。
30歲出頭的周信宏說:“臺灣的家具工廠集中在后里、豐原一帶,20年前,父親和三個舅舅專刻‘組子欄間’的裝潢材料外銷日本。生意好時,工廠有30多個師傅,一張訂單常常以百萬美元計算。”
然而好景不常,10年前訂單逐漸轉移大陸,周信宏說:“外銷汀單幾乎掛零,師傅一個個走掉,父親卻繼續苦撐,他希望我接棒,但我心里卻很掙扎。”
“每次放假回來,看老爸一個人在工廠摸東摸西,勸他放棄,又不肯,木工其實很傷手,我常看到他手上舊傷還沒好,又帶新傷,真的很不舍。”周信宏說。
兄妹合作 摸索創業
大學畢業留在臺北的周信宏,在廣告公司工作三四年后,想創業,他觀察DIY風氣漸盛,BQ等賣場開始販賣木工DIY,便搜集資料,希望轉型,開發成適合小朋友DIY的園地。
“父親問我到底要做成什么樣子?我也說不上來,所以他第一個反對,甚至連倉庫也不讓我用。他認為DIY一個才賣兩三百元,扣掉木材、師傅工錢,根本賺不到錢。”
周信宏找設計DIY圖,架網站,數次向父親抗爭,最后父親同意讓出50坪(約165平方米)倉庫當DIY教室。2005年,木匠兄妹開張,學音樂的妹妹周佳惠,除家教外,有空就回園區幫忙。
為了拉抬生意,兄妹倆假日跑到薩克斯風紀念館、后里馬場等觀光地發傳單,只吸引來零星游客,每天賣出幾個DIY材料包,周信宏發慌:“要賣到什么時候才賺錢?”
周信宏先從附近的安親班、幼兒園一家家跑,熬了幾個月,終于在寒假打開口碑,“安親班寒暑假要安排小朋友戶外教學,我除了教小朋友DIY玩具,還導覽傳統家具工廠,讓他們感覺有學到新東西,在家長、安親班介紹下,生意慢慢做起來。”
但是人潮一多。問題也跟著來,“我的場地太小,一次來超過60人就容納不下了,一天頂多接兩三個團,我請對方換時間,對方當然不肯,我只好跟父親商量,把200坪(約660平方米)倉庫租給我。”
復合經營簡餐留客
場地加大后,園區一次可容納200人,但因地勢空曠,冬天風大,夏天倉庫教室悶熱,周信宏又花3萬元加掛擋風帆布,教室里再安裝好幾個大型風扇。
周信宏陸續開發出五六十種DIY玩具及家用品,價格從百元起跳到千元的木馬、信箱等產品,并增加彩繪顏料、馬賽克拼貼等可裝飾的材料,一年后將月營收提升至10余萬元。
周信宏發現:“起初這里不提供吃的、喝的,小孩玩得很起勁,大人卻很無聊,要不就是假日大家睡得晚,來到這里都中午了,發現沒賣吃的,再開車出去找餐廳,一去就不回來了,光這樣就流失好多客人。”
身上沒有多余積蓄,但創業不能停,2006年周信宏申請到100萬元的青年創業貸款。蓋戶外餐廳,提供咖啡和簡餐;此外,他跟附近農家租200坪的農田,規劃有機蔬菜園、種植花卉。周信宏說:“與其等待客人,不如走出去,所以我們配合文化局辦園游會,DIY效果都不錯,雖然賺不多,就把它當作宣傳。”
去年9月,周信宏與友人合資東豐自行車道分店,結合自行車出租和木工DIY,讓自行車客消磨一下午。
多方嘗試 發掘機會
去年中,周信宏在月眉糖廠投資100萬元開分店,卻慘賠作收,“開分店后我才知道,月眉糖廠雖有很多阿公阿婆游覽團,但他們來了都留不久、也不想做DIY,連虧三個月,只好關店。”
有了慘痛教訓,去年9月再與友人合伙在東豐自行車道旁投資50萬元,周信宏顯得謹慎多了:“我把這些年賺的全投資下去。這里是東豐和后豐自行車道交會處,朋友管理自行車出租,很多客人來騎自行車,休息時順道做DIY。”
生意日上軌道,去年10月接連兩三個臺風。將后里通往豐原的后豐大橋吹斷,“橋斷三個月,生意又打回原點,我一度很沮喪,還好年底便橋通車,生意才恢復。”目前戶外教學占營收六成,假日散客占二成,其余則是教學及材料費。
創業途中,曾遭遇父親的不諒解,女友數度想離開,如今,甫新婚的他,全家一起動起來。他不敢大意:“最近中部有些農場轉型也推DIY活動,戶外教學市場競爭大,此外,我還打算將木工材料包鋪貨到書店和文具百貨通路,多嘗試才多一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