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新之
財經作家,商業觀察家,現任風至飛揚出版機構首席顧問。出版的新著有《決勝華爾街》、《王石管理日志》和《說郎咸平》等
展望人類歷史,像今天的美國人那樣沉溺于“借來的金錢”者幾乎絕無僅有。美國消費者人均擁有6張信用卡,每個家庭平均負債逾1.2萬美元。這是一個史上未曾出現過的如此巨大的消費信貸市場。隨著美國家庭的財務狀況持續惡化,“消費”正在變為美國人的心頭之痛,龐大的債務數字成為美利堅合眾國國民的沉重負擔,他們只能寄望于奧巴馬的扭轉頹勢的新政。
香港的殖民地歲月曾被人形象地歸納為“借來的時間”與“借來的空間”。而今天,這句話用來形容2009年之初的美國金融環境似乎更為貼切。
已經很清楚的一個事實是,由1982年至2007年,美國整整25年的信貸膨脹面臨結束。過去一年美國股票市場蒸發掉25萬億美元市值;美國物業市場蒸發掉4萬億美元市值,保爾森先后用萬億多美元就希望能夠阻止信貸收縮,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伯南克主持下的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十分難看。債務由去年9月的8000億美元,膨脹到2.2萬億,并有機會升至4萬億美元,成為經濟史上的一個慘痛的記錄。
2006年及2007年的美國企業壞賬率只有0.6%,但是在以往美國的衰退高峰期,企業壞賬率可上升到10%。這對于經濟和就業都是災難性的數字。在信貸收縮和就業惡化的夾擊下,美國經濟形勢已經急轉直下。2008年第四季經濟增長估計在-4%左右,2009年第一季底甚至可能滑落至-5到-6%,用危急來形容目前美國經濟,毫不夸張。
美國戰后嬰兒潮一代人已到退休年齡,他們對醫療及社會福利的依賴數字巨大,隨時可能令美國聯邦政府面臨破產的威脅。2007年平均每位美國人退休金有175000美元,但是在金融風暴中已失去52500美元(總數超過6萬億美元),美國人退休金平均每人降到122500美元,其日子顯然是越來越難過!
在奧巴馬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之后,許多財政擴張政策的細節將會清晰。奧巴馬一方面為了“樹信心保增長”,會推出艾森豪威爾時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當然,同時他還會選擇幅度相當大的為中產階級減稅的做法。這種財政擴張的總規模又將是萬億美元,奧巴馬很可能在上任數月之內就成為歷任美國總統中的“赤字之王”。
誠然,今天的美國政府在拯救銀行、貨幣擴張及財政支出上,措施更果斷,力度更強烈,因此增長數字可能還會較為漂亮。然而,請注意,政府行為無法永遠越俎代庖地替代民間經濟活動,而且美國政府眼下做得越多,便為日后美元、美債和美國的政府信用埋下越大的定時炸彈。除了次級債,美國的金融產品還有次次級債。這些貸款又是面向什么樣的美國人呢?就是那些連收入證明都拿不出來的人。次級債借款人至少還能拿出個收入證明來,只是可能多加幾個零,偽造一下。然而,這些次次級債的借款人連收入證明都拿不出來,他們是誰呢?他們是賣熱狗的、開小雜貨店的。這些人也可以貸到款,通過中介機構的包裝欺騙銀行,銀行再把債券賣給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分割成1000美元一張的債券賣給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
次次級債規模預測是超過一萬億美元。這個隱患會帶來多大的震蕩現在還難以下結論。因為這個一萬億規模的美元債券,對于持有者來說,前五年幾乎是沒有利息的,大概從第五年之后,該產品就需要償還較高的利率,所以,這將是下一波沖擊的隱患所在!可見,貪婪導致的一系列信用問題依然在美國上空徘徊。
美國大蕭條正如日本經濟大衰退一樣,都是由于企業為減少負債而引發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就像日本一樣,問題的關鍵在于私營企業的借貸需求不足,而非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不足。
無獨有偶,最近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文章里寫道,浙商魯冠球不無憂慮地跟他提起,現在銀行再不給中小企業放款了,但等到哪一天銀行想貸款,而企業都不愿意去借錢的時候,那才是最壞的結果。顯然,生產萬向節起家的魯冠球,歷經過多次經濟的高低潮。他的表達顯然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的一個極好的中國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