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沖擊下,往昔繁盛的美國汽車工業,如今仿佛清末般面臨割地賠款慘狀;6月初,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破產后一天,旗下標竿品牌之——悍馬Hummer,也有過會被中國民營企業騰中重工收購的傳言。
該說這是英雄落難,還是時不我與?悍馬有過它最輝煌的年代,當然,這是站在美國的立場。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沙塵蔓延的中東戰場成為悍馬初登場的舞臺:其度山涉水如屢平地的機動性,以及可依戰況隨時組裝成救護車、裝甲運兵車、導彈發射車,或配置無線電充當指揮臺等其他四輪驅動越野車都無法做到的特殊任務表現,被視為是幫助美軍贏得戰役的功臣之一;事后連五角大樓的報告中都盛贊悍馬:“達到90%的優異標準。”
在民族自信心高度昂揚的情況之下,另一位美國英雄——只是屏幕上的——當時還沒當上加州州長的史瓦辛格建議,何不讓老百姓也能享受駕馭悍馬的樂趣?于是第一代民用悍馬H1于來年誕生,除了加強舒適度外,其余功能配備都和軍用版沒有太大差別,之后發展出的H2、H3更朝轎車化內部空間邁進,剽悍又豪華的特質吸引不少名流藝人愛用者,也大量地出現在好萊塢的電視電影里。
但這原本就是一臺為了戰爭,或者應該說是特殊狀況下的運輸行駛,而打造的車子。上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軍方表達了想要開發新越野車種以因應現代化戰爭的需求,當時包括GM、克萊斯勒等公司都熱烈投入,直到20世紀80年代年悍馬通過測試,終于獲得一紙12億美元的合約。此后GM陸續生產了超過10萬輛悍馬,每一輛都像當時的美國,強壯、陽剛,引擎發出轟隆隆巨響往各種路況駛去,仿佛可以征服整個世界。
然而局勢在轉變,人們渴求環保與和平,這一切都與悍馬代表的意義背道而馳;2002年悍馬銷量達到頂峰后,隨即大幅跌落;油價高漲對于耗油量驚人的悍馬而言,更有如喪鐘敲響。悍馬僅剩的似乎只有往日榮光了。但今年2月根據《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媒體指出,其實軍方早在1993年索馬里戰事之后,便察覺悍馬對于陸地炸彈與地雷的防御力相當薄弱,堪稱為“死亡陷阱”(Deathtrap),幾年前的伊拉克戰爭中,甚至有高達1/5的美軍在悍馬車內喪生!
多荒謬。但真正荒謬的是戰爭及掌權者本身,不是悍馬,悍馬只是忠誠完成任務,并且面對自己無可避免的命運;相較于從美國英雄變成死亡陷阱,被賣到中國這件事情反倒顯得沒那么荒謬,純粹是門生意罷了,雖然此門生意也仍沒做成。
(編輯 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