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花卉價格便宜,一把20支的玫瑰零售4歐元。荷蘭的園藝花卉產地集中在北荷蘭省及南荷蘭省,產區具有群聚效應,稱為“綠色區域”(Greenports)。例如,Aalsmeer Greenport是花卉業者的集中區,Duin and Bollenstreek Greenport是享譽國際的種球區,全球最大的球根花園庫肯霍夫(Keukenhof)公園就在此區。BoskoopGreenport是樹苗與灌木生長區,Westland/Oostland Greenport是荷蘭最大的溫室園區,東南部的North of Limburg/Venlo RegionGreenport則以植物及溫室培育為主。
拼經濟,拼觀光
每年四五月花卉盛開,荷蘭的大地就像彩虹拼布,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花田區隔分明,由花展及花車游行拼觀光,錯過此時,游客得等到第二年才有機會沉浸綺麗的花海中。每年只開放9周的庫肯霍夫公園則是花卉產業交流平臺,展示業者研發的花卉新品,創造經濟價值,也是旅客必游之地。
2007年荷蘭的園藝產品約值77億歐元,花卉與盆栽占了53億歐元;同年度的園藝出口總值為147億歐元,花卉與盆栽就占65億歐元。其中70%銷往其他歐洲國家市場。全球90%的球莖來自荷蘭。
溫室科技造就精致農業
荷蘭兩大火鶴花種苗公司之一的瑞恩(Rijnplant)公司的溫室,由溫室電子系統仿真環境,另由“電子醫生”(品名:Grow Watch,植物生長監測器)負責監控環境,檢測不同栽培區的環境變化。例如:“電子醫生”測得的濕度、溫度、氧氣等信息,通過衛星發送管理者計算機,再由計算機或管理者決定每扇窗戶開、關的角度、灑水器何時灑水等,1年下來可降低兩成的能耗。溫室的電子系統及“電子醫生”分工及集成后,可栽種一年四季的花卉、植物及蔬菜,包擴熱帶香料與中草藥。
與海爭地的荷蘭,也向天掙能源。農民面對能源危機與全球暖化,發展出節能科技,并大量用于生產。他們將夏天的太陽能貯存在土壤里,以應付冬天所需,也有農民使用地熱為溫室供暖,一樣可省能源。
獨步全球的花卉拍賣制度
在阿斯米爾(Aalsmeer)的花卉拍賣會場,場內的纜車將鮮花送到拍賣場,貿易商從拍賣鐘及計算機下訂單成交,花卉就送到貿易商倉庫,等待分流出口。這里,每天約完成5萬筆花卉交易,交易非常熱絡。
此外,推動精致農業的荷蘭,花農與出口商得依土地面積計算產值,雙方一年前就立約收購,若有爭議,還可訴諸花卉產業的專屬仲裁法庭解決爭端。“成熟”已不足以形容荷蘭的花卉拍賣制度。應該說極有效率。比如荷商在肯尼亞投資種植的玫瑰,上午參加拍賣,紐約消費者晚上即可買到肯尼亞出口的鮮花,玫瑰仍然嬌艷欲滴。
除了物流系統,金流也值得一提
荷蘭農民的“腦力”就是財力。農民除了以科技、科學化生產花卉,申請貸款時,可向“農民協作銀行”(Rabobank)提出包含技術能力與產能的貸款計劃,由銀行方案審核通過才撥款,雙方是“投資”關系,互蒙其利。荷蘭“農民協作銀行”是專門提供農民貸款服務的金融業者。
荷蘭擅長復制、研究與創新。荷蘭維持花卉生產的優勢,是科技、物流與公開、協作的精神。政府除了研發,什么也不插手。面對產業競爭,當地荷蘭人認為,花卉市場很大,沒有競爭只有協作。荷蘭不斷查找任何可能,要在全球播種花卉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