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如何進行記憶,本來是科學研究的一個禁區(qū)。但是通過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模塊”式記憶,效果最好。
查理的“復盤”實驗
如何記憶,一直是人們懸而未決的一個問題。電視上那些“超人”們,往往可以在一瞬間記憶下許多看起來完全無序的東西。然而大多數(shù)人在記憶東西上的能力卻平平常常,哪怕復習時看過的東西,考試時都有可能答不出來。那么,記憶是不是有什么秘訣可循呢?
查理就是這么一個渴望把整本書都背在腦子里的人。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他常常看了前面卻忘了后面的。為了這個,他沒少費心思。買了不少書,請教了不少人,卻始終沒什么好方法。
不過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得到了一個好機會,可以親身參與到一個關(guān)于記憶力的心理學實驗當中去。
一提到心理學實驗,一般人總會想到身穿白大褂、戴著厚厚眼鏡的老學者,但是這次不同。一個寬敞的房間,里面有幾個學者散坐著。和查理一起接受測驗的,是一位著名的國際象棋大師。
查理有心與大師多攀談兩句,無奈自己對國際象棋實在是一竅不通。正當他猶豫怎么開口的時候,一名實驗員宣布:實驗開始。
查理一看擺出來的實驗道具就傻了:一個偌大的國際象棋棋盤,一些棋子散落在其上。實驗員宣布規(guī)則:半分鐘之內(nèi),盡可能多地把棋子所在的位置記下來。半分鐘之后撤去棋盤,請大家復盤。
所謂復盤,就是要把剛才看過的棋局通過記憶恢復出來。這個名詞查理懂,可真輪到他復盤的時候,就犯了難。黑白兩色的棋子好像走馬燈一樣在他面前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常常是拿起這個卻忘了那個。花了五分鐘,卻連一小半都沒擺出來。就算擺出來的棋子,也是錯多對少。
查理慚愧地轉(zhuǎn)過頭。那邊的大師不愧是大師,不動聲色之間,已經(jīng)把所有的棋子都復位了。這讓查理很是沮喪。
不過接下來的實驗卻讓查理重拾了信心。實驗員又擺出了一次棋局。但不知道為什么,這次大師沉吟了許久,結(jié)果最后和查理差不多,也只擺出了一小半,而且花了很久的時間。
查理不明白其中的奧秘,大師卻暗自惱怒:這是誰擺的棋局啊,怎么完全不按套數(shù)來?簡直就是瞎擺的嘛。
的確,第一次的棋局是按照棋譜上的殘局擺的,而第二次的棋局則完全是隨意擺放的。
大腦,作為人類研究的一個禁區(qū),其功能和作用方式一直不為人類所知。心理學家的這次實驗,其實也正是對人類記憶規(guī)律的一次嘗試了解。
“模塊”式記憶
通過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大腦在記憶東西時,常常是以“組”為單位來記憶事情的。就像在這次實驗當中,象棋大師與查理的實際智商相差無幾,但是因為經(jīng)受過訓練,所以象棋大師記憶棋局時,并非以某一個棋子的所在位置進行記憶,而是將整個棋局分解為幾個熟悉的殘局“模塊”,通過記憶“模塊”來達到快速記憶的目的。而查理因為沒有經(jīng)受過類似的訓練,所以只能采用最簡單的方式,以單個棋子為單位進行記憶。棋盤上一共有30多個棋子,在30秒內(nèi)若要全部記下,這對于普通人而言的確是極大的挑戰(zhàn)。
當?shù)诙螖[放棋局時,因為是無序散亂擺放,所以即使是大師,也只能像普通人那樣記憶棋子。最終效果自然也和普通人一樣。
在掌握了這種記憶規(guī)則之后,心理學家又把它繼續(xù)延伸,發(fā)展出瞬時記憶和長期記憶等新的心理學概念。而在應用方面,這種理論卻極大地提升了人們記憶問題和閱讀的速度。
一種新的速讀方法就是采用了這種心理學理論。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一個熟練的閱讀者在閱讀時都會不自覺地以詞組作為閱讀單位。但是這種新方式提出,閱讀的最小單位應該是句子,而且如果可能,應該是段落。當快速閱讀時,不應糾纏于每個詞的意思,而是要通過快速掃描,明確這段話的主旨和大意,至少也要能夠抓住這段話給人的感覺。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這種閱讀方式尤為重要。在現(xiàn)今要想把所有的書全讀完無疑是癡人說夢,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找出人們最需要的內(nèi)容,就要用到這種快速閱讀方式。
同樣,這種心理學理論也提供了人們思考記憶問題的新角度,把觀察得來的資訊分為各個“模塊”,然后思考“模塊”當中的差別和聯(lián)系,不僅有利于記憶,也同樣有利于分析。
其實一個正常人,只要大腦健全,就有記憶。記憶力的好壞并非是遺傳素質(zhì)所決定的,就像大師和查理的智商基本上相差無幾。很大程度上,記憶是一項需要后天學習培養(yǎng)的技能。那么,如何形成這種“模塊”式記憶,如何才能提高記憶的效果呢?
首先,增強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當一個人對學習知識抱有積極態(tài)度時,他會比完全消極怠工時記憶效果提高90%以上。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碰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不僅一學就會,而且學會了也不容易忘記。這是因為當人的精力聚焦于自己的愛好興趣上時,動機強烈,注意力高度集中,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也處于亢奮狀態(tài)。因此,要提高記憶效果,最根本的動力還是要提高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
其次,要想形成“模塊”式記憶,需要對每個“模塊”都有一定的理解。象棋大師可以用自己記憶中的殘局組合成新的棋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對每個殘局“模塊”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人對記憶內(nèi)容的理解越深,思維活動越積極,記憶效果也就越顯著。這對于那些本身就有深刻意義的內(nèi)容當然效果顯著,但在面對一些完全無意義的事情上效果則不那么明顯。因此,人們可以通過將無意義的事情“意義化”,來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比如說“5211314”,原本只是一段普通的數(shù)字排列,但如果將它轉(zhuǎn)為“我愛你一生一世”,則非常容易記憶。
最后,合理安排記憶材料,加強復習。人的大腦活動也是有興奮周期的,通常同樣的刺激重復進行時,大腦的興奮度就會下降。所以為了達到最好的記憶效果,人應該經(jīng)常地更換記憶材料,以保證大腦持續(xù)興奮,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換腦子”。而在初步記憶之后,還應該進行不斷的復習。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記憶之后應該趁熱打鐵,及時復習。復習的時間間隔可以逐漸增加,直到最后把想記的東西完全烙印在頭腦里。
編輯/蘆淼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