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志。從古到今,人們都在用歌曲吟唱著心中的歡樂、悲傷、憂愁、幸福……
《后來》《有多少愛可以重來》與蔡戈尼效應(yīng)
很多女生喜歡聽劉若英的《后來》,“后來我總算學(xué)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后來終于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后來,我終于明白,那過去的時光都已不再。”男生喜歡聽《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常常責(zé)怪自己當初不應(yīng)該,常常后悔沒有把你留下來,為什么明明相愛,到最后還是要分開,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愿意等待,當懂得珍惜以后回來,卻不知那份愛會不會還在。” 這兩首歌都唱著對過去的愛情的遺憾,另一個共同點則是明明相愛卻不得不分開,都是沒有成功的愛情,有著缺憾,想著假如相遇,那份愛還會不會回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于自己的初戀總是難以忘懷。即使是人到中年,即使是頭生華發(fā),而我們愛過的那個人,仍然是心中的牽掛,沒有成功的初戀更是心中永遠的遺憾。另一種心理則是對于失去的或沒有得到的東西,總覺得是最好的。
1927年,心理學(xué)家蔡戈尼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她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難的數(shù)學(xué)題。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其結(jié)果乙組記憶成績明顯優(yōu)于甲組。這是因為人們在面對問題時,盡管全神貫注,一旦解開了就會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記。而對解不開或尚未解開的問題,則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開它,因而一起潛藏在大腦里。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深刻地留存記憶中的心態(tài)叫蔡戈尼效應(yīng)。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蔡戈尼效應(yīng)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qū)動力。初戀因為大多未能有一個完滿的結(jié)局,這種驅(qū)動力就一直保持著,因此,多年之后,我們還在設(shè)想如果能再與初戀情人相遇,再重譜一段美麗的戀曲,而忽略了身邊的人。
終于明白劉若英的《后來》,那些過去的時光都已不再,永遠不會再重來,那么,請珍惜,珍惜現(xiàn)在的擁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吧。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與“阿尼瑪和阿尼姆斯”
當劉德華在小雨中唱著《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走來的時候,雖然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都是男人堅強的文化,“男兒流血不流淚”,可是這首歌卻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強的人也有權(quán)利去疲憊,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做人何必做得那么狼狽;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嘗嘗闊別已久眼淚的滋味,就算下雨也是一種美,不如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痛哭一回,不是罪。”這首歌告訴人們男性也有脆弱的時候,男性在堅強中也會感到疲憊,對男性中的這種脆弱我們怎么來看待呢?是個別的現(xiàn)象還是普遍都共同存在呢?
瑞士心理學(xué)家榮格對于世界心理學(xué)發(fā)展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集體無意識的提出。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于人類集體無意識之中的重要原型。阿尼瑪原型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榮格認為人的情感和心態(tài)總是同時兼有兩性傾向,這種傾向也保證了兩性之間的溝通與了解,也成為男性和女性選擇伴侶時的原型。男人與女人千百年來的相互交往,使他們都具有了對方的特征。但在社會生活中,男人身上的女人氣和女人身上的男人氣都會受到人們的歧視。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這首歌正是男性心理中阿尼瑪原型的顯現(xiàn),也為很多雖然堅強但也感到疲憊的男性唱出了情感的共鳴,提供了一個宣泄的出口,所以,允許自己偶爾也感到脆弱真的不是罪。
《紅玫瑰》與心理沖突
陳奕迅的經(jīng)典歌曲是《十年》,而《紅玫瑰》是陳奕迅的新歌中相當好聽的一首,聽歌的時候會想起張愛玲的文字:“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因為上面的這兩段文字,使“紅玫瑰與白玫瑰”這七個字成了經(jīng)典,廣為流傳。張愛玲深刻地透視出人的一種習(xí)性——擁有的不珍惜,沒有的想得到。歌曲反復(fù)吟唱著人性“從背后抱你的時候,期待的卻是她的面容,說來是太嘲諷,我不太懂片刻望你懂,是否幸福牽你太沉重,玫瑰的紅空洞了的瞳孔,終于掏空終于有始無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玫瑰的紅容易受傷的夢握在手中流失于指縫”,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思的卻是白玫瑰;娶了白玫瑰,卻又想著紅玫瑰。
就現(xiàn)實而言,紅玫瑰與白玫瑰,你會如何選擇?這時必然會出現(xiàn)的就是內(nèi)心的沖突。溫柔善良的姑娘與熱情美貌的女孩,是不是讓你無法抉擇;會不會選擇了其中一個而卻有著遺憾,始終想著另外的一個。生活在各種誘惑中,會經(jīng)歷多少心理的沖突。面臨著兩種或多種你想擁有的事物,你卻只能擇其一,內(nèi)心會有沖突,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但是機會轉(zhuǎn)瞬即逝,錯過最好時機,而真正的抱憾終身。在面臨此種沖突時,最好的當然是“兩美兼具”,但往往不太可能。因此,只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兩利相遇權(quán)其重。但有時候,選擇卻是異常沉重,以至于人不想做任何的選擇。如某人得了癌癥,要么手術(shù),要么化療,都是痛苦的選擇,只能“兩害相遇權(quán)其輕”。有時我們要選擇的有好處,但同時也有不利因素,比如要升職,薪水會增多,但要負擔(dān)更大的責(zé)任,也會有沖突,這時我們要抉擇;“既然選擇了前行,就只有風(fēng)雨兼程”,“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中”。選擇之所以困難,因為選擇就意味著放棄。因此,面臨心理的沖突,要做出人生的選擇,是智慧,是果斷,更是舍得。
在歌曲中,我們感動著同樣的感動,悲傷著同樣的悲傷;在歌曲中,也會得到很多人生的啟迪。用張學(xué)友的《情書》來結(jié)束吧,“可惜愛不是幾滴眼淚幾封情書哦——這樣的話或許有點殘酷,等待著別人給幸福的人,往往過的都不怎么幸福……”是的,只有內(nèi)心充滿陽光的人,才能給他人以溫暖;只有內(nèi)心充滿力量,才能幫助他人;只有自己付出愛,才能同樣地擁有愛和幸福。
圖/雅靜 編輯/吳桐
bj2066@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