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第一個米杉夢工作坊在京成立。這個光頭的比利時心理治療師、培訓師受他的夢想指引著,2000年便來到中國。由于他坦誠無私的謙卑心態、深厚扎實的專業功底,他很快博得了我們這些年輕心理咨詢師的認可喜歡,我們從他的工作坊中受益良多。
米杉工作坊中開放信任的氛圍,不僅使我獲得了深入扎實的個人成長,在咨詢技能方面也有了顯著的提升。我的一個來訪者有著嚴重的抑郁癥狀,身體也有多處炎癥。要是在參加米杉培訓之前,我很可能覺得這個個案超出自己的能力就及時轉介了。然而米杉的培訓給了我信心與能力:我由最初的傾聽,逐漸進展到邀請她識別她的負面觀念;帶領她感覺她的情緒,引導她進行放松觀想并轉化情緒能量;引領她探索童年的傷痛,認識與父母的關系及內化的父母模型;邀請她留心記住自己的夢,與她探索她很多富有性色彩的“骯臟”的夢,感受體驗“骯臟”背后潛藏的需要,認識自己內心的劇場;引導她識別自己的身體癥狀與情緒之間的關聯,如何對身體內外多處的炎癥進行工作……而這一步步的工作正是我從米杉工作坊中學來的。如何對情緒能量進行工作?如何對認知模式進行工作?如何用夢來工作?……所有的技能方法都離不開米杉傳遞給我的超個人心理治療最核心的理念:如何看待人的本性,“我”(我自己以及來訪者)到底是誰。
與來訪者一路走來,時有進步的喜悅,卻更多是艱難的反反復復。還記得在咨詢的中期階段,一日她打來電話想要放棄咨詢,說自己堅持了這么久,卻覺得進步很小,累了,想放棄了。一聽到這話,我的第一反應是她進步不小,只是她自己期望過高,如果現在放棄,那太可惜了。然而幾乎是與此同時,我意識到這是她的選擇,我要讓她知道她有權利選擇任何她想要的,這正是給予她力量與信任的表現。于是我說中斷咨詢沒有問題,如果這是你想好并決定了的話,不過我想邀請你做“最后”一次咨詢。她來了。那次咨詢的結果是她愿意繼續咨詢下去。這是讓我非常難忘的一個細節,它讓我對咨詢師如何認識自己及自身工作有了樸素而到位的認識。我的領悟如米杉在《由心咨詢》前言中所說:“來訪者只有在他們準備好時他們才咨詢,他們前行的方向是他們早已做好的選擇,也是他們已經準備好要走的道路。……即使來訪者決定放棄,咨詢師依然知道這沒有失敗,只有經歷,只有學習的過程。……當咨詢師很好地處在內在平和自信的空間,他就是一面最有效的鏡子。”我想,正是我放下了對她的期待,以及對自己的期待與評判,使得我更安住于自己平和的內心。我可以體諒她克服重重阻力來咨詢的不易,我可以理解她急切地渴望取得進步,我可以接受她對自己嚴重的境況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我把來與不來的決定權還給她,由她自己做主。我的平和信任在無形之中被她感受到,她逐漸可以給自己設定適當的前行節奏,一步一步堅實地往前走。直到后來,她告訴我她做的一個夢,發生在陽光透亮、干凈舒適的房間內……
這些正是我在米杉工作坊中收獲的理念與技能所在:我們作為咨詢治療師需要積極主動做工作而非被動地傾聽,我們要放下對來訪者的期待,做一面純粹透明的鏡子來鏡射來訪者的內心,引導他們看到自己內心的力量、渴望與選擇;我們要毫無評判地面對來訪者的各種情緒,引領他們識別情緒、感受情緒、轉化情緒能量;面對來訪者頑固的負性觀念,我們要引導他識別覺察出來,重塑正面積極的認知……而對夢的探索,更可以引領來訪者善用這個智慧的工具來覺察自我,認識自我,挖掘內心的力量與資源。
米杉對咨詢治療的認識經驗與實操技能遠不止在本書中提到的,他對本書的內容進行了精挑細選,使得本書的內容能夠緊密地圍繞超個人心理學這個范式展開,書中所有內容都經我們實操過。《由心咨詢》的前兩章“扎根本性”與“安于當下”通俗而深入地探索了“我是誰”即本性的問題, 告訴咨詢師如何真正安于當下與來訪者同在。第3章至第8章米杉從負責任的選擇、錨定資源(聯結內在父母)、如何對情緒能量(內在小孩)以及認知模式進行工作、如何設定目標等方面結合實例給予具體實操的闡述。第9章專門探討了如何用夢來自我覺察提升及進行咨詢治療。釋夢這個一直以來被包裝得很神秘的工具,在米杉的筆下變成夢者關照情緒感受、探索內心劇場的一場奇妙而富有啟發性的成長經歷。第10章雖然簡短,卻提醒我們要學會傾聽身體的信號,身心的微妙互動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緊密。第11章特別就呼吸、放松、觀想這些實操的工具進行了特別的介紹。
作為《由心咨詢》的譯者以及多次協助米杉工作坊的培訓者,我誠摯地向所有正走在個人成長道路上的朋友,熱愛心理咨詢治療的朋友,關注心靈成長的朋友,樂于助人的朋友,推薦這本書。相信所有的朋友,都可以從中獲得令自己受益的內容。
取你所需,于信任中,在喜樂中。
編輯/蘆淼
henke@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