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令我壓力倍增
Q:經濟危機搞得人心惶惶,公司里天天都傳著裁員、減薪的風言風語。我工作兩年了,還算出色,所以還沒到被裁的地步。但是因為平常不注意理財,去年又盲目地把僅有的兩萬元儲蓄投到了股市里,被套牢。現在,每天我也很為經濟感到緊張。我現在特怕裁員的大刀砍到自己頭上,我該如何調節心情,好好工作呢?
A:第一條:沒有經濟危機。確切地說,這是世界金融體系的一種正常波動。任何事情都會有周期的,這些周期都是正常的、自然的。
舉個例子:你上午10點鐘的時候精力充沛,每分鐘能打130個字;到了下午3點的時候,你可以跟4個客戶談業務;但是,到了晚上10點,你瞌睡了、沒勁兒了,每分鐘只能打30個字了,有客戶的電話你也不愿意接了,這個時候你能說自己處于危機中了嗎?不是危機,不是衰退,只是該休息了。
就這個角度,經濟危機也是一種休息,是為了重新調整,為了下一次高潮的到來。從心理上意識到這一點,你就可以相信,對中國內陸地區而言,90%的公司中90%的員工不會被裁員,所以你無需恐慌。
第二條:關于股市怎樣才能賺錢?做股票應是長線投資,就中國的情況來說,它的周期一般是8年,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是上升階段,頂點是6000多點;之后它將會出現一個下跌階段,就我們看到的,不到一年時間跌到了1700點,讓很多人的心理崩潰;事實上,之后還有一個冗長的調整階段,很多人沒有等到就抽身走人了。如果想走到下一個6000點可能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股市體現的是心理規律,而不是經濟學規律。而你作為一名投資者,需要投入的有金錢,還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你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按兵不動,耐心等待。
我該出賣我的學生嗎
Q:周老師,您好!我是一名中學教師,還是班主任。我們班上有一個女孩兒,經常逃課、上網打游戲,好幾次都是我從網吧里把她找回來的。因為年紀相仿,我跟學生們都很親近,而她對我也沒有太多敵意,反倒對我推心置腹。我知道她跟校外的一群小混混有瓜葛,勸過幾次都沒用。我本來想告訴她的父母,但她說爸媽知道會打死她,央求我別說。我也就心軟了。沒想到幾天前,她來向我借錢,說要去墮胎。我有些害怕了,擔心她鬧出更大的事情,而我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我該怎么辦呢?告訴學校或者她的父母嗎?那樣的話,我會不會失去所有學生的信任?
A:如果告訴學校或者她的父母,你的確會失去所有學生的信任,所有的孩子都將會痛恨你、懷疑你,而這個女孩兒尤甚。因為被最信任的人出賣,會給人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響,即使你事后道歉,或者她長大后理解了你的苦心,也無法彌補這種影響。
回過頭來說,你可能會覺得無所適從或者有點兒委屈,這一點我可以理解。世界上對人造成最大傷害的不是罪犯——比如說有人去販毒,有人偷竊,有人拿刀上街砍人……等他做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惡行就會被發現,被抓起來,他的危害也就結束了。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種更大的傷害,那就是超越自己范圍的愛,超越自己范圍的好,這種行為就會帶來麻煩和副作用。比如說你對這個孩子好,她就會覺得自己的父母相比之下顯得更壞,她也可能覺得只有你可以理解她,可以供她依靠,因此她覺得“我墮胎有人支持”。這些實際上是對她負性心態的一種支持和強化。所以,我一直認為,人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圍去愛人,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圍去捐獻,我們只能做一個自然人,而不是圣人。
那么,再說這個女孩兒,她怎么會走到這一步呢?事實上,一個孩子發展成什么樣,主要取決于父母。如果父母疏于對孩子的管理,根本不關心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被關注的愿望就不能被實現,她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她會去找別的人來關注她。那么誰來關注她?往往是那些小混混,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耐心和目的來關注一個女孩子,而這個女孩兒為了延續這種被關注的滿足感,有時甚至是虛榮心,她也會維持與他們的聯系,有時候甚至不惜用性關系來贏得這種關注。
好了,事實證明她的確如此,而且為此付出了代價——懷孕。那么,誰該為此事負責?首先應該是第一責任人的事,誰導致她懷了孕,誰就應該負責;第二應該是她自己想辦法,決定事情的走向,比如是否要這個孩子;第三她應該通過父母得到意見和支持,最后才是尋找社會的援助。而你,顯然排在最后的“社會”層面。現在她越過了前面的三層而找到你,其實是一種逾越和推卸。她不愿面對第一責任人,可能是怕失去他對她的關注,也可能是對方根本不負責任;第二她自己沒有能力,她不能自愛和自保;第三是她的父母知道后,可能不僅不會關注她,反而會去責罵她、打她。而你給了她一種所謂無條件的關愛,她不怕失去你,覺得你是一個道德高尚的、永遠愛孩子的老師,她做了什么壞事你都不會指責她,所以她來找你!而我必須告訴你的是——正是你無條件的愛,造成了她這種依賴和逃避心理。
所以,明白了嗎?你無需為此事失去她的信任,但也不需要為她做決定。最好的方法是與她好好談談,把你的是非觀點告訴她,讓她認清目前的狀況,并且輔助她做出正確的決定。記住,即使要對父母坦白,也應該是她自己完成,而不是你來代勞!
為什么總是感到沒意思
Q:在別人眼里,我從小到大都是個省心的孩子。讀書時我成績很好,大學讀了父母為我選的專業,現在工作也比較穩定,足夠養活自己。三年前我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父母都很滿意,所以就結了婚。現在孩子馬上一歲了,我卻覺得日子過得越來越沒意思,從前的那些夢想都未實現,現在又不得不因為現實而擱淺,我很難受,不甘心。我該怎樣重新整理人生呢?
A:十幾年前,有人買了一輛飛鴿牌的自行車就會覺得很幸福,但是現在,即使是一輛捷安特的自行車,也難以給人帶來那么大的幸福感了——所以說,幸福感并不取決于物質本身,而是取決于你如何認知這種物質。
客觀環境只是誘發因素,而價值感本身是一個感覺。現在,你覺得什么都沒意思,讓你開心不起來。那么,并不是你周圍的人和事出現了問題,而是你自己的評價體系出了故障。給你三條建議:
第一,建立對自己的良性評價。多看自己的優點,比如學習成績好、工作出色、家庭幸福,而不要把這些往負性理解。
第二,對自己的評價體系進行剖析,你之所以在擁有了人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之后還覺得空虛,是因為你學習來的價值體系是一種浮躁的、無止境的需求體系。比如小時候,我們被要求必須考第一,如果考了第二名就是不被贊許的,那么,長大后我們也會事事要求完美,而一旦無法實現(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也的確無法實現完美)就會感到失落,感到沒意義。
第三,認識到“幸福感取決于如何認識你周圍的人和事,而不取決于事物本身”,每天記錄五件讓你感到幸福的事,你會發現越來越能夠運用積極的眼光看待生活,自己的幸福感也會逐漸提升。
圖/雅子 編輯/張鳴
minni1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