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判斷形勢是一項重大能力。如果形勢判斷錯誤,則一切政策主張就失去根據。準確判斷形勢涉及即將發生的大變動,有可能涉及新的參與者,目標和模式。
歷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在世界上這么多不同地區同時出現這么多變革,并通過即時通訊傳播到全球各地。
新年決心
隨著2009年新年的到來,世人翹首以望,期盼2008年的失敗隨風而逝。但是,當我們送走2008年的鐘聲響起時,它實際上是為每一位世界公民和決策者鳴鐘報警。
決策者更為關注的是恢復經濟活力。與以往不同,現在的決策者不可能通過貸款和開支,依賴消費者推動經濟前進。此輪衰退格外不合常規,一攬子刺激計劃的主要功效在于穩定市場信心,而恢復經濟活力往往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奏效。
已經初見端倪的是,隨著這場首先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的危機開始轉移,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幾乎沒有一個行業能夠幸免。如果經濟衰退持續到2009年5月初,即奧巴馬政府執政100天的蜜月期,那么,衰退就會跨入第三季度,從而使2009年成為經濟衰退年。果如此,這將是大蕭條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衰退。
此刻,惟一肯定的是,如同古往今來所有歷史事件和歷史時期一樣,不管持續多長,危機終將過去。
中國“牛年”來臨,帶來的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項政策。前所未有的是,正逢以“變革”取勝的美國第44位總統奧巴馬在嚴重的金融和國際危機中上臺。通過磋商,中國有機會根據大多數國家和經濟危機中所有主要國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構建一項共同戰略,認識到世界不能以相互競爭的地區為單位分裂,產生危險的長期后果。為此,“當前的合作氛圍需要加以引導,形成一項超越近期爭議的宏偉戰略。”這項戰略的核心,應當是以連貫的方式推動和引導中國的和平崛起。
何時復蘇?
欲問何時復蘇,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判斷衰退還將持續多久。
實事上,當前,世界仍在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和全球經濟低迷中苦苦掙扎。然而就在此時,國內又有人振聾發聵般地聲稱,金融風暴已經結束!
但在實際生活中,凡有適當金融從業經歷的人都知道,百業之首,當推金融。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原因在于金融既是經濟的血液,也是經濟的心臟;如同人一樣,如果血流嚴重紊亂,甚或心臟摘除,那么,即使四肢健全,頭腦、面部毫發未損,人也不能再正常存活。
布魯塞爾的歐洲委員會和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1月19日說,歐盟27國經濟2009年將縮減1.8%,而歐元區16國經濟將遭遇歐元誕生10年來首次大幅收縮,預計16個歐元成員國有11個將經歷負增長。與此同時,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倫敦城則在“真正令人恐懼”的氛圍中經受通縮與去杠桿化的煎熬。億萬富翁投資商、奧巴馬總統最聲名卓著也最飽受爭議的經濟顧問之一巴菲特說,美國經濟正處于“經濟珍珠港”。
到目前為止,美國和歐盟都說,它們的經濟將在2009年年中擺脫衰退陰影,2010年恢復增長,鑒于2008年9月以來,人們聽到的全部都是壞消息,關于經濟衰退轉瞬將逝、2009年年底定會有所起色、2010年是一個復蘇年的種種預測,或日美好愿望,完全有可能落空。
同樣到目前為止,各國在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方面已經采取非同尋常的一系列舉措,尤其是美國,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然而,救援行動沒有成功,向銀行注資沒有解決問題,美國企業和個人表示仍然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而且最新公布的幾份報告顯示,美國經濟狀況非常糟糕,仍然陷于衰退的困境之中,整個經濟幾乎趨于停滯。
較為冷靜的人士預計,由于信貸狀況吃緊,未來一整年內,失業狀況將持續下去,消費者和企業將緊縮開支。由此給消費者和企業造成的心理傷害將在未來幾年改變經濟的特性。
還是到目前為止,西方經濟學家、政界、商界和決策精英只是承認,這次危機是二戰以來,頂多是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但事實上,金融崩潰揭穿了這個幻想。這次危機前所未有。顯而易見,那一次是大批銀行遭到擠兌,結果華爾街和美國各州倒閉了一批銀行這一次,中小銀行倒掉的不在少數,特大銀行得到了國家的傾力救助,但是金融體系卻爆破了,不存在了。那一次,金融業損失固然慘重,但這一次,損失到底多大,沒有任何政府,任何機構,任何個人能夠說得清楚。那一次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流浪街頭,是因為美國和大部分歐洲國家尚未建立起失業、退休和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那一次發生的貿易戰、貨幣戰,使大家認識到以鄰為壑,害人害己,這一次美聯儲對于現實的認識是正確的,國際社會從一開始就采取了互相合作的共同姿態。那一次,危機的不當處理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后的雅爾塔體系這一次,危機的后果,將徹底改變16世紀以來的資本主義特征,根本打破1648年以來以西方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亞式的國際體系。
所以,這次危機史無前例。同理,它回歸增長和繁榮軌道的途徑也是史無前例。
信心之戰
全球化由于金融危機而進入了新階段。從次貸危機顯露的2007年到2012年,橫跨5個年頭,其中2007年8月~2010年9月或直至年底,可以理解為金融危機爆發和金融市場逐漸穩定的時期。但此后,金融機構的重組、金融業的重新洗牌,以及政府救助的退出、金融監管的變革和金融部門之間的平衡,兩三年內是不大可能的。至于消除今天不惜一切代價施行的各種政策和赤字后遺癥,可能起碼需要10~15年,即整整一兩代人的時間,如果將改革國際金融體系考慮在內,特別是如果用從新自由資本主義得來的教訓指導未來改革,實體經濟規模擴大、恢復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平衡,則大概需要20~30年時間。
當前國際金融體系反映的是維持現狀的國際秩序,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已經出現了分歧。而如今,美歐金融崩潰的災難性只能通過共同行動來解決。雖然每個國家都不得不重新定義自己國家的工作重點,但是最終,全球化將繼續重塑政治體系和經濟體系。即使考慮到劃時代的重大技術創新集群的出現,新世界的復雜性和經濟與環境挑戰也將引領一個“競爭性合作”或“和平對抗”的新時代。
相對而言,中國處于危機海嘯中的高地上,但不宜高估甚至浪費這一地位,而是需要密切跟蹤形勢發展,審慎地評估全球經濟狀況。
觀察經濟是否趨于正常,可以關注7個關鍵經濟領域。
第一,就業。就2009年的經濟狀況來說,就業前景可能是其中最為灰暗的一個方面,預計,雇主在年底之前會一直裁員,失業率將因此上升到10%以上。這一比率不包括那些已經放棄尋找工作,以及因無法找到全職工作而只能兼職的那一部分人。美國2008年有200多萬人失業,據估計,以前充分就業的人中有12.5%現在“沒有充分就業”;全國約有430萬人在領取失業救濟,但這只是實際失業人口的一部分,因為領取失業救濟有條件限制。即便在經濟回穩以后,失業形勢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這是經濟復蘇時期的普遍現象,因為謹慎的企業還在等待更多證明經濟基礎已經穩固下來的跡象。
第二,住房。曾幾何時,住房帶來的次貸點燃了目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但以往的歷史證明,住房市場也將帶動這場復蘇。2008年,美國10%的抵押貸款逾期未付。2009年下半年,房屋銷量和開工量有可能停止下跌,行情開始緩慢反彈,但是至于價格將何時停止下跌尚不明朗。房屋價格到2010年才會有所回升,這是因為銷售商將會繼續降價,與銷售無法贖回的房屋的銀行進行競爭。
第三,股票。2008年是非常糟糕的持股年——持有任何股票都一樣,都非常糟糕,僅僅12個月,道一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4488點,跌幅達32.8%,是1931年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年。盡管股市嚴重下挫,可是真正令人震驚的并非是下跌的幅度,而是股市下跌的廣度。總而言之,在市場劇烈動蕩的一年內,股民大約損失了7萬億美元,相當于前六年的全部收益;持有401(K)退休金賬戶的人則損失了2萬億美元。
第四,消費者開支。消費支出占美國經濟活動的比例為2/3。消費者信心在最近幾個月受到了巨大打擊,零售商正在迎來最慘淡的時期,幾乎所有的連鎖店都縮減了開設新店的計劃。這次衰退,家庭為凈債務方,由股票和房屋價格下滑引發的財富的大量損失給美國的家庭帶來了巨大危害。家庭在住房和股票方面出現虧損,這種情況鮮有發生,至少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少見。當失業率高且消費者信心低時,美國人才會存一點點錢。
第五,企業開支。企業投資約占美國經濟活動的1/10。許多經濟學家預計,在2009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企業都將大幅削減開支,僅資本開支就將超過10%。廣告開支,會議開支、營銷開支等,會變得非常謹慎,一些雇主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沒有生意可做,其他公司會把這當成一種預防性措施,企業可能只會在看到出現證明經濟正在好轉的明確跡象時才會增加它們的開支。
第六,物價。如果消費者預計價格將出現下滑,那么他們將推遲購買產品,這樣會使本已疲軟的經濟陷于癱瘓。隨著經濟的下滑,一系列商品的產品的價格正在下降——這使得人們開始擔心經濟會陷入通貨緊縮不斷上漲的困境之中。通貨緊縮指的是,價格出現廣泛而持續的下跌,并且一旦成為趨勢便難以停止下來。如果說通貨膨脹是2008年的主題詞之一,那么在2009年,通貨緊縮將成為左右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
第七,金融。金融市場的變化無常已經令人難以置信,而鑒于市場的損失,恢復奄奄一息的金融市場的活力,任何措施或政策都不可能立竿見影。目前這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世界金融資產估計已經增加到103萬億美元;核心信貸市場的虧損成了一筆糊涂賬。國際貨幣基金2008年10月份估計,銀行及其他投資者在貸款和證券方面的虧損1.4萬億美元,全球金融機構已經報告的賬面資產縮水為1萬億美元。可是,這項估算不包括金融衍生產品的虧損,因為它們代表的是財富從交易一方轉向另一方,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虧損肯定超過現金市場虧損,因為它們遠遠超過了基本資產的價值。
全球參與
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大部分體現在商業、外交和(對當地黨派的)政治影響上,并越來越多地體現在“軟實力”這一文化手段中。
中國海軍在亞丁灣護航,是一個極其重大的信號:中國與很多國家一樣,自己的國家利益受到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的困擾,在全球范圍內,需要和平對抗——兩手都要硬,才能保障正當的商業利益。派遣特使調解印巴緊張關系、敦促以巴停火、斡旋蘇丹達爾富爾和國際刑事法庭問題等外交行動,符合有關當事各方和中國利益與地區及世界和平。加入美洲開發銀行,則凸現了中國以亞洲為中心、以非洲和拉美為兩翼而打造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的戰略伙伴關系。
中國與廣大的發展中世界一直在尋找“共同語言”,那就是,中國與他們一道和平發展。多年來中國與包括他們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經濟交流日益深化,但是合作對雙方、對各方來說非常重要,因此鞏固和改善關系是可能的。
中國大力貫徹”和平發展”的標志意義何在呢?
2009年1月14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最終核實數據,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57.306億元人民幣(3.38萬億美元),彭博社利用2007年平均匯率換算后得出,中國2007年的經濟規模超過了德國2.424萬億歐元,即3.32萬億美元,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是13.8萬億美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為4.38萬億美元。
這一遲來的矯正,正如美國經濟2007年12月開始衰退,但在2008年12月7日才正式披露一樣,恢復了經濟學家對中國和美國經濟運行狀態的直覺。
但是,即便如此,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美國的1/3。如果比較國家富裕程度及人均收入,2007年,德國位居世界第22,中國僅位列第132;人均排名在拉美小國危地馬拉和非洲島國佛得角之間,德國3.88萬美元的人均收入與中國2800美元的人均收入,其鴻溝之寬、之深、之長,還過于令人心酸,唏噓不已。
第二個、也是不那么緊迫的問題是,從此,中國有條件審視自己和世界,可以調整心態,從過去30年來快馬加鞭未下鞍的急行軍和強行軍狀態,變成可持續的疾步徐行,從容不迫地,自然而然地、理直氣壯地改善民生,提高收入,創造嶄新文明,構建和諧世界。
這樣的比較,今后不會再多,三年之內,2012年第三季度,即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呈現確定無疑的穩定狀態、全球經濟衰退逐漸觸底反彈之時,也就是在反危機的過程之中,而非下一個繁榮周期到來之前,日本第二的位置將變成中國。換言之,屆時媒體還會稍微報道一番,因為那是中國沖擊實力冠軍之前,最后一次調整步伐。接下來,人們談論世界經濟,將與現在的習慣不同——那時候,人們將首先看中國經濟怎樣(更多變化因素,因而更具活力),美國經濟怎樣(更多穩定因素,因而更好預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世界怎樣(更多未知因素,因而更須關注);相應地,對于歐盟或歐元區經濟以及日本經濟,人們將會視之為調整變量,一帶而過。
中美結盟
中國與美國之間擴大并深化的地緣戰略合作,亦即中美結盟,現在還是一廂情愿的囈語或遙不可及的愿景嗎?
不是。不再是了。現在,它是一種伸手可及的新現實,一種別無選擇的相互依賴,一種有可能改變世界進程的重大轉折點。
“兩國集團”的觀念開始流行。中美關系被視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這一點雖然并非唾手可得,但是,現在似乎已經成為華盛頓、北京和布魯塞爾的共識。
中美建交30年,幾乎與中國打開國門的時間同步,兩國無疑曾歷經風雨和存在斗爭,現在的兩國關系已不可同日而語。舉例說,兩國元首經常互通電話,每年在國際會議上有數度會晤機會;軍事熱線也開通了,有利于安全互信;政府間也有涵蓋廣泛和高度制度化的關系;兩國的金融關系則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關系——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元地位的捍衛者。
中國與美國的關系,非常復雜又相互依賴,因而有條件成為全面的伙伴關系。按照布熱津斯基的說法,“日益在全球崛起的中國是一股發揮修正作用的力量,因為它熱切希望全球體系能發生重大改變,但謀求以耐心,謹慎、和平的方式實現這種改變”。如果我們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實現兩國獲益,世界獲益的大目標。這種共同的遠大目標,具有文明融合的性質,關乎人類的共同未來。
“兩國集團”或日中美結盟,眼下有著巨大的現實可能性。這一可能性,如果管理不善,也會轉瞬即逝。
促成兩國集團或中美結盟,不是要對方或雙方放棄各自的政治原則和外交獨立性。這樣一種關系,對于中國平息所謂的西藏問題,“三股勢力”問題和祖國統一問題,以及中國長遠的和平發展問題,意義重大。它能夠幫助中國迎來另一個30年的黃金發展期,直到中國完全崛起為下一個超級大國。
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副主任約翰·德勒里說得對,“太平洋兩岸的政治中心和資本中心需要發揮關鍵作用……恐怕沒有誰比美國和中國肩負更大的責任,面臨更大的挑戰,包括政府、公司和公民。”
因此,中國和美國應當走向一種基于共同利益的新雙邊關系。從這個角度說,我們把它視為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我們預計,奧巴馬政府的保護主義色彩將不再咄咄逼人,而奧巴馬政府的中國政策將傾向更多的合作。
博弈未來
如今談論任何國際事務,如果沒有考慮到有史以來為害最深的金融危機和不斷加劇的全球經濟危機,就會淪為無的放矢或言之無物。
危機也是轉機,反危機的結果,有望使中國成為與美國相伯仲的第二經濟大國和發揮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大國。為此,需要審時度勢,盡快戰勝中國自己的經濟衰退,并不失時機地團結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