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文獻研究方法對國內外信息生態方面的文獻分析,概述了信息生態在國內和國外研究的內容和特點#65377;指出國內對信息生態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進行逐漸深入的研究;而國外對信息生態的研究更多是從微觀的和技術的層面進行研究#65377;最后指出了今后信息生態研究的路徑和主要發展方向#65377;
〔關鍵詞〕信息生態系統;信息生態;文獻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8-0208-03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EcologySong Tianhua1,2 Li Chunhai1
(1.Librar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90,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s of information ecology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ecology,pointed out that the domestic research was from macroscopic angle;and the foreign research was mainly from the microscop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Finally,it expounde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ecology.
〔Key words〕information ecology system;ecology system;literature research
1信息生態概念
1980年,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信息圈”的概念,我國科學家錢學森于1983年重申了“知識圈”的概念,這些概念的提出,表明人們開始思考信息生態問題#65377;我國最先提出信息生態學并對信息生態學給出定義的學者是生態學家張新時院士,他認為信息生態學不僅具有信息科學的高科技與信息理論的優勢,而且繼承和發展了生態學的傳統理論,強調對人類#65380;生態系統及生物圈生存攸關問題的綜合分析研究#65380;模擬與預測,并著眼于未來的發展與反饋作用#65377;“網絡生態”一詞由田震宇在1998年于《網絡生態》中首先提出,但是并沒有具體闡述什么是網絡生態系統#65377;“網絡生態系統”概念提出最早的是2000年張慶峰在《網絡生態論》一文中提出的,該文章從分析網絡上出現的問題著手,用生態學的方法探討網絡系統,提出網絡生態系統的概念,并闡述了網絡生態系統的組成#65380;特點#65380;功能#65377;盧劍波等人在其著作中對信息生態學下的定義是:信息生態學是以現代系統理論#65380;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水平來分析#65380;處理日趨膨脹的試驗和觀測的生態學信息,尋求生態學系統整體水平的規律#65377;
2信息生態研究
2.1 國外信息生態的研究
1997年,美國管理科學家達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首次提出信息生態學(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將生態理念引入到信息管理中,從而開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領域#65377;信息生態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生態學研究前沿領域,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65377;1998年4月中旬,美國商務部發表了一份《浮現中的數字經濟》的研究報告,將網絡與生態學聯系在一起,稱贊“由互聯網增長所驅動的信息技術進步,對創造這個比預期更健康的經濟做出了貢獻”#65377;鑒于互聯網經濟的迅速增長以及它與許多行業廣泛的相關性,這項研究提出了“互聯網生態”(internet ecology)的概念#65377;《The Ecology of the New Economy: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Information》一書中談論了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構建考古領域的信息生態系統[1]#65377;《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一書的作者Bonnie A.Nardi和Vicki L.ODay認為信息生態是一個特定環境下包括人#65380;實踐#65380;價值觀和技術的系統,該書主要談論技術#65380;技術的使用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從人類學角度探討信息生態下道德或者價值只會進化#65380;轉移和傳遞,并不會消失[2]#65377;文獻《Information ecology:open system environment for data,memories,and knowing》中將信息生態定義為在多維內容里意識數據#65380;知識創造和信息流的認知概念框架[3]#65377;從認知論的角度,把意識#65380;知識和信息等概念統一在多維框架里,并探討了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65377;
2.2 國內信息生態研究與分析
通過中國期刊網分別用“信息生態”和“網絡生態”兩個關鍵詞共檢索到相關文獻92篇,具體分布如圖1所示#65377;

總結以上文獻,大致認為我國信息生態失衡的現象主要有信息超載#65380;信息污染#65380;信息病毒#65380;信息資源分布不均#65380;數字鴻溝#65380;信息膨脹與信息資源短缺#65380;信息侵權和信息壟斷#65380;信息綜合癥等#65377;其原因主要有“信息崇拜”的負效應#65380;系統的開放性#65380;用戶素質的參差不棄#65380;文化霸權等#65377;
通過對論文的研究主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關于“信息生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生態的概念#65380;網絡信息生態危機及原因分析和信息生態環境建設3個方面#65377;通過分析“信息生態”研究論文的發表年份和關鍵詞,可以看出我國關于“信息生態”的研究高潮出現在2006-2008年,研究內容不斷地拓寬,現在已經涵蓋了信息生態系統#65380;網絡生態危機#65380;信息生態環境#65380;信息生態平衡#65380;網絡倫理等多主題的內容#65377;
陳曙提出導致信息生態失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墑,即一方面,由于系統內部的新陳代謝作用,結構上的有序和無序相互交替時往往會產生不平衡的現象,另一方面,外力對系統的干擾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也會產生相應的嫡[4]#65377;程霞介紹了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以及信息構建和網絡信息生態的關系,提出了如何利用信息構建的思想改善網絡信息生態環境,構建合理的網絡信息生態系統[5]#65377;陳紅星闡述了信息構建在信息生態系統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得出信息構建是調節當前信息生態系統#65380;遏制當前信息生態系統惡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結論[6]#65377;韓剛#65380;覃正在信息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生態鏈概念,構建了信息生態鏈的理論框架,并探討了信息生態鏈管理的目標和方法,為信息管理提供了一個生態學視角的分析工具[7]#65377;程鵬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闡釋了信息生態循環圈的基本內涵,論述了實踐信息生態循環圈原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分析了信息生態循環圈的基本結構,包括要素結構和系統結構,闡述了在其工作實踐中的運用及效果[8]#65377;
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和諧信息生態的構建,羅義成分析了信息生態各因子概況,介紹了信息生態失衡的各種類型,同時提出了構建和諧信息生態的保障機制[9]#65377;龔主杰分析了信息生態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相互關系,指出保持信息生態平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內容,信息生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必要支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保持信息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和基本途徑[10]#65377;
總結分析,國內學者研究信息生態呈現出多級分析和不斷演化的形態#65377;多級研究的主線演化圖如圖2所示#65377;
國內最早信息生態研究出現在1995年,生態的研究離不開對其所依賴的環境的研究,在信息 生態研究出現之后,信息生態環境的概念也馬上出現在學術刊物上#65377;信息生態主要是伴隨互 聯網的出現而產生的,因此網絡生態的概念出現的也比較早#65377;隨著研究的深入,在2002年前 后,學者們開始以系統的觀念和方法來研究信息生態,隨之,信息生態系統的概念也被提出 #65377;在2004年之后,對信息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始關注系統中的“人”的因素#65377;隨即和諧信息社 會的概念也被關注#65377;進入到2006年之后,學者們更加關注從社會和人的角度研究信息生態#65377; 研究的主題和方向也更加豐富,信息社會,信息人,信息循環圈,信息循環圈,信息生態鏈 以及信息生態位等概念像涌而出#65377;
3 將來信息生態研究路徑與方向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外主要從信息技術角度來研究信息生態問題 ,注重從微觀視角研究信息生態問題,而從倫理學#65380;社會學等宏觀角度進行研究的論文還比較少#65377;在我國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信息 生態環境#65380;信息生態平衡#65380;網絡信息生態危機等方面,所提出的對策大多是從社會學#65380;倫理學的宏觀視角提出來的,而從信息技術微觀視角進行研究的論文比較少#65377;而對和諧綠色信息 生態的研究現有成果大多停留在概念#65380;技術#65380;模型構建等較淺層次上,對其進行深入全面研 究的成果還較少,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立,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諧信息生態的問題,并以 此為切入點,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65377;

3.1信息生態的主要研究路徑
信息生態是關于信息——人——信息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總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構成信息循環圈#65377;我們在注重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同時,也應重視人與社會信息環境的相互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注重對整個信息循環圈的研究#65377;
信息生態的研究對象是信息生態系統#65377;信息生態作為信息科學與生態學相互交叉而出現的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應把人#65380;信息及信息環境作為一個系統來看待,并結合系統論的研究方法探討信息生態系統的規律#65377;
信息生態研究目的是通過認識信息生態系統的特征及運行規律,最終實現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65377;
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和諧對信息生態系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65377;
迫切需要構建和諧信息生態系統#65377;
3.2信息生態的研究方向
通過上述分析,給出今后信息生態應該深入研究的主題內容:
(1)信息生態的內涵#65377;
(2)信息生態的技術#65377;
(3)信息生態系統各因子發展現狀#65377;
(4)信息生態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互動#65377;
(5)信息生態行業分析#65380;區域分析#65380;類群分析等#65377;
(6)和諧信息生態的特征及在和諧社會中所起的作用#65377;
(7)信息人的概念與作用#65377;
(8)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對策#65377;
對于信息生態研究重點在于分析信息生態系統內主要影響因素及其特點#65377;包括信息人#65380;信息資源和信息環境的發展現狀,總結當前信息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構建和諧信息生態的對策#65377;難點在于研究分析部分,這需要用大量的時間進行調查,以得到大量的數據,研究了解各種信息生態的特點,從而掌握信息生態系統的特征#65380;要素#65380;構成和系統架構等特性,才能使后續研究的方面更加明確#65377;
當然無論宏觀視角還是微觀層面的研究,都是不斷深入的動態過程#65377;在深入的研究中會不斷地發現新的課題,這也符合科學的發展軌跡#65377;信息生態的研究方興未艾,國內外的研究也正逐漸進入高峰,理論的探索會伴隨著實踐的開拓不斷取得進展,并在總結實踐和指導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65377;
參考文獻
[1]Isto Huvila.The Ecology of Information Work:A Case Study of Bridging Archaeological Work and Virtual Reality Based Knowledge Organization[M].Pargas,Finland:Abo Akademi Press,2006.
[2]Bonnie A.Nardi,Vicki L.ODay.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3.
[3]Karen S.Baker,Geoffrey C.Bowker.Information ecology:open system environment for data,memories, and knowing[J].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2007,(29):127-144.
[4]陳曙.信息生態的失調與平衡[J].情報資料工作,1995,(4).
[5]程霞.信息構建對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J].情報雜志,2006,(5):102-104.
[6]陳紅星.信息構建及其在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作用[J].情報探索,2008,(3):9-11.
[7]韓剛,覃正.信息生態鏈:一個理論框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1):18-20,32.
[8]程鵬.構建信息循環圈的生態學原理研究[J].情報科學,2006,(10):1456-1460.
[9]羅義成.和諧信息生態探析[J].情報科學,2006,(7):1069-1072,1099.
[10]龔主杰.信息生態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