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虛擬企業是企業提高靈活性和反應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知識傳播對于虛擬企業的運作尤為重要。本文以虛擬企業知識協作網絡中不同成員企業間的知識傳播為研究對象,根據知識性質的不同,以知識管理系統為基本媒介,以知識傳播的“互動整合過程”為基礎,分別建立了虛擬企業基于知識管理系統的顯性知識傳播模式、偽隱性知識傳播模式和真隱性知識傳播的混合模式。
〔關鍵詞〕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互動整合過程;知識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4-0175-04
Study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Mode Based
on the KMS in Virtual EnterpriseCheng Guifang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Abstract〕One best way of improving the flexibility and the reaction a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 in the intensive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is to establish the virtual corporation.Knowledge transfer is vital to its operation.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knowledge transfer that among virtual enterprise partners.Transfer modes of the explicit knowledge,of the fake tacit knowledge and of the genuine tacit knowledge which were all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cess”have been built.
〔Key words〕virtual enterpris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cess;knowledge transfer mode
知識傳播對于虛擬企業的知識協作[1]至關重要。虛擬企業內的知識協作關系錯綜復雜,形成了復雜的網絡。虛擬企業知識協作網絡[2]中的知識傳播分為成員企業間的知識傳播和各成員企業內的知識傳播,本文重點研究前者。
假設在虛擬企業知識協作網絡中,不同成員企業之間的兩個知識節點(知識團體)經過博弈分析有了強烈的協作愿望和動機。那么,在該前提下,這兩個知識節點(知識團體)間如何才能高效的進行知識傳播呢?本文根據知識的不同性質,以虛擬企業知識傳播的“互動整合過程”為基礎,并以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KMS)為基本媒介,分別建立了虛擬企業基于KMS的顯性知識傳播模式、偽隱性知識傳播模式和真隱性知識傳播的混合模式。
1 虛擬企業知識傳播的“互動整合過程”
虛擬企業知識協作自組織過程由知識傳播、知識整合和知識創造組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3]。作為知識協作基礎和前提的知識傳播,其成功運作不能獨立于知識整合和知識創造。
虛擬企業的知識傳播是一個不斷反饋、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新認識、新知識不斷初步涌現的過程,即是一個互動整合的過程。如圖1所示。
1.1 虛擬企業知識傳播是一個不斷反饋、修正和完善的過程這里的知識傳播是指知識以不同方式在虛擬企業知識協作網絡中不同成員企業的兩個知識節點(知識團體)間的傳播。由于知識具有環境依賴性、具有情景性,并且不同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不管是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其從一個知識節點到另一個知識節點的傳播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個不斷反復、修正和完善的反饋學習過程:

首先,知識供給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內成員集體討論,根據所要傳播知識的類型特點以及知識需求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傳播媒介或傳播媒介組合將知識傳播給對方;
然后,知識需求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內成員對傳播過來的知識一起進行吸收、理解和相應的整合應用(有可能會創造出新的知識),將他們對傳播知識的理解、學習和整合吸收情況綜合后反饋給知識供給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
知識供給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內成員集體對反饋內容進行核對、修正,借鑒知識需求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對傳播知識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出更深層次的認識,并再次傳播給知識需求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
依此類推,不斷反復、不斷修正和不斷完善。
當雙方對所傳播的知識達到一致的共識時,知識傳播才完成。
1.2 強調知識的學習互動整合
按照英國經濟學家斯通曼的解釋,知識傳播過程應是一種“學習”活動,即是通過有目的、主動的學習獲得知識的應用或是將學習到的知識與現有知識體系相融合,并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存量對其進行理解、吸收、學習和應用的活動。
成員企業的知識節點間,不管是知識供給方還是知識需求方,在接受到傳遞過來的知識時,都應該不斷的進行新舊知識的交叉、擴展和重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許多新的想法和更深層次的認識,這其實就是知識整合的過程。
因此,當知識在虛擬企業內的成員企業之間傳播時,不是簡簡單單的知識原有形態的復制,而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和不斷創造新知識的互動整合過程。
1.3 基于虛擬企業信息網的知識場
知識傳播需要在一個有利的環境氛圍中進行,雖然該氛圍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能真實的感受到。離開了這種氛圍,知識傳播將舉步維艱。這里,把彌漫在知識源和知識受體間的這種氛圍環境稱為知識場,與兩電荷之間的電磁場十分的類似。不同的知識源和知識受體之間的知識場的強弱是不一樣的。決定知識場強弱的因素有知識源和知識受體間的空間地理距離、心理距離和知識距離。空間地理距離表現為地理距離以及聯系的便利程度,而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可以縮短地理距離;心理距離表現為信任程度,雙方越是信任,知識提供者越愿意提供知識,知識接收者越愿意接納對方提供的知識;知識距離表現為雙方共同具有的知識基礎量。知識源和知識受體間地理距離越近、相互間越信任、雙方共同擁有的知識基礎量越多,其間的知識場的強度就越強。
由于虛擬企業在知識傳播方面具有其“與生俱來”的劣勢:即成員企業之間的知識場相對較弱,如何提高知識場的強度是虛擬企業知識傳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虛擬企業的信息網是一個開放的、具備一定條件并經過資格認證的潛在成員企業的信息集合,它擁有一個完整信息資料庫,內容包括所有潛在成員企業的名稱、人力資源、核心能力、資金情況、商標品牌等[1]。信息網還記錄了成員企業參與虛擬企業的歷史情況(違約情況等),并定期評定和公布成員企業的信譽等級[1]。
虛擬企業的知識協作既有創造雙贏的前景,又具有風險,且難以管理的。因此,良好的知識協作關系僅靠協議或制度的強制約束來維持是不夠的。虛擬企業的成員企業一般來自信息網。由于信息網掌握著成員企業信譽級別的評定和仲裁,同時網內信息傳播又具有便利性、快速性以及信息的正反饋效應,使得任何一個企業都經不起背叛知識協作的懲罰。
虛擬企業的信息網有助于成員企業間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那么,是否可以成為提高知識場強度的可行機制呢?回答是肯定的。由于信息網的存在,各個成員企業在知識協作時一般不會選擇背叛,成員企業之間的信任度較大,這大大提高不同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間的心理距離;由于信息網的存在,各個成員企業有可能選擇與本企業知識距離相近的成員企業進行知識的傳播活動;由于信息網的存在,還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縮短成員企業間的地理距離。
總之,虛擬企業信息網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不同成員企業知識團體之間的知識場,因而可將知識場稱為“基于虛擬企業信息網的知識場”。
2 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KMS)——知識傳播的基本媒介
虛擬企業的組建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所謂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是應用信息技術網絡而建立的信息與知識的交流平臺,是成員企業知識管理系統通過Internet/Intranet以及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等途徑的集成,具有開放性、可伸縮性和可重構[4]。一般,成員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可由四大部分構成:知識管理部門、知識傳播業務系統、通訊協調層以及支撐層[4]。
知識管理系統可以幫助虛擬企業把可用知識與知識需求聯系起來,縮短各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之間的地理與心理上的距離,促進各成員企業間的知識傳播,提高虛擬企業整體以及各成員企業的知識協作能力,以達到把握市場機遇的目的。
3 基于知識管理系統的虛擬企業知識傳播模式
過去,人們過多地注意到了顯性知識的作用,工作的重心也主要放在了對顯性知識的管理與利用上。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喚起了人們對隱性知識傳播和共享的更多關注。隱性知識是指存在于員工個體和企業內各級組織中難以規范化、難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和共享、也不易被復制或竊取的各種內隱性知識[5]。
我國著名學者汪應洛先生根據顯性化的難易程度將隱性知識進一步分為偽隱性知識和真隱性知識[6]。所謂偽隱性知識,是指那些可以用自然語言或其他通用的符號語言進行調制完成轉移的隱性知識,但如果語言發展得不完善,調制效率或信息傳遞效率較低,則往往需要采用面對面的聯合學習的方式獲得這類知識[6]。所謂真隱性知識,是指無法以某種語言進行調制完成轉移的知識,只能通過面對面的聯合學習的方式實現有限度的轉移[6]。
這里,將知識分為三大類——顯性知識、偽隱性知識和真隱性知識。盡管這三類知識的傳播都基于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且以知識傳播的“互動整合過程”為基礎,但各自具體的傳播模式還是有區別的。
3.1 基于知識管理系統(KMS)的顯性知識傳播模式
顯性知識以語言、文字、圖形和符號等編碼化的形式進行傳遞,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來實現其發送和接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虛擬企業的組建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這顯然有利于顯性知識的傳播。
虛擬企業的知識管理系統既是信息與知識的交流平臺,也是顯性知識高效傳播的基礎。這里提出虛擬企業的基于KMS的顯性知識傳播模式,如圖2所示。

虛擬企業內的顯性知識傳播主要有兩種途徑:直接的和間接的。
直接的顯性知識傳播是顯性知識的供給者通過虛擬企業的知識管理系統,如E-mail、論壇等直接將知識傳送給需求者。知識的需求者在接受到顯性知識后對之進行理解、學習和整合、應用,發現問題或疑問后通過知識管理系統及時直接反饋給顯性知識的供給者,知識供給者可直接做出解答。如此循環反復,直至雙方對所傳播的顯性知識達成一致的共識。直接的顯性知識傳播就如同顯性知識的供給者和需求者通過知識管理系統“面對面”直接交流傳播一樣,是互動的過程。
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庫集中存放了關于虛擬企業內各專業領域的顯性知識。間接的顯性知識傳播就是顯性知識的需求者通過對知識庫進行檢索以獲取所需的顯性知識,然后對之進行解碼、學習和整合、應用,并將新的理解編碼后進一步存入知識庫中去(這其實也是知識庫不斷完善的過程)。間接的顯性知識傳播一定要作好顯性知識庫的編碼入庫工作,既要解釋清楚,又要易于理解。
除了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外,基于信息網的知識場的存在也是虛擬企業顯性知識高效傳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設想如果兩個成員企業所涉及的行業領域完全不同,那么即使是最普通的最簡單的專業性的顯性知識也無法準確傳播給對方,為對方所領悟和掌握。
在基于知識管理系統的顯性知識傳播模式作用下,虛擬企業顯性知識的傳播效果和效率比隱性知識好,傳播過程更易發生,傳播成本更低,顯性知識的使用規模也因此遠遠大于隱性知識。
3.2 基于知識管理系統(KMS)的偽隱性知識傳播模式所謂偽隱性知識,就是可以顯性化的隱性知識。虛擬企業內偽隱性知識傳播實質上是兩部分的集成:偽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顯性化后的知識(即顯性知識)傳播。如何對偽隱性知識進行顯性化非常關鍵。當偽隱性知識被顯性化后,其傳播模式則與顯性知識的非常類似了。因此,虛擬企業內偽隱性知識的傳播實質上也是基于知識管理系統的。圖3就是基于知識管理系統的偽隱性知識傳播模式。

偽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則主要有兩種途徑和方法:其一是運用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挖掘功能盡可能的將偽隱性知識顯性化;其二是根據每一領域知識的特性,逐漸發展各種高效簡潔的語言體系進行調制,用以更加準確快捷地理解和進行知識的傳播和共享。需要指出的是,偽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高效語言體系不是立即形成的,需要在知識場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
事實上,往往需要多次的知識挖掘或語言知識的不斷完善才能完成偽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因此,偽隱性知識在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轉移往往要經歷更多的反復過程。偽隱性知識顯性化和傳播過程中要注意對其的學習和整合。當知識需求者得到的知識與知識供給者要轉移的知識比對后,發現二者已經統一或者基本無差異,偽隱性知識傳播結束。顯然,偽隱性知識傳播是一個動態過程。
與虛擬企業顯性知識的傳播一樣,其內偽隱性知識的傳播也離不開基于信息網的知識場。
3.3 基于知識管理系統(KMS)的真隱性知識傳播的混合模式真隱性知識是那些無法或很難顯性化的隱性知識。真隱性知識傳播的最佳方式是知識供給者和需求者雙方面對面的在直接交流過程中通過聯結學習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播。但是,由于虛擬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各成員企業間經常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機會相對較少,因而真隱性知識傳播相對較難。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真隱性知識在虛擬企業內就不能傳播。基于隱性知識傳播的虛擬企業知識協作網絡中絕大多數的隱性知識傳播是集中于各個成員企業內部的,也就是所謂的強聯接;而成員企業之間的隱性知識傳播,即所謂的弱聯接是相對比較少的[6]。因而,促進虛擬企業內較少成員企業知識節點間面對面的通過聯結學習的方式傳播隱性知識還是有可能的。
知識管理系統對于真隱性知識的傳播也有重要意義。除了基于虛擬企業信息網的知識場外,知識管理系統中的知識互動系統也可以大大縮短知識傳播雙方的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有利于真隱性知識的傳播。
因此,虛擬企業的真隱性知識的傳播既基于KMS,同時又是多種方式和途徑的混合,如圖4所示。

虛擬企業基于知識管理系統的真隱性知識傳播的混合模式具體運作如下:
(1)真隱性知識的供給者以某種特有的方式對要傳播的真隱性知識進行調制,并通過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互動系統傳遞出信息,真隱性知識的需求者部分接受所傳播的真隱性知識。
(2)在此基礎之上,雙方選擇進一步傳播真隱性知識的聯結學習方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與工作中轉移隱性知識。
聯結學習過程建立起關于該真隱性知識的知覺,真隱性知識的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往往也獲得了一種新的語言知識。隨著雙方共同語言知識的產生和不斷的完善,將會大大的提高運用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互動系統傳播真隱性知識的效率。
(3)通過聯結學習,特別是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和接觸能基本上完成真隱性知識的傳播。但是,知識傳播不僅僅是傳播知識的過程,還是一個將所傳播的知識和自身已有知識相整合,對所傳播知識逐漸深化認識的過程。該過程相對較長,往往超出聯結學習階段。這時,真隱性知識供給者和需求者往往就以共同語言知識為基礎,通過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互動系統進行直接的知識互動傳播,直至傳播的徹底完成。
通過對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1)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和接觸是真隱性知識傳播的聯結學習最重要的方式,并且有利于知識傳播雙方的共同語言知識的形成。僅僅依靠虛擬企業的知識管理系統是無法實現真隱性知識的傳播。
(2)隨著知識傳播雙方的共同語言知識的不斷的豐富,真隱性知識通過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互動系統進行傳播和交流知識的效率將會增加。
3.4 對虛擬企業基于KMS的知識傳播模式的幾點補充(1)應注意辨別所傳播知識的性質和內容,選擇合適的知識傳播模式。同時,任何一種知識的傳播,都應該以虛擬企業知識傳播的“互動整合過程”為基礎。
(2)提高知識供給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知識傳播的能力和水平和知識需求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的學習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這樣,在同樣的時間能夠傳播更多的知識,從而節約知識的傳播成本,擴大知識的使用規模。
(3)強化虛擬企業的共同愿景。在虛擬企業共同愿景的指引下,知識供給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知識需求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分享知識,而知識需求成員企業的知識團體也會在知識傳播成本相對較低、有明確目標的基礎上提高知識吸收的意愿。由此,虛擬企業可以獲得“低成本”和“差異化”的潛在優勢,實現各個成員企業“雙贏”的局面。
(4)加強成員企業間的文化融合。所謂文化融合,就是要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企業之間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求同存異,最終應形成一個與虛擬企業相適應的新的聯盟文化,即知識共享、組織學習的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下,知識傳播和知識共享會逐漸內化到虛擬企業的各個成員企業的行動中。為了避免知識傳播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矛盾與糾紛,必須努力促成各成員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成桂芳,寧宣熙.虛擬企業知識分工與協作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2(1):89-91.
[2]成桂芳,寧宣熙.基于隱性知識傳播的虛擬企業知識協作網絡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2(9):25-27.
[3]成桂芳,寧宣熙.虛擬企業知識協作自組織過程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4):160-164.
[4]成桂芳.虛擬企業知識管理框架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17(2):26-29.
[5]張慶普.企業隱性知識流動與轉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88-92.
[6]汪應洛,李勖.知識的轉移特性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2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