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陸續下發了三份通知6月9日《國際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內企業境外放款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09]24號文).7月13日《關于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09]29號文)和《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匯發[2009]30號文)。這三份通知在內容上有什么區別以及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下發三份通知7它所表達的意義在哪里?
出臺背景
政策出臺的背景是為促進中國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以2009年第二季度為例.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了1779億美元.其中貿易順差為348億美元.FDI為123億美元,剩下的1278億美元無法解釋.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熱錢了。熱錢的流入迅速拉高了資產價格.二季度樓市,股市的高歌猛進與熱錢作祟有很大關系。因此在規范境外機構資金有序流入的同時為高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尋求更好的投資渠道.國家外匯管理局相繼發布了相關通知。
核心內容
三份通知可以從“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個緯度考慮。
24號文和30號文屬于“走出去”。這兩份通知意在進一步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支持有資金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并為直接投資松綁提供了政策依據。24號文的重點是支持各種性質企業走出去。目前中國“走出去”企業主力是國有企業.此次范圍主要向民營企業放開。30號文的重點是對“走出去”企業的外匯管理方式和程序進行了簡化和規范.其中包括簡化審核程序,改革境外直接投資外匯資金來源事前審查為事后登記.并取消了境外直接投資資金匯出核準.擴大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的外匯資金來源等。
29號文屬于“引進來”。該文從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出發,引導境外機構開立外匯賬戶.并簡化了開戶審核資料及與境外資金往來辦理手續。通知將NRA賬戶內資金納入銀行外債管理.在境內、境外機構賬戶之間建立“防火墻”.防止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成為資金非法進出的渠道.對“潛在”的熱錢進行規范管理。對銀行的影響。
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藍海機會。通知支持商業銀行以符合規定的國內外匯貸款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融資難的問題.為商業銀行拓展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提供了新的業務領域。目前.業內走出去較多采用的是“國企企業+國有商業銀行融資”模式。在新政策引導下.將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中小股份制銀行融資”模式被引進.這對目前“走出去”形式是有益的補充。
“離岸銀行”的紅海競爭。2002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招商銀行、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共4家銀行重新取得離岸銀行業務經營資格。29號文允許境外機構開立境內外匯賬戶.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將部分離岸銀行業務經營資格重新向各家銀行放。因此,可以預計,隨著“離岸銀行”業務經營資格和經營范圍的逐步放開,該領域有可能向競爭激烈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