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世、克萊斯勒和通用等公司相繼申請破產保護之后,世界汽車產業進入調整期的態勢更加明顯。在世界汽車產業的大調整過程中,傳統汽車及零部件產能將更多地向中國等地轉移,進一步影響中國的汽車產業布局。
世界汽車產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繼美國第三大汽車制造商克萊斯勒于2008年4月申請破產保護后,美國第一大,全球第二大汽車制造商通用也于今年6月申請破產保護。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美國在世界汽車產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克萊斯勒和通用相繼申請破產保護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極大震動,成為世界汽車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意味著全球汽車產業調整進程開始加速。
有人把克萊斯勒和通用的破產更多地歸咎于金融危機的沖擊,事實上,這是汽車產業發展規律和經濟全球化快速推進的必然結果。近些年來,隨著人工及其他成本的不斷提高,美國汽車及零部件產品的競爭力不斷降低。美國廠商制造同檔次轎車所花費的總成本和組裝時間比日本廠商高40%以上:即使同在美國生產,美國汽車廠商的人工成本也要比日本廠商多1500~1800美元左右。
在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時,美國汽車企業在產品和技術研發創新方面進展不大,在與日韓等廠商的競爭中明顯處于下風,隨著原材料價格和燃油價格不斷上漲,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以美國為主的汽車和零部件商陷入困境。2008年,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銷量均下降10%以上;銷售額排名前50家的美國零部件制造商整體負增長,銷售額平均下降5.73%,高于50家廠商平均降幅2個百分點,其中美國最大的零部件廠商德爾福同比下降18.95%。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上主要汽車和零部件供應商開始剝離非核心業務開始,全球汽車產業已經進入調整期。調整首先從部分歐美中小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開始,例如捷豹、陸虎,羅孚被收購,而德爾福申請破產保護也預示著美國汽車產業長期積累的矛盾開始爆發。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這種調整開始延伸到主要汽車和零部件制造商。包括歐寶、克萊斯勒、通用等著名整車企業,以及偉世通、馬克IV等大量行業龍頭零部件商開始出現密集破產。
不斷降低的產品競爭力是美國汽車制造業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而金融危機等外部因素只是對其資金鏈產生巨大壓力,使其長期積累的問題及矛盾快速凸顯和集中爆發。
世界汽車產業調整的主要方向
從近年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情況看,全球汽車產業調整有以下幾個主要方向。
第一,汽車及零部件的制造和組裝業務環節將繼續向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較低,制造加工和相關配套能力較強,工業體系相對完善,區位優勢和物流條件明顯,靠近核心部件供應地或發展潛力較大的消費地,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的地區轉移。因此,繼南美之后,中國、印度、俄羅斯和中、東歐地區將成為未來世界汽車制造業務轉移的重點地區。
第二,世界汽車產業近年來一直維持日韓、歐、美三大車系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日韓系實力最強,歐系次之,美系第三。在本次世界汽車產業格局調整過程中,由于歐洲廠商對美國汽車廠商的重組更為活躍,美系車的比重會明顯下降。同時,歐洲廠商在北美布局產能甚至直接重組美國廠商,會對其北美銷量增長起到積極作用,并對日韓廠商的快速擴張勢頭產生一定抑制。此外,隨著中國,印度等本土廠商的日益崛起并強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占領,中國、印度在世界銷量中的比重將會快速提升。因此,估計未來世界汽車產業組織將向著歐系《特別是德,意兩國》快速擴張、日韓平穩增長,美系繼續萎縮,中印日益壯大的格局發展。在此背景下,世界汽車制造中心、運營中心和研發中心也會重新布局。
第三,從產業價值鏈變化趨勢看,新興的汽車制造中心整體仍會處于價值鏈中低端,但附加值會有所提升。由于中國和印度低成本研發人才優勢逐步顯現,在部分領域(如中低端車型)可能會形成較高水平的研發能九新興制造中心個別本土企業也有可能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汽車企業汽車產業的發展將大大加強新興制造中心本土整車及零部件廠商技術水平和市場拓展。因此,在整車設計開發核心部件及模塊研發、豪華車生產等高附加值業務更加向西歐,北美和日韓地區集中的同時,新興制造中心業務附加值也將有所提升。
第四,產業調整將加速技術創新,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在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的壓力下,發達國家針對各種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不斷加大。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動力電池技術不斷獲得技術突破的基礎上,插電式電動車及純電動車成為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的重要方向。世界主要汽車廠商如通用、大眾、豐田、雷諾-日產等均加大對電動汽車的研發力度。美國政府也希望借助破產重組使美國廠商能夠輕裝上陣,加強創新,以便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實現突破,從而再次形成汽車產業的優勢地位。
將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汽車消費國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在世界汽車產業格局中地位日益提升。世界汽車產業調整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具有積極作用。
——世界汽車制造商產能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隨著美國大型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陷入成本困境,中國在汽車制造方面的綜合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在美國等地削減傳統汽車制造能力、加強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跨國廠商的布局戰略將轉向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兩個業務重點,而傳統汽車及零部件的制造產能會繼續向中國等地轉移,跨國廠商在華建廠和擴張產能的步伐都將加快。
——跨國廠商將進一步重視對中國業務的拓展。近年來,中國汽車消費需求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即使在全球汽車產業進入低谷時中國依然保持較快增長,跨國廠商將對中國業務給予更高重視,進一步加強在中國的制造、研發,技術及車型引進和服務,并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
——有助于中國汽車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成熟和完善。跨國廠商在華產能擴張將引發原有產業布局調整,促進國內零部件企業更快發展并引入實力更強的合作配套供貨商:加強從生產、銷售到后市場業務的全面整合,從而提高中國汽車產業鏈組織化程度。
——在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有所弱化后,中國低成本研發人才優勢將不斷凸顯,從而跨國廠商會將部分中端研發和本土化研發業務轉向中國,從而培育大量的技術工人、研發人才和項目管理人才,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溢出效應也將增強。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將面臨的挑戰
在看到本次調整給中國帶來有利因素的同時還應重視其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所形成的挑戰。
——隨著更多產能布局到中國,在共享低成本制造優勢的同時,各廠商間的成本差別會變小:此外,更多相對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引入,將加劇國內競爭激烈程度。競爭加劇一方面會體現在產品市場方面,另一方面也會體現在對高級技工,技術人才,銷售渠道等資源的爭奪方面,這將增加民營汽車企業的競爭壓力。
——隨著產能擴張,中國制造的汽車不僅將供給國內市場,還將出口到更多國家和地區,會進一步增加中國的貿易順差,進而加大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
——隨著產銷量的快速增長,產業對石化、橡膠,玻璃,有色金屬等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會加劇我國資源供給的壓力,同時還會增加環境保護的壓力。
中國應把握好幾個問題
第一,應對美國汽車巨頭申請破產保護有清醒認識。克萊斯勒,通用申請破產保護并非真正破產,不應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破產”上,更應重視其“保護”作用。盡管會對企業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借助破產保護對抗工會以降低負擔,拓展融資渠道、重新配置優勢資源和實現企業戰略轉型的作用往往更大。
第二,美國依然會是全球汽車產業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憑借信息產業發達,人才密集,市場巨大,汽車文化成熟等優勢,美國在整車設計開發,核心部件及模塊的研發、汽車金融、改裝,維護等附加價值更高的環節上的競爭力短期內還不至于被中國甚至日本等國超越。如果美國能揚長避短,在這些領域繼續加強,其在世界汽車產業中的地位依然難以撼動。此外,美國早在十幾年前就開發出電動車,其市場潛力、消費條件和補貼政策也非常優越。如果能減輕傳統汽車的包袱,在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產業化方面有更大突破,美國在全球汽車業的地位非但不會降低,反而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競爭的領跑者。
第三,要深刻把握世界汽車技術發展的方向,不宜在這次世界性產業調整中把資源過多配置在傳統汽車方面。通用、豐田和日產等跨國廠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將在兩年內規模上市,大眾和戴姆勒也宣布加大電動車研發力度。預計電動車大規模產業化會在5~10時間內完成。如果把“寶”壓在傳統汽車上,必然會在技術變革后使大量產能和資源出現結構性淘汰。
第四,謹慎和有選擇地參與重組或收購業務。在這次調整過程中,將會有大量整車及零部件品牌、業務,技術被出售。對此,除了有較明確目的和指向性的重組收購外,例如針對迫切需要的關鍵技術、研發領域,研發團隊、關鍵部件企業從事大規模的特別是境外整車業務的收購兼并要慎重。在國情、文化有很大差異的條件下,中國企業尚不具備有效整合國外業務和解決被收購企業難點問題的能力,一旦投資失誤或效果不佳,將會給企業管理運營和資金鏈帶來較大壓力。
第五,要充分汲取美國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教訓,制定合理的經營和研發戰略,避免重蹈覆轍。一是避免單純依靠資本運作,而不能充分整合和消化收購的資產。二是要對市場需求和消費環境變化有預見并快速反應,例如通用傾向開發大排量、高耗油的車型,在市場環境和消費者偏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與日系車競爭時落于下風。三是有一定實力的零部件企業要努力實現客戶和市場結構多元化,避免客戶或主銷市場過于集中或單一所引發的外部風險和連帶風險增加。四是加強研發,增加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競爭的技術和環保門檻。五是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時,要盡量避免投資方的短期行為對企業長遠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