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行政事業單位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為財務管理,通過對財務管理各方面如業務、規則、評估、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分析,結合行政事業單位自身的特殊性,從而提煉出該部門財務管理的特殊性。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
談到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特殊性,從最直接的層面可以理解,即管理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因為行政事業單位是非營利的部門,其固定資產、固有資本和活動經費都屬于國有資產,資產的來源都是國家的調撥,無論是全額撥款還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的主體資金都是相對固定的,且原則上沒有商業運營和創收。因此,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在這個意義上具有特殊性,它所管理的財務內容是固定的,沒有增殖的。當然,具體到各項細化的財務管理業務和條目,這種特殊性會有諸多體現。
一、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特殊性
1.體制性質方面的問題
眾所周知,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和權利的實現,由國家機關創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創辦,并以精神產品和各種服務形式,承擔國家某一方面的公共事務和事業,向社會提供精神服務或社會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物質生產單位,主要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由于事業單位本身天然的公益性,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監管力度遠不及對企業嚴格,再加上非營利的屬性,事業單位的運營動力也不及企業。加之,各事業單位都把工作重點放在年度任務的完成和考核的過關,很容易忽略日常的財務管理,在預算管理、經費使用等環節缺乏有效測算。因而導致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存在很多漏洞。預算設計與預算落實相脫離現象很嚴重,導致財政支出跑、冒、滴、漏現象極為嚴重,并伴有大量的資金浪費,財務賬目在審計部門的印象也不盡完善。有的事業單位甚至成為了腐敗現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國有資產流失的有效渠道。這些問題都來自于行政事業單位的先天的體制性質。
2.預算管理不合格
現行的零基預算辦法缺乏對預算單位和人員的有效控制,缺乏編制預算時所需的基礎數據及其合理依據,缺乏對現有數據真實性、合理性的有效鑒定手段,缺乏對經費定額確認的科學手段;預算的審批與資源配置具有主觀性,影響了財政資源配置效率;預算科目屬于粗放型模式,編制不規范,預算批復不及時以及年度預算調整頻繁;預算模式過于陳舊,績效與經費不配比、預算編制與資金管理,預算透明度模糊。而企業有相對專業的預算管理制度的設計、執行、評估、監督和信息采集團隊,這一點是事業單位不及的。因此極易造成預算編制時間倉促,預算編制程序簡單,審批不嚴謹,程序缺乏規則性等問題。由于事業單位經常脫離事業發展計劃和財力可能,未按輕重緩急測算每一級科目支出要求,造成預算編制不夠準確合理。
3.會計核算方面的問題
(1)“對外投資”收益在“其他收入”這一項上的反映往往存在不配比性,造成信息不對稱,甚至容易掩蓋國有資產流失的真相。很多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均以此為突破口。這在企業中有相當明確的反映和周密的施行機制。
(2)貸款和利息收支的核算不完整。事業單位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隨著經濟體制和各項事業體制改革的深化,一部分事業單位依法開展了組織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活動,負債經營客觀存在于事業單位的財務活動中,而反映這一資金籌措的資金成本——利息支出的會計核算問題在現行的事業單位預算規則中得不到應有的解釋。
(3)固定資產及折舊的核算欠妥。與企業不同,事業單位只核算固定資產賬面理論值,而不計算折舊,這種核算方式存在諸多弊端,首先表現為,人為地降低了取得相應收入的成本費用,不但虛增了盤盈,且無法真實、客觀地體現會計核算的配比原則;其次,固定資產的價值管理與實體管理難以對應,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帶來的固有折舊,固定資產原值與現時凈值的差額將越來越大;最后,虛增凈資產,以固定資產賬面原值核算固定資本金,使事業單位的凈資產不能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情況。
(4)獨立而不成體系的基建核算。新形勢下,事業單位基本建設資金來源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而現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規則并沒有對事業單位多元化投資的會計核算進行明確規定。目前,事業單位的基建核算大多是獨立于事業經費核算的,這種兩張皮式的核算及管理方式,無法全面系統、完整客觀地反映事業單位的整個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與現金流量,既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又不利于財政等上級部門對基本建設項目和專項資金進行跟蹤與監管。這與企業的區別也是極為明顯的,企業的基建預算和核算都是整個財務管理的重大項目和主體工程,絕不能獨立設立和執行。
(5)對收入類的核算尚不統一的處理。現行財務管理規則指出,事業單位的各項收入全部納入單位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也就是說,要對事業單位實行收支扁平化統管。具體來講,就是事業單位取得的財政補助收入要納入單位預算;取得的屬于預算外資金性質的收入要首先上繳上級財政主管部門,從主管部門撥回來的預算外資金要納入單位預算;事業單位其他不屬于預算外資金性質的事業和經營收入等,直接納入單位預算。這很明顯看到,規則所規定的事業單位收入包括其中的“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與“收支兩條線管理”的有關規定并不相符,極易造成操作、認定和監督上的混淆和推諉。
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建議對策的特殊性
在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諸多問題的治理方面,由于其體質上的特殊性,在建議對策上,也存在諸多特殊表現??偟膩碚f,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問題,單靠事業單位自身是無法解決的,需要依靠很多主導力量,這也是企業財務管理創新與改革所不能比擬的。
1.依靠政府部門的高位介入
事業單位是政府直接監管和撥款的部門,因此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的高位介入進行直接監管和治理,全面抓好單位的內部財務管理。這是最有效的,也是企業所不具備的。
(1)合理界定單位財務管理內容。確定梳理好哪些是應該由政府管理的內容,哪些是單位財務管理的內容,哪些是單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需要政府出面治理的,區分責任,區別情況,便于有的放矢的開展管理。這是政府高位介入的基礎。而政府對企業的管理僅停留在宣傳引資、宏觀調控、價格機制等外圍管理,而無權干涉企業的內部財務管理。
(2)制定監督考核機制,對單位負責人實行責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單位負責人的重視。把對單位財務管理的考核納入上級黨委政府對單位的綜合考核和單位領導的政績考核。
(3)認真修訂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行政事業單位要結合改革形勢和單位實際,根據《預算法》、《會計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不斷修訂、完善、健全相應的財務制度,包括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固定資產治理制度、往來賬款治理制度,經費銷制度、內部審計制度、績效評價制度和財政票據治理制度。尤其是績效評價制度,在目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正在廣泛推進的改革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也要轉變治理觀念,相應地把績效評價制度補充到財務制度中去,把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作為加強財政資金治理不可或缺的環節,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在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管理經驗,廣泛聽取各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科學論證,按照“統一尺度,統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認真修訂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真正實現有章可循。
2.健全完善會計人才隊伍
事業單位的會計人才培養較之企業具有相當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感。由于財務管理是企業經營的晴雨表,是降低成本、節約消耗、增加利潤、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保障,因此對會計人員的素質和技能的要求是內在驅動的,優秀的會計就是利潤最大化的保證。因此,企業對會計人員無論是選拔還是培訓,都是極為自覺和成體系、進度和定期的。而事業單位其天然的非營利屬性,財務管理并不具備保障利潤的職能,而是為了保證國有資產在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的同時合理分配和使用,實現公共事業和社會服務的進行。因此,會計人員在素質和技能上的要求就大打折扣,從而造成了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素質的整體不高。因此,轉變觀念,提高素質,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創新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樂斌:從會計結算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治理問題[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30).
[2]魏乾梅:《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創新的幾點思考[J].會計之友,2007(33).
[3]葛劭芳:論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發展[J].現代商業,2006(08).
[4]于國安:財政監督理論與實務[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
[5]遲福林: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M].外文出版社,2000年.
[6]候江紅:公共組織財務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