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中韓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從近十年來看,中韓兩國之間的關系變成了最大的貿易對象國,又是最大的投資對象國。關于經濟合作方面來看,現在這樣的現象會越來越強。中韓經貿合作上引人注目的領域是摸索建立中韓FTA,這將會成為鞏固兩國之間互補性經濟合作的最好的合作框架。
本文深入探討中韓經貿合作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并分析中韓FTA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韓經貿合作的發展現狀,分析了中韓兩國貿易的發展情況及兩國的投資發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了中韓經貿合作的主要動力;第三部分總結了韓國對中韓經貿合作前景的憂慮,對中韓經貿合作的前景做了預測;第四部分敘述了中韓FTA的意義和可能性,提出中韓FTA的促進方案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韓經貿合作;發展現狀;中韓FTA;前景
韓國和中國的正式經濟合作是從1992年8月兩國建交正?;院箝_始的。此后,在短短的12年間中國成為超出美國和日本的韓國最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如今,中國既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國,又是韓國企業最大的投資對象國。尤其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成為連接發達國家市場和東亞產業的嶄新國際分工結構的紐帶,這使韓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墒?,未來韓中企業之間對中國投資的劇增而引起的韓國制造業產生共同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最近在形成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大潮流中,也在多方面談及到中韓FTA的可能性。這是繼EU、NAFTA以后在東亞地區也形成的適應其地區的經濟共同體浪潮。
一、中韓經貿合作的發展現狀
1.兩國貿易的發展情況
與中國的交易在建交之前的1991年僅為44億美元,從中韓建交后呈現出快速的增長。 1992—2003年對中國的交易以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長。這將超出同一時期韓國整體交易增加9.2%的兩倍以上。其結果,1992年64億美元的交易額到2003年已達到570億美元,增加了將近9倍。尤其是出口率在同一時期年平均增長26.7%,超出韓國同一期整個出口增長8.6%的3倍以上,2002年以后每年的平均出口增長率都在30%-40%。
在貿易收支方面,韓國從1993年起到2003年對中國貿易收支的順差累計達到503億美元。順差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加,中方統計表明2003年包括經由香港出口的對中國的順差規模已超過了200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在韓國的整個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了。中國自2001年超過了日本成為韓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到2003年韓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達到351億美元,超出了一直是韓國最大出口市場的對美國的出口額(342億美元)。2004年,包括進出口在內的整個交易規模中對中國的交易額達到570億美元,中國也由此在包括進口和出口的整個交易規模中鞏固了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2.兩國投資的發展情況
韓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也在建交以后有了飛速增長。韓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是進入到20世紀30年代正式開始的。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韓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還很低,除了資源開發等部分領域外,海外投資不算活躍。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以繁盛期為契機才正式開始。1988年僅為171次2億美元規模的海外投資到1989年增加到5.73億美元,至1990年變為340次9.59億美元,增加了2倍左右。
就韓國對中國的投資劇增的原因而言,韓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正規化的時期與中國建交的時期相一致,同時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制造產業的工資有了大幅度上漲而要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海外轉移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韓國對中國投資的劇增,中國在韓國的主要投資對象國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以投資額為基準,中國從2002年起成為韓國第一投資對象國。
二、中韓經貿合作的主要動力
韓國和中國的經濟合作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主要是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兩國的地理鄰接性,基于兩國產業互補性的嶄新國際分工結構的形成等造成的。
1.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1979—2003年期間以年平均9.4%的速度得到了增長。其結果,中國的GDP增長達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時的10倍的規模。中國國內外一致認為,中國的這種增長會持續到相當長的時間。由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預測: 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持續下去,到2010年將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到2020年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而到2041年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中國是人均GDP為1,000美元左右的發展中國家,目前還未開發的資源很多,服務行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中韓兩國加強經濟合作的根本動力。
2.地理鄰接性
在地理位置上,韓國又是離中國經濟增長集中的東部沿海地區最近的國家。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心是離韓國最近的東部沿海地區,因此韓國具有最能利用好中國市場提供機遇的地理優勢。實際上,從漢城到北京的距離是962km,到上海僅為872km。而中國境內的北京和上海的距離則是1,067km。
因此,韓國在物流上所需的費用或時間比中國境內的運輸反而具有更有利的條件。 從中韓之間的人力,物力的交流現況看,兩國間集裝箱的運輸量由1996年的6.13TEU增加到2000年10.87TEU。
3.產業的互補性和新的國際分工格局
韓國能夠很好地把握中國開放所提供的機會,除了與中國沿海地區的地理優勢之外,還因為中韓兩國產業方面存在著互補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積極引起外資,培育了沿海地區的出口產業。大部分是主要利用中國低工資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墒牵瑔慰恐袊陨懋a業供應出口產品所需的優質原材料或零部件是有限的。為了更多供應出口產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有必要培育半導體,機械,鋼鐵,化學領域方面的產業,而培育這些產業需要投入大規模的成本。同時還需要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大規模國有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墒侵袊慕鹑跈C關把貸款的相當部分用在支援低效率的國有企業上,對大型國有企業的結構調整停滯不前。因此,20世紀90年代中國不得不從國外購買出口用產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
與此相反,韓國經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具備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重要產品的經驗,并且大規模培養了生產這些產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電子產業,機械產業,鋼鐵產業,化學產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墒牵搅?0世紀90年代,由于工資上漲等因素,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在韓國難以確保競爭力,很多企業停止了生產或者轉移到了國外。由此,供應給這些產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韓國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新的市場。
因此,韓國和中國之間早就形成了由韓國供應中國出口產業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結構。2007年,韓國出口到中國的主要產品有電腦(零部件)、無線通訊機器、鋼材、合成樹脂、石油產品、半導體、光學機器、汽車零部件,石油化學原材料等。其中,能夠當作消費材料的有手機之類的,韓國的大部分出口產品是零部件和原材料。
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劇增,相當部分是靠在華投資韓國企業的原材料進口。即投資于中國的韓國企業,是將韓國出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與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生產出產品后,把它出口到美國等第三國家。在華投資韓國企業有4%以上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是從韓國進口的,銷售額的70%再重新出口。
因此,隨著韓國產品通過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迂回格局的形成,韓國產品在中國的出口不斷上升,而中國產品在海外的出口也在持續增加。
三、韓國對中韓經貿合作前景的憂慮
進入到21世紀,由于韓國經濟增長放緩,而中國經濟增長卻仍然強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因此韓國國內將視線集中在中國經濟對韓國經濟的威脅上。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具有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決定韓國未來的尖端產業的全方位等特點,因而這些顧慮也在加大。最近,在韓國興起的多種形態的中國威脅論大致分為三類。
1.兩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
中國在世界市場占有率等總量指標上,已經大大領先于韓國。可是雖然在世界市場上中國的占有率超過韓國而劇增,但韓國的占有率并沒有下跌。20世紀90年代,從作為中韓兩國最大市場的美國市場所呈現的狀況來看,中國的占有率劇增,而日本、ASEAN、臺灣的占有率卻呈明顯下降趨勢??墒琼n國經過20世紀90年代和跨入到21世紀期間,大致維持3%的水平。因此,不能認為在世界市場上,中國商品正排擠著韓國商品。
可是,隨著將來中國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進展,將會出現威脅韓國在世界市場位置的可能性。中國的主導產業由利用低工資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轉換到鋼鐵、汽車、半導體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尤其是中國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期已經完成對這些產業的基本投資。因此無需投入新的龐大資金和時間,只靠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便能夠建出具有競爭力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因此在韓國的主導產業中,中國將利用海外活躍的技術轉移和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等先進基礎科學能力,很快便會達到世界水平。
2.制造業空洞化論
中國威脅論的另一形態就是因種果而形成的制造業空洞化論(hollowing out)。尤其是2001年末,中國加入WTO以后,2002年起韓國對中國的投資劇增,對中國的投資比重在對外投資中占總額的40%和次數的50%以上。這種中國投資熱是與最近國內投資萎靡不振的狀況相吻合,造成對制造業空洞化的后果。
可是,在這些關于在韓國確實興起制造業空洞化的實證研究中,卻找不到制造業在韓國經濟中的作用變得萎縮的證據。事實上2002年韓國海外投資余額對GDP的比重是6.5%,這遠不如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2.1%,甚至不到發展中國家平均的11.9%。雖然對中國的投資有所加大,但進入到21世紀,整個海外投資的總額卻呈現出減少的趨勢。
今后包括財團企業在內的大企業對中國進出口仍有加速趨勢。尤其在電子、汽車、鋼鐵等前后方產業關聯效果較大的產業中的大型企業,擴大中國投資將會促進國內零部件部門的合并進口,結果是導致除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的其他核心事業向中國方面轉移。如果將來這些大型企業或其隨同企業對中國投資不斷擴大而增加對中國市場的嶄新需求,代替這些產業的國內生產,則制造業的空洞化憂慮會成為現實。
3.韓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中國既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又是最大的投資對象,因此韓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有所上升。因此由中國引起的不確定性也將會成為韓國經濟很大的潛在危機。顯然,中國市場的比重增加本身使得偏重于美國、日本的韓國出口體系更加多樣,減少韓國經濟不確定性的效果。問題在于,中國與美國和日本有所不同,它有著幅度很大的不確定性的經濟結構。即市場經濟沒有十分成熟,因而政府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很大,并且改革開放在各個領域還在進行之中,因此制度變化的沖擊不少,加上還具有債券負債問題或者死板的匯率運用等結構性的弱點。另外,由于中國經濟尚未積蓄對外在沖擊的幅度及途徑的市場經驗,因此難以形成對政策效果的合理性期待。
從短期看可能性高的危險因素是中韓貿易紛爭的激化。韓國呈現出對中國10年以上持續的貿易收支順差,是除了臺灣以外產生最多順差的貿易伙伴,到2006年呈現出了32億美元的赤字,如果中國的貿易收支繼續惡化,就會存在中國將在今后韓國的通商紛爭中采取非常強硬態度的可能性。1997年至2007年5月止,中國提出的共30件反傾銷貿易制裁中有22件是針對韓國企業的。
四、中韓FTA的阻礙因素和促進方案
1.中韓FTA的阻礙因素
在推行中韓兩國之間的FTA上還存在著不少的阻礙因素,因此兩國都考慮到中韓FTA對國內產業帶來的沖擊而會采取謹慎的態度。
(1)中韓FTA的優先順序問題
目前兩國正在同時進行多種FTA協商,而兩國的政策當局將會當前協商中的事項授予優先順序。韓國政府進入到2004年,同時推行著同世界各地區的FTA,由其積極推行同日本、中國、美國、歐盟等巨大經濟圈的FTA。因此具備了能夠推行中韓FTA的政策性條件??墒强紤]到現已進行中的多種水平的FTA討論時,同中國的FTA能夠勝過現有被討論中的協商而事先被進行還是有難度的。
在中韓兩國都有進行中的多種FTA協商以及研究課題的情況下,把有限的政策力量分配到中韓FTA上估計還得經歷一番努力。進一步說,韓國和中國都在參加中韓日FTA。即兩國不僅在進行中的韓日FTA協商中或者日后的中韓FTA協商中都會添加不應毀損中韓日FTA共同研究成果的課題。
(2)韓國的農業問題
韓國2003年的農林漁業從事者有198萬名,只占全體就業者的8.8%,而在GDP中農林漁業所占的比重也只不過4%左右。但對農林漁業,韓國國民的關心卻是很高的。而中國于2003年就占到韓國產品進口額的38.9%,占到農產品進口的42.2%,是韓國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
因此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對韓國農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實際中國的主要農產品價格只有韓國的1/3—1/4。因此中韓之間FTA的協商結果是如果對農、水、畜產物產品形成降低大幅度的關稅,韓國的相關產業就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最近隨著韓國大米關稅化緩期期限的結束,而在大米的再次協商中提議有關從中國進口的大米關稅化以及擴大義務進口物流量的要求,對此問題的國民關心度也非常高。因此有關農水產品進口開放程度的韓國國內的論爭將會成為阻礙中韓FTA協商和國會批準的主要因素。
(3)對兩國制造業的影響
2007年,不僅中國是韓國最大的交易對象國,韓國也是中國的主要交易對象國。通過FTA的交易環境變化將會對兩國的制造業帶來很大的變化。尤其對中國經濟具有很高依賴性的韓國相對會受到更大影響。
兩國的相互經濟合作日益緊密的現實,一方面提出通過FTA相互間經濟利益極大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將意味著部分領域因FTA而受到的否定性沖擊也會很大。因此兩國都要對FTA采取慎重的立場,尤其對中國經濟具有很大依賴性的韓國,更是不得不采取慎重立場。在最近進行的韓日FTA協商中也能看出,協商越是具體化,來自韓國產業界否定的憂慮也越多,這也是因為韓國對日本經濟的依賴性很大而造成的現象。
2.中韓FTA的促進方案
中韓FTA的討論至今還停留在正式中韓日FTA共同研究的框架中是因為兩國要克服存在的不少阻礙因素。因此當FTA正式進入協商日程之前有必要為促進多種FTA的環境而做出努力。這種環境促成努力要緩和兩國之間的障礙因素,加深兩國立場的相互理解。為了形成簽訂兩國之間的FTA環境,必須把對于有雙方利害關系的各種觀點,加深相互理解基礎之上的信賴形成和消除各種不確定性等問題作為重要的課題。
第一,有必要加強事先共同研究。此項研究要把焦點集中在正確掌握橫跨在兩國之間的建立FTA的障礙因素上,并要充分理解對這些障礙因素的兩國的立場。例如,對于韓國農業者在推行中韓FTA中受到的影響,中國能理解多少而參加協商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充分的研究和理解可稱得上是說服中韓兩國的國內經濟主體對中韓FTA從邏輯上可形成雙贏合作的必要過程。
第二,要開發多種協商議題拓寬形成調整理解關系的范圍。即要開發多種合作議題,不但要搞活降低關稅率和加強貿易化等交易,也要構筑能夠提高整體經濟合作的高水平的FTA,即使得包括投資、技術合作、政策協助等多種領域合作議題的協商能夠得以進行,并通過這些使兩國都能夠加大FTA的效果,能夠構造成為調整國內多種理解關系的協商空間。
第三,FTA是最終走向合作性經濟共同體的,因此需要并列進行多種技能性的協助努力,即設立亞洲通貨基金(AMF)或東北亞開發銀行等域內危機管理體系的構筑、DDA等多邊通商合作上的政策互助、反傾銷等貿易救濟制度的透明化等也是主要政策合作的領域。而且也可以考慮鋼鐵、石油化學、汽車等擔心過剩生產領域的投資協議共同體的構成。
如通過這些來阻止領域內過剩重復投資,就能緩和因FTA產生的兩國產業界間部分憂慮。中韓共同參加中國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或西伯利亞原油開發等資源開發和運輸事業,也將會成為兩國能夠持續增長的主要合作領域。
五、結論
中韓經貿合作的主要課題,是把構筑的互補性合作結構加以鞏固,使之適應時代環境。中國和韓國是一起參與世界性潮流的伙伴。韓國以經濟危機為導火線將面臨著世界性的挑戰。中國也于2001年末加入WTO,經濟的主題從開始的“改革開放”變為現在的“世界化”。兩國都在研究世界一體化這一重要課題。
為了讓中韓之間的合作成為相互間的“互惠交易”,應把中韓經貿合作的目光拓展到全世界。在國際間商業往來和資本轉移的阻礙日益減少的21世紀世界經濟中,競爭并非是特定國家產業間高度的衡量,而是形成相互利用對方具有競爭力資源的一種框架。這在中國和韓國之間也是一樣的。在此期間,已經得到驗證的中韓之間的地理鄰近性和產業互補性,將會提供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時代中國和韓國所要創造的互惠交易中最好的條件。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兩國間激烈的競爭??墒撬⒎鞘羌訌姺忾]的國內產業間的競爭。而將是在自由的新環境下,針對資本和技術轉移而建立的體系,這是一種體系競爭。它并非是產業競爭,而是結構調整的競爭。而且世界經濟以WTO為實現形式的多邊主義和以FTA為媒介的地區主義的相乘作用來加強其統合,由此形成了EU和NAFTA等龐大的經濟共同體。
但是中國、韓國、日本、ASEAN等所屬的東亞經濟在形成共同體方面有些落后。因此中國和韓國正在以FTA等為媒介,在東亞形成僅次于EU和NAFTA的東亞經濟共同體而做出努力,這將會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時代的主要合作方向。
參考文獻:
[1]Jim O’ Neill et al. ,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path to 2050, The Goldman Sachs Group04.
[2]KIEP 北京辦事處,“中國FTA政策的基本方向和今后展望”,KIEP 中韓經濟論壇 2004.6.22.
[3]21世紀中國總研編:全經聯東北亞隊譯,《中國信息手冊2004—2005》,FKI媒體,2004.國家交通DB中心,www.ktdb.go.kr.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摘要2005》,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5]貿易協會:“韓國的世界市場占有率1位商品數推移”,貿易協會Trade Focus.2007.
[6]魚明根:“中韓日FTA對比農業構造分析”,韓國農業經濟研究院,2004.
[7]劉觀英:“中韓日FTA對比制造業構造分析”,韓國產業研究院,2006.
[8]李載民:“韓國的制造業共同化現象核對應方案”,進出口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2007.
[9]鄭仁教:“中韓日FTA的推進可行性和先行課題”,韓國對外政策研究院,2005.
[10]趙顯俊:“有關東北亞FTA的中國的接近和提示點”,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2004.
[11]池晚殊:“出現在16大的中國21世紀經濟戰略和管理點”,KIEP今天的世界經濟,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