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法式善,寫有《讀書四首》,運用4個比喻,論述了讀書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給人以啟迪。
第一首說:“讀書如蓄貨,一室靡不有。瑰奇產巖阿,幽怪發淵蔽。當其求莫致,豈借跋涉走。”他認為讀書要像蓄積寶物一樣,應當應有盡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長途跋涉以求得。當然,有了珍寶也不要炫耀于人,同時又不能閑置不用。
第二首說:“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讀書要像植樹一樣,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日月來往,不知不覺地就會長大,拔苗助長,欲速反而不達。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無得,心中時快快”,但堅持不懈地讀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見天懷朗”。自然就會融會貫通,收獲不小。
第三首說:“讀書如行跑,歷險毋惶惑。安保萬里程,中間無欲仄。自古志士心,往往傷壅塞。”讀書如行遠路,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在這種時候,要勇敢地挺住,堅強地走下去,“半途勿消息”,“要從實地行,直造光明域”,一定能夠達到很高的境界。
第四首說:“讀書如將兵,當先講紀律。將軍掃群寇,勢若風雨疾。”有了嚴明的紀律,軍隊打起仗來才能勢如疾風暴雨掃滅敵寇。他借《易經》中的話說:“師貞丈人吉。”貞,就是正,正義之師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所以他特別強調讀書要“樹義”,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樹義不制勝,不如不開帙”。讀書若無正確的思想作指導,若不能用來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還不如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