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仍有人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素質,似乎永遠也說不清。其實,素質并不那么難以理解。教育界認為人的素質包括身體心理、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藝術審美等5個方面的綜合素質。一位偉人說得更為簡潔:當你把學過的東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質。也就是說,忘不掉的才是素質。
那么,什么是忘不掉的呢?根據人們的深切體驗可以說,興趣、習慣、思維方式是忘不掉的,而更忘不掉的是愛是情感是對美的追求。顯然,這些忘不掉的素質與文學藝術與豐富的生活體驗密切相關。
然而,現實是值得憂慮的。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強化,青少年被迫疏遠文學藝術和豐富的生活,已經出現了某些“情感荒漠化”的傾向。據我們做的全國性調查發現,小學生最不喜歡的課居然是音樂、美術和勞動,初中生最不喜歡的課居然包括音樂和語文。半數以上中小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在沉重的壓力之下,他們接觸的課外書大為減少。在課外休息時間,父母們最希望孩子讀的書依舊是教學參考書。可憐的父母們不約而同念起一句口頭禪:“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要管!”
于是,17歲高二學生徐某殺母案發生了。有些人士對此不以為然,理由是青少年犯罪各國都有,何必大驚小怪?我覺得問題沒那么簡單,不應輕易放過這“冰山一角”。外國青少年殺人案原因多種多樣,而中國學生多起殺死父母案的原因幾乎只有一個,即超高的升學期望與壓力。這種差異性不值得三思嗎?
徐某殺母案是“情感荒漠化”的典型案件。在徐某殺死母親之前,他早已在精神上被母親殺死。母親念念不忘的是讓孩子考前10名,并排斥一切與學習無直接關系的活動,因而逼使孩子精神崩潰做出慘無人道的瘋狂行為。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創新甚至被認為是民族之魂。專家指出,創新的基礎是審美。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一個規律:對少年兒童幫助最大的媒介內容是兒童文學,其次是知識類讀物;凡是愛讀兒童文學的學生,道德狀況得分較高,而道德狀況得分較高的學生,往往愛讀兒童文學,反之亦然。這個發現或許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審美對人發展的重大意義。
我常常想,究竟什么是教育?結論是教育是人的解放而首先是心靈的解放,決不應當成為枷鎖。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所學校,都不是單純的職業或技能培訓中心,而第一位的任務是人格教育。真正的教育永遠是與人的靈魂有關的事業,真正的教師首先是人格之師其后才是知識之師。那么,審美便是教育的第一塊基石。
1994年秋天,我路過南京的時候,專程拜訪了著名小學教育家斯霞。84歲的斯霞告訴我“三品”之說,即“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我建議廣大青少年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師深思“三品”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