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與英美煙公司在20世紀初的一場商業戰爭和明爭暗斗,與今天的商場并無多少不同
1923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始人簡照南猝然去世。他是一個極富傳奇性的人物,《中國的大企業——煙草工業中的中外競爭》一書的作者、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系主任高家龍稱贊簡照南是少見的、擁有企業家精神的“熊彼特式的企業家。”
在簡照南的商業生涯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個矛盾,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他在香煙銷售時所打的愛國牌;另一面則在香煙制造的初期,對日本在原材料、技術和資金上的依賴,在鼎盛時期,對美國在技術和原材料的依賴。
這種矛盾讓大打愛國牌的簡照南和他的南洋公司,在面對本土競爭者和外來競爭者時,常常陷于自相矛盾的悖論中,命懸一線。
從其誕生到成為中國最大的煙草企業、并與全球煙草巨頭英美煙公司分庭抗禮這一過程中,簡照南作為本土企業家展現出的商業智慧和管理智慧,在那個政權更迭、戰火紛飛的年代,尤為引人注目。
東渡日本
簡照南祖籍廣東佛山,少年時期,他就肩負起家庭的責任。在他13歲的時候,父親撒手人寰,本來就拮據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母親靠縫紉維持一家生計。作為長子,照顧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的重擔就落在了簡照南身上。
1886年的一天,16歲的簡照南從香港到達了日本神戶。在日本的幾年時間,簡照南積累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最初經營利潤極高的藥品和海產品,隨后,他通過海外的廣東同鄉協會,將日本的瓷器和陶器經由香港,出口東南亞。業務擴大后,簡照南一個人忙不過來,于1890年回老家,將18歲的弟弟簡玉階接到日本幫忙。
甲午戰爭爆發,簡照南離開日本,移居香港,仍做貿易生意。“屈辱的條約”,“明治維新”,這樣的字眼鼓舞了一批年輕人,去鄰邦彈丸之地的日本尋找答案,簡照南、簡玉階也在其中。1902年簡照南再次前往日本,這次,他加入日本國籍,取名松本照南。這一行為使得簡照南日后的商業生涯中,增加了一個被競爭對手攻擊的硬傷。
同年,簡照南創立了順泰輪船公司,從租船跑運輸做起,往來于越南、緬甸等地,也有一定資本積累。也就是在這一年,簡照南對香煙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他很快意識到英美煙公司對日本煙草市場的滲透。
英美煙公司是全球煙草業的霸主,在1899年,它投資1000萬日元控股了日本私有煙草公司中最大的村井兄弟有限公司的60%股份。這項投資為英美煙草公司帶來了高額的利潤回報,僅1902年,在日本的利潤額度就接近了50萬美元。
1902年,簡照南在神戶參觀完村井煙草公司,之后簡照南就萌生了建立自己的煙廠的念頭。為此,他在日本購買了卷煙機器,并聘請了日本技師,他曾頗為嘲諷地對他的朋友說,“我從日本偷來了煙草技術。”
絕處逢生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籌備,1905年,簡照南、簡玉階(1875-1957)兄弟以10萬元股本在香港創辦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這是一個設備簡陋的小工廠,只裝備有一臺烤爐、一間烘房、一臺發電機、兩臺磨刀機和四臺卷煙機。這是本土的第二家煙草工廠,第一家是盛宣懷于1903年創辦的三星煙廠,它很快被英美煙公司兼并了。
在簡家兄弟的工廠里,有11名來自日本的技師,他們培訓了16名本土的男子如何使用機器和100名婦女如何處理和包裝成品,這個工廠每日開工10小時,通過半機械、半手工的方式,能生產香煙大約30萬支。
產品生產出來,銷往東亞和東南亞,在這里,南洋兄弟很少受到高關稅和英美煙公司競爭的威脅。這家公司在建立后的10年內,海外銷售只限于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而在東南亞站穩腳跟后,他開始琢磨將其經營活動,擴展到中國。
簡照南和簡玉階在中國擴展后遇到的第一個強勁對手就是英美煙公司。在1915年以前,英美煙公司在中國本土呈壟斷之勢,它成功地把其中國的競爭對手扼殺在襁褓之中。簡家兄弟選擇了廣州作為突破點,而英美煙公司對這場競爭也磨刀霍霍。
英美煙公司對南洋香煙進入廣州市場進行了堅決的抵制,手段極其惡毒。它暗中買進大批南洋香煙,儲藏起來,等到香煙霉壞了,再廉價向消費者拋售,使得南洋的名譽大大受損。
同時,它還試圖將中國的排外情緒轉移到南洋身上。待南洋在廣州創立分公司,它投書報紙,指責南洋與日本千絲萬縷的關系。此外,它還向香港法院指控南洋偽造英美煙的商標,南洋吃了敗仗。
對于對方發動商戰的前兩項,簡照南無可奈何,但他在廣告推銷上的天分,使自己的產品不同于已立足的競爭者的產品,南洋兄弟公司才得以絕處逢生。
簡照南提出“中國人請吸中國煙”,他積極參與慈善捐助活動。廣東地區每年都有水災,簡照南組織了10艘救濟輪船,上面插滿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救濟”的巨型彩旗,很扎眼地停泊在廣東海濱大道的一座戲園前。
簡照南也利用地方迷信來進行南洋公司的廣告宣傳。他暗中出錢讓人到一些葬禮活動中免費散發英美煙,還特別收買抬棺人叼著香煙出殯,讓人們產生購買英美煙會帶來“不吉利”的印象。
南洋的廣告宣傳收到了效果,1915年,南洋的產品55%在東南亞銷售,27%在香港銷售,16%在中國銷售。簡照南在廣州站穩了腳跟。
在廣州取得勝利之后,簡照南迅速北上,投資100萬元在上海設立了雇工超過千人的卷煙廠。但整個北上的過程,卻非常不順。在漢口,英美煙公司與南洋的比例是10:1;而在天津,是14:1。
命懸一線
盡管北上受挫,但其競爭對手英美煙公司很難將其從市場上一舉扼殺。在1917年,英美煙公司提出了合并的要求。頗為有意思的是,簡照南一面在市場上奮力打擊英美煙,搶奪市場份額;一面力促合并。在他看來,南洋兄弟身處亂世,僅以自己的這點商業資本很難獨存,所以必須有所依靠。
開始,簡照南試圖與北洋政府合作,通過“官督商辦”的模式,取得政府的扶持。然而在幾輪接觸之后,他大感失望。在與北洋政府的談判冷卻下來后,英美煙公司給南洋公司拋來橄欖枝,簡照南異常看好與英美煙公司的合并,但在家族內部,他卻遭到了激烈反對,理由是“違背愛國原則”,而簡玉階是最堅定的反對者。
簡照南為何沒有遵循“愛國原則”,在他看來,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史,扭曲了家人對生意的態度,使他們義憤填膺,并幻想南洋對付英美煙公司的斗爭是一場愛國圣戰,民族情感成了支配商業決定的一個先決性條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簡照南預言,這種思維方式將會給南洋兄弟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后一語成讖。
這場隱蔽的合并交易從1917年3月談到11月,終于流產。
南洋公司與英美煙公司的競爭再次升級。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期間,英美煙草再次對南洋兄弟發起輿論攻擊,這次攻擊的由頭是簡照南加入了日本國籍,這一事實讓南洋兄弟頓時陷入丑聞漩渦。
1919年5月27日,簡照南宣布放棄日本國籍,但還是很難平息民眾的質疑。就在放棄日本國籍的同一天,簡照南做了一個決定,宣布立即在公開市場發行價值1500萬元的股票,每股為20元,只對國人發行。南洋兄弟股票受到歡迎,張謇、虞洽卿、朱葆三等知名企業家紛紛出資入股,簡氏家族的股份從94%稀釋到60.6%。
一個月后,簡照南決定重組南洋兄弟公司,將總部移至上海。那一天,“五四”抗議活動也以凡爾賽條約簽字而告終,對簡照南來說,兩個月的商戰傷害了他的名聲,加重了廣告負擔。但事情并沒有結束,到了7月中旬,關于他的國籍的爭論從商場轉到了北京的官場。
在北京,關于南洋兄弟公司的爭論也并非平地風波,早在兩年前,即1917年的7月17日,新選入會的議員何勛業要求政府廢除南洋兄弟作為公司的注冊;而一個星期后,另一個國會議員、山西省軍界代表周維藩擴大了對南洋的攻擊,即解除南洋兄弟登記執照,拒絕簡照南重新確認其中國身份的要求。
還有一些人通過非官方的途徑反對南洋,黃楚久代表檢查促進國貨委員會向農商部交了一份報告,要求取消南洋的營業執照,停止營業,并由各級政府實施禁令。按照簡玉階的說法,英美煙公司出資40萬給流氓商人和職業說客黃楚久,上下打點,黃花了20萬,“買通上下,出此毒計”。官方和非官方反對南洋的理由都只有一個,簡照南的日本國籍。
種種壓力之下,1919年8月9日,北京的農商部宣布吊銷南洋兄弟公司的執照,并將其視為日本企業。
這一決定,也引發了如潮的抗議,一撥反對者是愛國華僑,在他們看來,簡照南一案意味著政府禁止中國人擁有雙重國籍,并第一次開始歧視海外華人。他們的抗議壓迫北京政府就簡照南申請國籍問題做出決定。1919年1月13日,內務部恢復了簡照南的中國國籍,并命令農商部恢復簡照南的執照。
輝煌時代
英美煙公司在政治上企圖扼殺南洋兄弟公司受挫后,他們又嘗試以價格戰和別的商戰來打擊南洋,但在1920年以后的幾年內,簡照南仍設法提高了公司的銷售額的利潤。與一個全球煙草業的巨頭的商戰中,簡照南帶領下的南洋兄弟做到了穩步前行。
盡管不能說服家人接受英美煙公司的合并,簡照南卻說服了簡氏家族,必須雇傭受過訓練的專業管理人員,并在這些專家的指導下,使得南洋煙草更有競爭的實力。在1919年,簡氏家族勉強接納非家族成員進入董事會,到了1920年初,簡照南放棄了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他打破常規,任命非家族成員擔任高級職位。
簡照南聘請來曾為英美煙公司效勞的陳炳謙重組了南洋公司的財務,陳不僅熟悉西方的金融機構,也特別熟悉英美煙公司的金融策略。他成功運作了簡氏家族1919年的股票出售。
此后,在1922年和1923年,陳炳謙說服了簡照南和公司董事會創立了幾個不同的新機構以吸收資本,包括南洋兄弟銀行、一家保險公司及一家經營東南亞華僑向國內親人匯款的匯兌機構。他運用其在上海的廣泛的金融圈的人脈,又為南洋向華商銀行和錢莊借了額外的款項。陳炳謙為簡照南解決了發展過程中的資本問題。隨后,簡照南又將改善南洋兄弟公司生產體系的任務交給了陳炳謙的侄子陳其均。陳其均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企業管理,他篤信,如果管理者精確地測定工人和機器的能力,就能改善生產。
陳其均在南洋任職后,負責公司在上海新建的工廠。該工廠以美國的工程為模版,鋼筋混凝土的基地,支撐重型機器的硬木地板,有電燈、中心加熱器、兩部電梯以及完備的安全措施。中國報紙稱其為“現代的楷模”。
不僅機器,原料也來自于美國,一位記者評價道,雖然南洋兄弟公司盡可以用國產資源,但發覺必須“楚材晉用”,即派人到美國采購機器和原材料,使得南洋兄弟的卷煙成為中國生產質量最高的香煙。改革獲得了簡照南的支持,1920年至1922年期間,南洋兄弟生產部門的投資翻了兩番,從59萬元,增加到173萬元。
在此狀況下,南洋又請來了前英美煙公司的買辦鄔挺生來幫助南洋兄弟擴展市場體系,在其努力下,南洋從英美煙手中繼續分割曾經受挫的長江中下游市場和華北市場。在廣告部門,也獲得了能與英美煙公司媲美的專家,南洋公司開始散發印刷精美、引人注目的廣告畫。這些廣告畫上印有《三國演義》、《紅樓夢》中著名人物,讓人們收集,集全了可以換西方進口的物品,如自行車和熱水壺。
除此之外,南洋還在香港、廣州和上海設立自己的報紙,刊登自己的廣告。南洋和英美煙公司被稱為當時的“廣告巨頭”。在煙葉采購方面的最高職位,簡照南任命了美國人格雷夫利。
從1920年開始,南洋進入了成長的巔峰期,年均利潤達400萬元。錢德勒在《戰略與結構》一書中指出,在簡照南的帶領下,在專業人士的推動下,南洋的行政管理日漸專業化,在結構上更能緊密結合,變得越來越像西方的大企業。
蕭瑟落幕
在南洋公司最輝煌的時候, 1923年,53歲的簡照南突然去世。這成為了南洋公司盛極而衰的轉折點。簡照南逝后,南洋兄弟的經營日漸下滑,1924年的利潤猛降到47.9萬元,簡玉階削減了自己的年薪和活動經費,以表示自己對南洋兄弟的價值不如其兄長。
與簡照南相比,簡玉階是懦弱的,簡氏家族的幾個人無視于簡玉階的管理權威和其他專業管理人員的意見,使公司交了一些代價昂貴的學費。
簡照南的兒子簡日華錯誤地操縱著南洋的煙葉采購事宜;簡照南的小弟簡英甫操縱著公司的財務,據南洋的員工回憶,他養了十多個姨太太,每逢出行,他乘坐的是只供高級專員和與鐵路局有關系的富翁專用的“花車”。結果只能是賬本虧空,由簡玉階和簡照南的遺孀填補挪用的公款。
1928年和1929年,南洋兄弟巨虧545萬元,后來幾年雖然有所復蘇,但是年度利潤再沒有超過60萬元,僅為簡照南時代的一個零頭。
到1930年代初期,日軍占領東北,日本煙草迅速覆蓋東三省和華北市場,南洋兄弟公司進一步遭到擠壓。在兇險的生存壓力下,簡玉階只好向政府求援,要求將南洋變為“國營企業”,為了躲避官方和非官方的勒索,杜月笙和宋子良成為了南洋兄弟公司董事。
到1937年,簡玉階找宋子文借錢,后者掠走了南洋27%的股份,成為公司的董事長。自1905年創立后,簡氏家族第一次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這一年的4月,宋子文“受邀”出任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董事長,這是他接管眾多知名本土企業的杰作之一。這一天,距離南洋創辦人簡照南去世已經有14年了。
“七七事變”后,南洋兄弟在上海的工廠被日本炸毀,大陸市場幾乎全數淪喪。而英美煙草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才退出中國市場。1945年,二戰結束,英美煙草迅速歸來,而被宋子文控制的南洋煙草已不復當年之勇,其年產量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按國家政策,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中國的廠房實行公私合營,香港分公司繼續在港經營,并由上海總管理處控制及管理。1987年,上海市政府把該公司的權益轉讓上海實業。
1995年,原香港分公司的煙草業務,重新注冊為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上海實業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時,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經過重組,并入了上海實業。南洋煙草的工廠設在香港屯門,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
而作為當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一個香煙品牌“紅雙喜”。在解放前,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上海、廣州、武漢和天津都設有分廠,紅雙喜就是那個時期開始生產的。解放后,除了天津卷煙廠外,其他卷煙廠都還繼續生產紅雙喜卷煙,所以就有了廣州、上海、武漢的紅雙喜卷煙。而南洋兄弟卷煙廠也在香港繼續生產紅雙喜卷煙。這幾個廠家雖然都用紅雙喜牌號,但他們的配方設計是完全不同的。
對于今人,“紅雙喜”仍是個現實的存在,而簡氏兄弟似乎是個遙遠的記憶。但在歷史的河流里,簡照南的商業智慧,似曇花一現般絢爛。
本文參考資料:《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
《中國的大企業》 著者(美)高家龍 商務印書館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