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微調
——2010年宏觀經濟政策展望
特約撰稿馬光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往都是在12月召開,今年打破慣例,提前至本月底召開,為何破例,外界頗多解讀。
筆者認為,無論是忙于就明年的經濟政策達成共識,還是急于為前期刺激性政策糾偏,釋放風險,會議的主基調,應當不會偏離對一年來宏觀政策得失的評判,并根據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定調2010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走向。
回顧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時全球金融危機正處于兇猛階段,會議對當時中國經濟的把脈是精準而到位的,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既有金融危機外部因素的影響,更是中國經濟長期積累的深層結構性矛盾聚集的結果,因而提出了以“保增長”為第一要務,以“調結構,保民生,促改革”為基本政策訴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一年來反危機的成績不可否認,經濟增長強勁,三季度GDP增長8.9%,四季度預計將超9%,這意味著貫穿2009年全年的頭等要務“保8”已成定局。
對于如此亮麗的成績單,歡喜自是應有,但是,如果我們將“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民生”視為公共政策四大目標的整體來看,宏觀經濟似乎并沒有數據顯示的生動和鮮活。除了“保增長”取得明顯的成效之外,后面三大目標和GDP增長比較,不僅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更由于政策的負面效應,使得原來的矛盾更加突出和嚴重。
筆者認為,經濟增長短期內將不再是中國經濟的首要矛盾,盡管未來2到3年增長的持續性依然不確定,但今年好于預期的增長,無疑給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適度調整,提供了很好的時間窗口,決策者不會再投鼠忌器,政策的微調將不會影響經濟復蘇的步伐。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果斷將宏觀政策的著力點轉向調整經濟結構、破除改革瓶頸、力保民生提升等攸關中國經濟長治久安的問題上來。一方面對于消化前期的政策風險有很大好處,另一方面通過調治和消除結構性的弊病,確保經濟基本面的健康和良性。因此,政策應轉向解決宏觀經濟存在的潛在隱憂等深層矛盾和問題上來,如消費不振,外需持續低迷,過剩產能導致的企業利潤下滑與銀行壞賬,地方城市投融資平臺造成的巨大的地方財政風險,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泡沫,一觸即發的通貨膨脹風險等。
由此而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宏觀政策的著力點和經濟熱點,估計將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微調”;二是政策目標如何從“保增長”轉向“調結構”和“促民生”;三是房地產與股市等虛擬經濟出乎意料的大熱,對實體經濟禍兮福兮;四是是否會發生物價的惡性上漲。
筆者預計,對于未來的政策走向,在未來國際經濟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將不會宣布刺激政策的退出,但也不會推出新的刺激方案。新的刺激方案一方面將透支政府的財力,另一方面,會倍增經濟的結構性風險。因此,在政策的基本取向上,強調維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延續性的同時,更加突出與前期刺激性政策在政策目標上的切割:
首先,“保增長”不再成為明年的重要任務,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消滅過剩產能;
其次,通脹已經從預期變為了現實,防通脹成為宏觀政策的重要目標;
第三,近期水價、電價上漲和天然氣短缺,彰顯公用事業改革的滯后,以資源價格改革為突破點,在關鍵領域的改革方面打破利益格局,料將有實質舉措;
第四,在經濟強勁復蘇的同時,居民的信心指數和收入指數卻呈現下降趨勢,啟動收入分配改革,讓普通民眾分享經濟復蘇的成果恐怕不容拖延;
第五,房市股市的復蘇與實體經濟走勢的背離說明,在實體經濟回暖緩慢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過度寬松”助推的不是經濟實體,而是泡沫,房價的過度上漲,更形成對消費的“擠出效應”,下半年如何防止泡沫對經濟體的沖擊,亦將成為政策的主要關注點。
莫被增長遮望眼,未到彈冠相慶時。對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而言,宏觀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和未來面臨的各種新的困難和問題,比起保增長來難度更大。如何在不打草驚蛇地保持貨幣政策的持續性和預防通脹之間找到合理的均衡,的確考驗管理層的執政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