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對外貿易量逐年增長,從2000年的4742億美元升至2008年的25616億美元,8年時間增長440%,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
與貿易大國地位不相適應的是,在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主要的結算貨幣是美元和歐元。這種貿易大國和貨幣小國的對立狀況給企業和國家造成了很大的風險。
首先,進出口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必須用本幣購買外匯或結匯,這就必然要承擔匯率風險。特別是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貨幣匯率波動劇烈。從2007年9月到2009年4月,各主要貨幣兌人民幣波動幅度均超過10%。其中,日元和歐元分別波動23.7%和26.5%,英鎊波動48.4%。匯率不穩定使金融危機下的中國企業雪上加霜。
其次,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國的地位,積累了超大規模的以美國國債為主的外匯儲備,這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國。并且,在美國以發行美元刺激經濟的政策作用下,美元貶值勢必造成中國國家財富的縮水。
此次金融危機使很多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認識到對單一貨幣過度依賴的風險。拉美,澳洲、西非等地區的部分國家紛紛采取措施降低美元在貿易結算和金融資產中的比重,擴大本國或本地區貨幣的使用范圍,以增強本國政策的自主性、降低匯率風險。
因此,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擴大人民幣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使用份額,是順應當前國際貨幣領域的改革潮流,也是推動人民幣成為區域性結算貨幣甚至是區域性儲備貨幣的重要一步。
意義
有利于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縱觀主要貨幣的國際化進程,特別是日元國際化進展緩慢的經驗教訓可以認為,沒有一個高度開放、發達的金融市場為人民幣境外持有人提供有效率的投資渠道,人民幣區域化、乃至國際化是不可能實現的。通過開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推動上海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把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重心,是上海作為首批試點城市的重要意義。
支持港澳金融業的穩定發展 在內地資本流動受到嚴格控制的背景下,人民幣境外流通必然會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給港澳銀行帶來人民幣資金的借貸、結算等業務,特別是香港金融市場,很可能形成境外人民幣債券市場。因為,為保證跨境流通的順利實現,必須為境外人民幣持有人提供理想的投資產品,在中國資本賬戶沒有放開的情況下,香港是一個理想的替代市場,中國必然會鼓勵企業到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這會為香港的金融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降低匯率風險,改善貿易條件 在人民幣結算試點展開后,那些在試點地區開設子公司并且子公司之間業務量往來很大的中資公司將受益巨大。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減少了匯率變化帶來的定價成本,可以在談判中鎖定價格,避免匯率風險。
增強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首先,如果境外銀行經辦人民幣結算業務就需要在境內銀行開設人民幣賬戶,辦理匯兌業務,中資行可以獲得相應的管理費收入和匯兌收入;其次,境外銀行辦理人民幣結算業務需要向中資銀行融資,從而擴大中資銀行的利潤來源;再次,當境外企業積累了大量人民幣后,中資銀行可以為其提供人民幣理財業務,賺取中間業務收益。
滿足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國家的需求 中國已與6個國家簽訂了65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這個規模還將會繼續擴大,而獲得人民幣的國家有將持有的人民幣用于支持本國貿易結算的需求,這也是貨幣互換的目的之一。因此,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必然結果。
路程
人民幣要成為境外貿易結算貨幣的路程不會一帆風順。
出口退稅制度需作配套改革 由于競爭激烈,國內很多出口企業的收入主要依賴出口退稅。比如紡織行業,如果沒有出口退稅,出口貿易就會虧損。然而,除云南省外,目前出口退稅政策僅是針對美元等國際結算貨幣的,使用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的出口企業如果不能享受退稅優惠,就必然會降低出口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熱情。
中國產品缺乏壟斷性,企業對外議價能力不強人民幣真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不能僅限于出口貿易結算,還應包括進口貿易結算,第三方國家的貿易結算,即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結算。由于貿易結構方面的問題,很多中國企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末端,在與外國企業談判時缺乏議價能力,只能被迫使用他國貨幣進行結算。
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互信不足 中國與東南亞及周邊國家之間在經濟及貿易上存在競爭。中國和東盟的經濟結構類似,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內經濟中比重較高、出口產品相互替代、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較大等。從而在許多重要經濟領域都是競爭關系。這樣。使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及貨幣合作誠意持不同程度的懷疑態度。
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 這是阻礙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的最大障礙。因為,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在客觀上會影響境外人民幣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一方面,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幣資產無法實現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由于沒有投資渠道,境外機構缺乏大規模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動力,從而影響人民幣的境外需求規模。但是,可以通過大力發展香港離岸金融市場來彌補,從長期看,則需要發展國內資本市場、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最終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
完善制度建設
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利國利民,也是金融危機提供的良好機遇。為保證人民幣境外結算的順利進行,我們應考慮幾個方面的問題。
完善相應的制度建設 如出口退稅制度的改革,保證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企業也能享受出口貨物的退(免)稅收優惠。次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貨幣出入境管理辦法》分別規定,人民幣現鈔進出境限額為2萬元《攜帶外幣現鈔出入境管理暫行辦法》則規定,外幣進出境的限額為50D0美元,對人民幣出入境的嚴格管理和不一致性不利于調動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積極性。
加強外匯風險管理 首先,人民幣境外流通可能導致大量人民幣流入港澳地區進而兌換成其他國際貨幣,從而規避內地的外匯監管,降低資本流動管制的效率,同時也加大反洗錢的難度;其次,會擴大國際收支統計誤差。以目前的邊境貿易為例,人民幣流通大都是以現鈔形式實現,脫離了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而實物的流動卻由海關統計,形成了統計誤差,統計上的不準確將影響到監管的有效性。因此,需建立地方政府、海關、銀行、商務和稅務部門的一體化監管體系,信息共享,提高監管效率,降低風險。
承擔政策成本 人民幣成為區域化貨幣固然能夠給中國的企業和百姓帶來鑄幣稅、降低匯率風險等好處,但也意味著中國也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風險。例如,如果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乃至國際貨幣,就要求中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不能只考慮本國居民的利益,還要考慮持有人民幣的其他國家百姓、企業和政府的利益。
提升軟實力,改善國際形象 實施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后,地方政府、海關、商務,銀行等部門應共同宣傳、推廣人民幣,改善金融服務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宣傳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對推進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好處、中國為維護地區經濟金融穩定所愿意承擔的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