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評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基本功能是反饋和激勵,目的在于使所有學生的體育學習都能獲得進步。明確了這個評價理念,在對特殊需要學生的體育學習評價中,就不會過分強調結果而更注重過程,這種評價不僅要了解所有學生的共同學習需要,而且要了解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需要。以體適能評價為例,由于個體在身體、生理上障礙程度差異很大,沒有任何一種動作能力測驗或體適能測驗,可適用在所有相同類別的個體。有時甚至需要采用修正過后的非正式測驗項目才能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為了使評價結果更具客觀性、準確性,以及兼顧形成性和總結性,對于特殊需要學生的體育學習評價,我們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才能真正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對課程理念和目標的理解。
1 特殊體育教學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評價應涵蓋情意、認知、技能三個方面,不可偏廢。夸大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體育課程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身體活動達到各個領域目標的實現,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做基礎,就失去了體育的最大優勢,認為特殊需要學生不能也不必進行太多的運動技能學習的觀念是錯誤的,而如果忽略情意和認知,那么技能學習就無法轉化為內化的行為,對學生的體育參與將造成影響。
第二,基于學生個別化特點,應實施個別化計劃,教學評價應包含每個人的起點評價、形成性評價及總結性評價。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差異,重視學生的進步度和體育態度評價;
第三,評價方式選擇應適合學生個別能力差異與身心特性。以使他們的能力或潛能獲得最大表現為依據,評價內容應與學生的個人目標。學期單元目標、學年目標及課程總目標相結合,全面考量其體能、技能、合作交往、自我鍛煉等各個層面;
第四,評價標準應綜合考量學生的起點行為、學習過程與能力、學習成效等因素,教師應依據評價結果,對教學做適當調整,實施補救教學或修正個別化計劃,以保證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2 特殊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特點
特殊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提倡主體取向評價,以主動的“共同建構”為特征的主體取向評價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評價,其理念是教育公正、機會平等與價值多元,評價的價值不是為了甄別某些“弱勢學生群體”進而淘汰他們或分流他們,而是怎樣更好地讓評價結果信息服務于以后的教學,服務于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要注意評價目標的多維,多角度地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潛能。評價主體多元,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評價方法應該是質性評定與量化手段相結合,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相結合,縱向評價與橫向評價相結合。在測量與評價領域中,人們更加重視測驗情境的真實性與社會實踐性,各種開放性評價工具也隨之產生,如真實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替代性評價等。評價過程應該是“基于個體主動性的共同建構’的協商與合作之旅。比較這幾種評價工具的特點,我們傾向于以替代性評價作為特殊體育課程主要的評價手段。
3 特殊體育教學評價新理念——替代性評價
替代性評價具有幾個特征:
(1)操作性:不是以單一的書面多項選擇,而是以觀察、記錄、表演、展示,口頭演說等多種方式考察學生對技能和知識的實際運用和完成任務的能力,(2)真實性:考核不是在單一的考試背景中,而是在真實環境或模擬真實環境中進行的;(3)對多種能力的綜合評價:包括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活動、音樂、人際和自我等方面的能力;(4)是過程性評價而不是終結性評價;(5)要求展示復雜的思維能力,(6)具有明確的評價標準”。
特殊體育課程評價中的替代性評價包含學習檔案、日志、角色扮演、健康測驗、書面表達、口頭陳述,展示,討論等等形式,學習檔案是記錄學生體育學習進步情況的非常有效的工具,是一個將評價和教學有效聯系起來的過程。學習檔案的建立主要由學生完成,為完成任務,學生需要經常獨立工作,并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有助于學生自我關懷意識和能力的養成,日志為體育課程實施真實的過程評價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學生可以把他們在體育課上的情緒體驗或他們的日常活動記在日志上,供教師參考。這是針對個別化教學評價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角色扮演是評估學生的一種非正式的方式。該方法主要用于對學生的情感進行評估。但也能很好地展現學生的認知理解程度、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這種方法對于學生的人際關懷和社會關懷能力培養有極大的促進,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展示如何說服父母、朋友參加體育鍛煉;健康測驗主要涉及測驗一些健康體適能,這是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健康測驗的結果作為成績評定的唯一標準,也不要作為衡量計劃是否有效的唯一根據。不要根據學生成績高低評價分數,而應該根據其進步幅度來評定,書面表達主要用來展示學生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來組織和呈現所學知識的能力。這要求學生具有分析、綜合和批判的思維技能,口頭陳述是另一種替代性評價形式,通過給予學生機會使他們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知識。例如,在考查體適能水平時,可以要求學生就自己的某一項適能做出評價,分析自己的機能狀態以及今后的調整措施,對于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展示可以用來全面考查學生的技能和行為表現,該方法強調在真實情景或模擬情景中考查學生的體育行為。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或其他觀眾面前表現自己的技能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個方法對于克服特殊需要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特殊體育課程中,可以較多采用這種方式,討論是考查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實際應用知識能力的有效方法。靈活運用討論,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交往,而且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將更清晰,例如,要求同類障礙的學生一起討論發展非障礙部位的方法,有多少種適用的鍛煉方式,等等。
4 特殊體育教學替代性評價采用的策略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可努力的目標,課程可實施彈性評價,對于態度部分給予較大的權重,采取的策略有:每個學生建立一個電子檔案夾,把出勤情況、備忘錄、周鍛煉記錄、每月電子作業等都納入評價范疇,體適能測試不規定硬性指標,而是與自己的原始成績比較,按進步幅度給予相應的成績,個別項目無法測驗的同學還可以找適當的替代性項目測驗,技能考試也應是特殊體育課程的一個特色,無論是各種功法還是瑜伽普拉提,每一節都允許有替代動作,而且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替代動作,但考試時要告訴教師選擇這個替代動作的理由,以及它能鍛煉什么部位,例如,在教授身體平衡與力量的九組動作中,分別側重發展全身不同的部位,考試時不要求學生全部演示,而是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情況,可自選一組動作,而后教師另外指定一組,但自選的一組動作要求必須是針對自己認為最弱的部位,而不能選擇最容易的動作,教師指定的一組一般是針對教師認為該同學最需要發展的部位,如果師生間看法有出入,可以討論交流直至達成共識。考試也不以一次測評決定最終成績,允許學生,上訴,對自己的成績認為不滿意的可以申請重考。每一組考完,都與學生交流優點與不足,請學生自己分析得失,并提出針對薄弱環節應加強的內容,理論部分考評采取為自己開設恰當的個人運動處方的方式,使學生了解運動處方包含的要素,能夠對自己的身體“對癥下藥”,還有一塊評價就是與家長以及同學的互動,包括說服家長參加鍛煉,與同學合作的游戲、舞蹈等。這種評價方式,無論哪一模塊,學生都可通過自身努力得到較好的成績,不需要與他人比較,因此比較適合特殊需要學生。通過這樣的考評,可以樹立學生的信心,并且在認知,情感以及技能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考量。
5 結語
替代性評價體系具有傳統評價方法所不具備的優勢和價值,它不僅僅意味著評價方法的改革,更體現出一場深刻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革命,這就是受到普遍重視的創新教育、真實教育和能力教育,首先,它有助于體育教學評價克服“虛假”評價。能夠恰當地評量學生對體育技能和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其次。有助于避免標準化技能測驗給體育教學評價帶來的不公平后果。最后,它使體育教學評價從單純的標準化技術技能和知識測驗發展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會更有利于教育目標的全面達成。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國內對于特殊需要學生體育評價工具的研發較為缺乏,因此,教師對特殊需要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存在著實際執行上的困難。但是,多數的適應體育專家認為,只要將一般的體適能測驗稍做修正,便可適用于身心障礙學生,唯一要注意的是不可將對身心障礙學生所測驗的結果與普通學生的常模相比較。沒有絕對的評量方法對各類特殊需要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結果是一體適用的,總是有其限制和無法突破的地方,只有依靠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評價最大限度反映學生的發展水平,反映課程的理念與目標。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350P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