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實現社會公平,僅對窮人表示同情或簡單地撒錢,是遠遠不夠的。
在一片爭議聲中,內賈德正式就任伊朗第十屆總統,并開始組建內閣。毫無疑問,在經歷了6月大選爭端后,內賈德新政府未來面臨的挑戰可謂任重道遠,如彌合因大選爭端產生的內部紛爭、圍繞核問題如何與西方博弈等等。但長遠看,經濟問題才是內賈德新政府未來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在過去四年中,內賈德一直以對內親民和對外強硬著稱,尤其是外交政策可圈可點,這恐怕是其再次高票當選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經濟方面則乏善可陳。2005年內賈德上臺前,伊朗經濟形勢就非常嚴峻,尤其是失業和通貨膨脹問題最為突出,當時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均在15%以上,40%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0%人口處于赤貧狀態,4.5%家庭只有一個人就業,3.7%家庭完全靠社會救濟。各政治派別都認為,伊朗經濟“頑疾”亟需猛藥“醫治”,就連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也要求政府優先解決經濟問題。但內賈德執政四年,伊朗經濟基本面并未出現根本好轉,尤其是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反而呈現出節節攀高之勢。據伊朗中央銀行報告稱,2008年~2009年伊朗通脹率從最初的15%增至30%。2008年中期伊朗公布的官方失業率為11.9%,年輕人失業率為24%。而實際數字遠高于此。
煞費苦心卻未見成效
內賈德上任后廉潔勤政,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善中下層民眾生活的措施,如加大對邊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下層勞動者工資和對中低收入家庭補貼力度,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發展資金,擴大醫療保險制度范圍,以及為婦女提供更多社會福利等等。內賈德如此煞費苦心地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為何經濟基本面仍未見根本改善呢?仔細思量,這其中既有客觀原因,如過分依賴石油導致其他產業不發達,人口增長過快,國際制裁不斷升級等等,也有主觀原因,主要表現為政策失誤。
不難看出,內賈德促進公平分配的政策有些過于簡單化。內賈德上臺后,正趕上油價暴漲,近五年油價年均上漲30%,2008年油價為2003年的3.5倍。2007年~2008年度,伊朗石油出口收入大約800億美元,比哈塔米第一任期四年總和還多。這本來為伊朗調整產業結構提供良機。但內賈德奉行民粹主義,為兌現“將石油收入放到每個家庭的餐桌上”承諾,將大量石油收入直接用于政府補貼和進口支出:如住房、就業、面包、大米、藥品、汽油等。據IMF統計,伊朗政府補貼和公益開支2005年~2006年度約合110億美元,2008年~2009年達到250億美元,占政府開支的28%。
但這種“撒胡椒面”的做法,一方面因減少對生產領域投資,損害了經濟長遠發展能力,進而制約了國家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伊朗工業能力有限,目前能為伊朗賺取大量外匯的,除了石油、天然氣產品,只有地毯和開心果、藏紅花等低附加值產品。即使在能源工業領域,由于技術落后,資金不足,伊朗每年都不能完成石油輸出國組織確定的配額,汽油每年有40%需要從國外進口。沒有像樣的現代工業,直接影響了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而民眾由于沒有工作機會,不能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而只能成為依靠政府包養的窮人。
另一方面,在基本消費品(如食品、住房等)總量相對確定的情況下,大量增加用于消費的貨幣量,勢必要加劇通貨膨脹。據伊朗住房部2008年7月稱,房價增幅達到“歷史性”的125%。一家網站稱,伊朗食品類商品年通脹率達到50%。高通脹和失業率,將民眾從政府補貼計劃中所獲的好處大部分抵消,使其實際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明顯提高。
一些伊朗政要和學者也看到了內賈德經濟政策的弊端。早在2006年,伊朗290名議員中有150名議員曾聯名發表公開信,要求內賈德減少石油外匯收入依賴,并削減公共支出。同年,伊朗中央銀行行長警告政府要防止通貨膨脹失控。2007年7月,57名經濟學家在給內賈德的公開信中,批評政府浪費巨額石油收入,導致通貨膨脹和經濟狀況惡化。甚至連哈梅內伊也指責內賈德推行民粹主義經濟政策,把大量石油收入浪費在補貼或免費發放的所謂“小額股票”上,而在保持經濟持久增長方面所做不夠。
“掌勺者私分大鍋飯”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內賈德無法真正觸動權勢集團利益。當初伊朗的巴列維國王就是因為搞裙帶和壟斷,才導致最終被伊斯蘭革命推翻。然而,經過幾十年掌權,當初矢志反對貧富分化的神權政權內部,也出現了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據統計,伊朗大約有120個宗教基金組織。這些基金組織樹大根深,不僅牢牢控制著石油出口,還從事建筑、航空、金融、汽車、食品、電子產品進口等所有賺錢的行業。有估計稱,伊斯蘭基金組織控制著大約90%的現代工業和剩余經濟的60%。例如“被剝奪權利者基金會”擁有高達120億美元資產,年營業額甚至超過國家稅收。這些宗教基金會建立于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本意是負責管理查抄巴列維國王財產,并將其用于提高社會最貧窮階層的生活水平的。但實際狀況卻是“掌勺者私分大鍋飯”,且真正從中致富和受益的主要是擔任高管的宗教領袖及其親屬。按照經濟史學家奧爾森的說法,這種特殊利益集團的主要目的,就是重新分配國民收入,而不是去創造更多的總收入,因此他們的存在會導致全社會效率與總產出的下降。換言之,惟有打破這種壟斷性利益集團,才可能使社會真正回歸公平,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但縱然強硬如內賈德者,也沒有能力改變這種狀況。內賈德上臺后,雖然在2006年10月啟動了“公平股份”改革計劃,向低收入者廉價轉讓國有公司股票。但從目前來看,這種改革并未真正觸動帶有壟斷性質的權勢集團利益。內賈德雖非宗教人士,自身也非常清廉,但他本身是保守派,上臺靠的也是革命衛隊等宗教集團支持。他上臺后不是削弱而是強化了革命衛隊在伊朗的勢力。而革命衛隊不僅是伊朗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還是掌握伊朗經濟命脈的龐大商業帝國,它掌管了560多家貿易公司,控制著伊朗一半以上進口和30%的出口,觸角已經伸向經濟各個領域,甚至連牙科醫院和旅行社都有革命衛隊的影子。馬克思認為,在生產關系領域,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誰在生產資料占據主導,必然在財富分配領域獲得最多。在不觸動權勢集團利益的情況下搞“惠民政策”,只能更多地在分配和消費等下游領域打轉轉,利用手中掌握的新賺得的石油收益,進行“撒錢”式的惠民,一旦這些錢花光了,民眾生活便恢復到原有狀態。因此這種政策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
親民政策揚湯止沸
更吊詭的是,政府進行全民補貼意在讓窮人受益,但實際上多數好處卻被已占據更多資源的富人享受。統計表明,伊朗20%補貼流向了僅占伊朗10%人口的富有家庭,赤貧家庭得到的補貼不足4%,農村人口得到的只有13%。這很容易理解,舉個例子,政府花費巨資進行汽油補貼,而實際擁有汽車(特別是大排量汽車)并能大量消費汽油的多數是有錢人。
結果,普通民眾社會生活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政府卻為此花光了大部分財政盈余,甚至連準備留給子孫后代的“石油穩定基金”也將花費殆盡。政府以犧牲長遠經濟發展為代價,換來的只是民眾的短期支持。這深刻表明,要想真正實現社會公平,僅對窮人表示同情或簡單地撒錢,是遠遠不夠的。不有力打擊既得利益集團,任何親民政策都只能是揚湯止沸。
內賈德的經濟政策能夠支撐至今,很大程度歸因于國際油價連年高漲帶來的巨額收益。但隨著國際油價日趨下跌,伊朗未來面臨的經濟挑戰日趨嚴峻:一是進出口將很快出現貿易赤字。照目前的油價水平,伊朗每年減少200億美元石油收入,而伊朗進口開支從2003年到2008年這五年間增加了三倍。據IMF估計,伊朗進口開支每年仍將增加80億美元。即使進口支出計劃不變,伊朗外匯儲備也將在三年內降到危險水平。二是政府預算面臨收不抵支的風險。據IMF估算,伊朗政府只有在油價達到每桶90美元時,才能實現收支平衡。而2009年油價預計比去年下跌25%,政府收支平衡十分困難。由于內賈德政府支出仍不斷增長,因此即使油價保持在2008年的最高水平,政府預算也將在2011年~2012年出現赤字。如果油價保持目前水平,政府預算2009年就可能出現赤字。這種不祥前景使內賈德既定的經濟政策進退維谷:繼續堅持補貼政策,政府財政難以承受,而且這種政策并不見效;停止或大規模減少補貼,則很可能失去多數民眾的支持。2007年6月,伊朗曾試圖實行汽油配給,結果憤怒的民眾點燃了19個加油站,并打出了“打倒內賈德”的橫幅。因此,盡管內賈德宣稱未來將更多關注就業、補貼等民生問題,但如果延續上個任期的做法,伊朗經濟前景委實不能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