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經濟學博士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處長#65380;研究員
由于歷史的原因,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主要為美國和歐洲主導#65377;然而,在應對此次金融危機中,亞洲的聲音響起#65377;
2008年12月13日,中國#65380;日本和韓國在日本福岡召開了三國聯合峰會,會議發表了共同抵御全球經濟危機的宣言,強調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以應對金融市場動蕩,并倡議擴大三國間雙邊貨幣互換規模#65377;
面對嚴峻的經濟金融形勢,中日韓三國聯合峰會希望促使亞洲成為全球增長的動力#65377;中日韓都是亞洲的經濟大國,三國經濟規模占該地區的75%,貿易占2/3的比重#65377;日本#65380;韓國分別為中國的第三#65380;第五大貿易伙伴#65377;日本為中國第五大出口市場及第一大進口市場;韓國為中國第六大出口市場及第四大進口市場#65377;由于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及金融往來密切,產業間的依賴性較強,此舉對維護地區金融穩定及推動區域貿易投資便利化有重要的作用#65377;
這是在應對此次金融危機中亞洲地區發出的一個重要聲音,更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65377;這是因為,第一,中日韓三國雖為近鄰,但由于某些原因,此前三國領導人的多邊會晤都是在國際會議或地區會議等場合舉行,這次則是有史以來三國之間的首次專門峰會#65377;第二,“這次對與韓國達成的貨幣互換,不僅為韓國提供了流動性,也令人民幣國際化這一頗具難度的課題,在舉重若輕間走出了第一步”#65377;“人民幣首次以官方姿態邁出國門,開啟了國際化的破冰之旅”#65377;第三,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些亞洲國家為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助,不得不接受其嚴格的改革措施#65377;此后,亞洲國家試圖擱置政治和經濟分歧,打造地區性貨幣合作機制#65377;2000年,亞洲國家開始進行地區貨幣互換探索,并由東盟十國與中日韓三國在泰國簽署了“清邁協議”,但貨幣互換是以美元為主,而這次中日韓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是以本幣為主#65377;
此次聯合峰會的直接目的是中國和日本以貨幣互換協議的形式向受危機沖擊較重的韓國提供貸款#65377;2008年下半年,受外國投資者撤資和金融市場美元匱乏的影響,韓元大幅貶值,2008年11月已跌至1美元兌1500韓元左右,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65377;此間,韓國央行利用外匯儲備向市場投放大量美元資金#65377;2008年11月底,韓國外匯儲備為2005億美元,比2007年底減少了617億美元#65377;為防止韓元進一步貶值,2008年10月,韓國央行與美聯儲簽署了3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但仍未消除市場對韓國外匯不足的擔心#65377;在中日韓三國聯合峰會期間,韓國央行又分別與日本央行和中國人民銀行簽署了新的貨幣互換協議#65377;其中,韓國央行和日本央行將2005年5月業已存在的雙邊貨幣(日元/韓元)互換協議額度由原先的30億美元提高至200億美元#65377;該互換是無條件的,自2009年4月起生效#65377;此外,韓國央行與日本央行之間已經簽署了一個雙邊協議,允許韓國央行從日本央行拆入總計100億美元的資金,前提是本國出現了金融危機#65377;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央行則新簽署了價值38萬億韓元(28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65377;該協議也是無條件的,期限為三年#65377;如果韓國發生危機,韓國央行同樣可以從中國人民銀行拆入40億美元#65377;美韓#65380;中韓和日韓各300億美元,再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220億美元貨幣互換額度以及韓國央行持有的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使韓國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的外匯超過3000億美元#65377;
這次中韓貨幣互換協議尤其值得關注#65377;在三國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央行簽署了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的中韓本幣互換協議#65377;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央行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是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積極主動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一方面顯示中韓雙方加強合作應對危機的意愿,有利于增強雙方市場信心;另一方面是加強地區金融合作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維護本地區的金融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65377;
中韓本幣互換是互惠互利的#65377;在特定情況下,中國和韓國通過本幣互換均可從對方獲取短期流動性支持,有利于維護各自金融市場的穩定#65377;中韓雙邊貿易聯系緊密,中國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65377;通過人民幣/韓元互換,雙方獲得互換資金后,可進一步增加進口對方商品的需求,同時有利于雙方出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65380;節約匯兌費用,大力推動雙邊貿易;通過本幣互換,雙方可以為本國金融機構在對方分支機構提供融資便利,緩解這些機構可能出現的資金緊張,維護各自金融體系的穩定#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