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展現】
小明與小剛都是初中一年級一班的學生,兩人在小學六年級時也是同班同學。有一天,他倆聽說他們小學六年級的李老師摔傷了腿,于是兩人商量周六上午去看望一下李老師。由于兩人的家與李老師家很近,因此兩人決定步行去。兩人在路上碰到了小蒙,他是小明與小剛的六年級時的同班同學,小蒙小時候出過一次車禍,腳留了點后遺癥,現在走路還有點瘸。小蒙問:“老同學,干什么去?”小剛說:“聽說李老師腿摔傷了,我們想去看看。”小蒙說:“那我也去看看。”小剛說:“我們步行去,你還去嗎?算了吧!你自己走路還……”這時他后面的小明拽了他一把,說:“你要想去,那就一起去好了,我們慢慢地走,反正也不遠。”
李老師正躺在床上,看到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來看望自己,顯得非常高興。三人急著詢問老師的病情,都說:“老師,您一定要注意休息,養好身體。”小剛突然說:“還是老師好,不用上課,整天不用干活,這樣的事我怎么沒遇上。”老師聽后笑道:“孩子,說傻話了,老師還是愿意和你們在一起,不愿意躺在床上。”
1.在以上情境中小剛對也要去看李老師的小蒙說:“我們步行去,你還去嗎?算了吧!你自己走路還……”小明拽了小剛一下,小剛才沒有說出后面的話,你能猜一下小剛沒說出的話的內容嗎?
2.在以上情境中小剛見到李老師后所說的話是不得體的,如果你是小剛,在這種境況下你認為應該怎樣說才好。
【交際指導】
同學們每天在說話,其實說話有很多學問,說話要看對象,要從對象本身的特點出發,說不同的話,從而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交談氣氛,以達到說話的目的。
說話尤其要注意對方的身份,在交流時首先應從對方角度去思考,這樣更容易與對方溝通。對知識分子用語要文雅、委婉,對工人同志,用語要直接、爽快,對鄉村農民,用語要通俗、樸實。
要做到說話看對象,一定了解說話的對象,不要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一吐為快。上面情境中的小剛,便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小蒙的腳不好的情況,如果沒有小明及時阻攔,他的話很可能就要傷害到小蒙。對待別人的某些缺陷、疾病等,人們一般不愿直說,而是使用委婉的說法,例如有些老人的耳朵有點聾,我們往往說成“耳背”。一個人死了,我們往往說“走了”或“老了”,對于偉人則用“與世長辭”“逝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等。
在這方面小明做得較好,“你要想去,那就一起去好了,我們慢慢地走,反正也不遠。”這種說法既照顧了小蒙,又保護了小蒙的自尊,可謂是恰到好處。
小剛見到李老師后所說的話也不得體,這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到場合,老師這時正在為不能上課心急如焚,小剛則認為是“天大的好事”,虧得老師不計較,否則當時會讓在場的人都很難堪。
我們說話要講究方式,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說合乎時宜、得體的話,當然絕對不是讓我們花言巧語,偽裝和善。人與人交流與溝通必須建立在互相尊重,以誠相待的基礎上。一味曲意逢迎也是不足取的,甚至會陷入“虛偽”的泥潭,妨礙人與人之間正常的溝通與交流。
參考答案
1.應是“不利落”或與之意思相近的詞語,因為從他們與李老師對話中可看出小剛說話不注意對象與場合,不會是“不方便”即使是說不方便也不好,也會傷小蒙的自尊,這一點小明做得較好。2.應該從老師角度的考慮,這樣說比較好,“老師,不要著急,只有好好休息,養好了身體,才能和同學們在一起。放心吧!您不在他們也會努力學的,您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養病,不要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