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和人民藝術家。他自幼酷愛讀書,終日與書為伴,假如將書比做一棵大樹,那么他就是緊緊纏繞攀援其上的藤蘿。不過,在讀書過程中,老舍覺得自己有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以往看過的書,十之八九都不記得了,即使有的有些印象,也是模模糊糊的。這使老舍感到很苦惱,怎樣讀書才能有收獲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他“對癥下藥”,為自己開了張讀書“藥方”:
一是隨讀隨做筆記。這不僅有助于記憶,也有利于檢驗自己,看看讀書后到底有何心得。日子長了,讀書多了,再翻翻舊筆記,就能發現昔非而今是,看法有所不同,自然就有了進步。
二是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或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以使自己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從而得到更多的營養。
自從開了這張“藥方”,老舍讀書果然大有收獲。
故事教會我
平日老師經常強調要注意材料的積累,但光積累還不夠,還需要我們勤翻閱積累的內容。要知道,讀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感受。只有勤讀書,善記錄,勤翻閱,時時記,深刻領會材料的內涵,這樣才能在寫作中靈活運用,從而有助于我們寫作水平的提高。
【梅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