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還是不打官司?這個選擇在去冬今春受世界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內企業界,顯得格外重要。
隨著金融危機的傳導,國內不少企業由于資金問題陷入債務困境。浙江省律師行業叫響“能不走訴訟之路就盡量不走”。在司法部門引導下,一批律師探索以“非訴訟業務”參與企業重整重組,化解企業債務危機,在危機下顯現出了巨大的能量。
30多家律師事務所成為“破產管理人”
去年以來,由于受國內宏觀形勢和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杭州南望信息產業集團、紹興江龍控股集團、紹興華聯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等浙江省內一些大型企業不同程度的出現債務危機,由此引發的訴訟明顯增多。
據浙江省律師協會會長章靖忠分析,浙江省企業債務危機主要表現為:有的龍頭企業資金緊張,銀行貸款逾期,導致對原材料供應與勞動用工的債務難以償清;有的企業對銀行借款逾期不還,導致擔保企業承擔還款連帶責任;有的企業虧損嚴重并停產,零配件與原材料商失去業務,員工失去工作,對地方經濟社會產生影響。
浙江省司法廳在一些律師事務所調研時發現,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在清償債務、破產保護、重組等方面,需要法律救助途徑;律師的參與可以輔助政府和企業有效實施資產重組,提高化解債務危機的能力。在司法部門指導下,浙江省律師協會動員廣大律師協助當地政府對困難企業實施破產保護,代理好相關債權人的法律事務工作,幫助企業進行債務重組。
“由于剛剛實施的破產法,我們的介入可以極大降低風險。”章靖忠說。按規定,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所有對企業的訴訟保全解除,所有執行程序依法暫停,企業資產與生產要素得以保存,職工得以穩定。同時,引入律師或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接管公司,作為破產管理人,協同政府處置相關事務。
目前,浙江省30多家有破產管理人資格的律師事務所接受了數十家企業的清算重整,幫助企業利用破產保護程序避免損失擴大和矛盾激化,實現股東、債權人、職工等各方利益最大化,有的企業經過重整實現了重生。
“非訴訟手段”的“和諧作為”
“律師參與債務危機化解,主要是用非訴訟手段配合政府幫企業實現重整重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訴訟。”浙江省律師協會秘書長陳三聯說。不少大型企業由于債務危機停產后,曾引發債權人蜂擁而至,登門討債,有的甚至搶著要拉走設備,大量訴訟即將出現。
華聯三鑫公司受國內外大環境影響,由于資金鏈問題不能支付到期債權,去年下半年停產。越光律師事務所受紹興縣政府委托,全程參與企業重組。在依法重組中,員工正常上下班,企業秩序井然,債權人情緒由激烈逐漸穩定。通過多方努力,新的投資方注資重組華聯三鑫。目前,企業已恢復生產。
被譽為中國軟件業十強之一的南望集團去年也出現債務危機,多家債權人要通過訴訟索回欠款。由于南望集團負債額巨大,明顯喪失清償能力,杭州市中級法院指定國浩律師事務所對企業實施破產重整。國浩事務所律師沈田豐回憶,當時南望集團所有資產與賬戶被查封,他們接手后,首先解封并停止所有訴訟與資產拍賣,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資產。
“隨后,我們通知所有債權人申報債權,摸清企業究竟欠了多少錢;又對企業資產清理評估,摸清償債能力。”沈田豐說,“由于南望集團還承擔著奧運會監控設備的生產,我們還幫助企業維持生產。此后,開會向債權人通報情況,商定還款事宜。”年底時,南望集團重整計劃草案獲得債權人會議通過,債權人可選擇減債清償,也可選擇債轉股成為新南望股東,危機逐漸化解。
法律界人士稱,律師介入危機化解,主要依據是破產法中“重整”與“和解”制度。重整制度是指陷入困境的企業不需要立即清算,而是在法院主持下,由企業與債權人協商對企業資產、債務、人員進行有效整合,獲得重新發展機會。和解制度是指在破產程序啟動后,債務雙方在自愿基礎上,達成同意企業延期清償債務、減少債務數額、進行整頓協議。
律師的介入成為政府行為的“防火墻”
浙江省律協專門制定了一套組織律師參與化解企業債務危機的工作方案,章靖忠說,這個方案長達6頁,已下發到有關律師事務所,現在律師參與化解企業債務危機,正越來越系統、規范。杭州、紹興、臺州等地司法系統紛紛制定各種辦法,組織律師參與化解企業債務危機。紹興一些律師事務所受政府委托,參與江龍集團重整重組等工作,杭州國浩律師事務所參與并設計的杭州廣賽電力科技有限公司重整計劃草案,也獲得了債權人會議通過。
法學專家認為,現在政府處置危機一般有兩個渠道:協調銀行與法院,不收貸、不起訴、不受理、不查封、不執行;或通過財政補貼、稅收返還等方式為困難企業貼錢。而政府如果行為不當,容易干涉銀行經營管理、干預司法,財政買單容易違反預算法,導致危機無法真正化解,留下后遺癥。律師作為中介組織的介入,不但可以從根本上依法化解危機,還有助于政府轉變職能,規避風險,為政府打造一道行為風險“防火墻”。
不少律師表示,這一探索引發兩個思考:一是各級政府應該重新認識剛剛實施的破產法這一法律工具,不要一聽破產就擔心,在金融危機到來時,破產對企業、銀行、職工、社會其實是一種保護;二是律師業需要轉型升級,挖掘新的職能,不再局限于訴訟代理打官司,在“非訴訟”業務上大有可為。
破產法為律師參與化解債務危機提供支撐
調查顯示,有的地方政府在處理突發的大型民營企業債務危機時,往往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協調銀行和法院對陷入危機的企業不收貸、不起訴、不查封、不執行;二是通過財政補貼、土地使用性質改變增值、地方政府稅收返還等手段來挽救危機企業。而事實上,如果政府行為不當,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容易被指為干涉銀行經營將損失轉嫁到銀行、干預司法助長司法地方保護、違反《預算法》等。一旦政府的挽救行動失敗,大批債權人、危機企業的工人都可能來找政府解決債務償還、支付欠薪問題,其他類似企業也可能紛紛效仿要求政府介入,最終可能使債務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
浙江省司法廳有關負責人調查發現,剛剛實施一年多的破產法中規定的重整、和解兩項制度,是應對當前乃至今后企業債務危機的有效法律手段。重整制度,是指陷入困境的企業不需要立即清算財產,而是在法院主持下,由企業與債權人協商對企業資產、債務、人員進行有效的重新整合,使企業獲得重新發展機會的制度。和解制度,是指在破產程序開始后,企業和債權人在自愿的基礎上,雙方達成同意企業延期清償債務、減少債務數額、進行整頓協議的制度。
浙江省律師協會會長章靖忠說,最關鍵的是,律師參與危機化解,可以通過非訴訟手段配合政府幫企業實現重整重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訴訟。因為這部法律規定,企業進入破產程序之后,所有對企業的訴訟保全解除,所有執行程序依法暫停,企業資產得以保存。同時,引入律師或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接管公司,作為破產管理人,協同政府處置相關事務。
以紹興縣的華聯三鑫公司為例,去年下半年出現資金鏈斷裂,不能支付到期債權,不得不停產。華聯三鑫負債涉及地域廣、涉及擔保企業與火數眾多。越光律師事務所受縣政府委托,全程參與企業重組。在重組中,員工正常上下班,企業秩序井然,債權人情緒由激烈逐漸穩定。通過多方努力,有兩家公司重新注入資金重組華聯三鑫,目前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被譽為中國軟件業十強之一的南望集團在2008年出現債務危機,多家債權人要通過訴訟索回欠款。由于南望集團負債額巨大,明顯喪失清償能力,杭州市中級法院指定國浩律師事務所對企業實施破產重整。據國浩事務所律師沈田豐回憶,當時南望集團所有資產與賬戶被查封,企業十分不穩定。他們接手后,首先解封,同時停止所有訴訟與資產拍賣,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資產。隨后,通知所有債權人申報債權,摸清企業究竟欠了多少錢;又對企業資產清理評估,摸清償債能力。由于南望集團還承擔著奧運會監控設備的生產,我們還幫助企業維持生產。在大量基礎工作后,開會向債權人通報情況,商定還款事宜。到年底,南望集團重整計劃草案獲得債權人會議通過,債權人可選擇減債清償,也可選擇債轉股成為新南望股東。危機逐漸化解。
按照破產法規定,推進司法部門尤其是律師介入企業債務危機化解,可以實現規避政府風險、留住企業、安定員工、保障債權的多贏局面。
一是發揮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的作用,規避政府行為風險。過去,一些大企業出現破產危機后,政府往往立即介入,組建由職能部門、企業主管部門參與的清算組等。此時,政府處在第一線,各種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有時可能導致政府力沒少出、錢沒少花,還被指責行政干預、不公平、不規范。破產法規定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作為企業破產管理人參與有關工作,從法律角度進行法律風險評估、可行性分析與論證。政府不以主體來參與,可起到領導和監督作用,有助于自身職能轉變。
二是為危機企業重生創造有利條件。按照破產法規定,債務人在重整、和解期間可以繼續正常生產經營,避免賬戶凍結、財產被查封或扣押而導致停業、停產的危險。同時,進入重整、和解程序,客觀上為企業整合贏得了時間,也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三是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重整、和解程序啟動后,企業可以繼續正常生產經營,職工可以繼續上崗,工資可以正常發放,企業秩序恢復,必然對穩定職工情緒,化解債權人的紛爭起到良好的安撫和平息作用。浙江一家企業停產后,曾引發大量債權人蜂擁而至,登門討債,有的甚至搶著要拉走設備。由于黨委政府積極工作,事態才沒有擴大。同時,律師迅速介入,對所有對企業的訴訟保全解除,所有執行程序依法暫停,企業資產與生產要素得以保存,企業得以穩定。
四是使政府有限資源發揮的作用最大化。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后,若不啟動重整、和解程序,政府的救助往往是杯水車薪。但一旦進入這一程序,債權人的期望值在嚴酷現實面前被迫降低,與債務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點更易找到。此時,若政府在關鍵時刻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就可能促成重整或和解方案,產生政府資源最大化的杠桿效應。
法律界人士認為,在企業債務危機日見增多的目前形勢下,破產法尚未引起基層足夠重視,不少地方黨政干部甚至根本不了解這部法律。當前應大力宣傳破產法,使之為各地熟悉并熟練運用。這部法律已經引起了海外輿論的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及時雨:中國新破產法》一文,開頭就說你不得不佩服中國在正確時間通過正確法律的本領。文章結合當前經濟背景,對該法中旨在挽救陷入困境企業的重整、和解制度給予很高評價。
據浙江省司法廳負責人介紹,由于新《破產法》施行不久,而重整、重組行為涉及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政府、銀行、企業職工等諸多利益主體,牽涉到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公司法、勞動法、土地管理法、稅收法、拍賣法等幾十部法律。因此,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在重整、和解程序運行和化解企業債務危機全過程中的作用是其他人員、機構無法替代的。為此,浙江省司法廳組織指導省律師協會開展了大規模的專業培訓,同時采取多項措施加強對律師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培養,引導律師積極投入到解困、扶持、服務活動中。這些舉措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充分肯定。
2008年,浙江省律師事務所擔任企業的法律顧問2.2332萬家;以破產管理人身份接受華聯三鑫、江龍集團等33家企業的重整重組;接受法院、破產管理人等委托,參與了18家企業的清算工作:接受各級政府委托,為飛躍集團等16家企業的債務危機制定化解方案,處理危機問題;代理110余家債權人、債務人企業處理各類債務糾紛,幫助民營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渡過難關。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