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常常伴隨著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又成為推動新一輪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新引擎”。中國的科技革命理應來自中國人的自主創新。同時,國際金融危機的外部環境也迫使中國要走科技自主創新的道路。
而激勵自主創新,就要以保護知識產權作為“堅強后盾”。隨著去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保護知識產權已然成為中國司法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曾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有效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革命,催生新興產業、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引領經濟發展新方向,具有重大作用。”
4月21日開始,最高法院發布《關于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公布2008年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發布《知識產權案件年度報告(2008)》、發布馳名商標保護司法解釋……最高法院開展了知識產權審判“優化自主創新司法環境”年度主題活動,一周之內連發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組合拳”,令人應接不暇。
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加強知識產權審判,優化科技自主創新環境,正在成為中國司法應對金融危機的“突破口”。
緊迫任務、長期目標都使知識產權審判成為“司法著力點”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已成為影響全局的主要矛盾;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消費需求不足等長期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激勵自主創新,實現技術突破,打造知名品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化危為機的重要出路,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對此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最高法院副院長奚曉明說。
如果說應對金融危機是當前加強知識產權審判的最緊迫任務,那么完成《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的戰略措施,就成為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的一項長期的重大歷史任務。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將“加強司法保護體系建設”、“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納入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重點,并從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水平、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完善知識產權審判體制、優化審判資源配置、加強知識產權司法解釋、健全知識產權審判機構、充實知識產權司法隊伍等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戰略措施。
發揮知產審判職能,減弱,化解金融危機不利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當前,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務于“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工作大局?蓋著“最高人民法院”大紅印章的司法政策文件《關于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給出了答案。
4月23日,最高法院對外發布了這個《意見》。《意見》提出,“要加大專利權保護力度,著力培育科技創新能力和拓展創新空間,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加強商業標志保護,積極推動品牌經濟發展,規范市場秩序和維護公平競爭;完善知識產權訴訟制度,著力改善貿易和投資環境,積極推動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
中國審判機關明確和完善了一系列新形勢下的知識產權司法政策,為應對金融危機下的知識產權審判提出了要求:
——堅決依法制止“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意見》明確提出,“妥善處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的沖突,依法制止‘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按照誠實信用、維護公平競爭和保護在先權利等原則,妥善處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的沖突,合理確定民事責任。因使用企業名稱而構成侵犯商標權的,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判令停止使用,或者對該企業名稱的使用方式、使用范圍作出限制。”
——妥善處理當前外貿“貼牌加工”商標糾紛。《意見》提出,妥善處理當前外貿“貼牌加工”中多發的商標侵權糾紛,對于構成商標侵權的情形,應當結合加工方是否盡到必要的審查注意義務,合理確定侵權責任的承擔。
——慎用訴前停止侵權措施。由于訴前停止侵權行為涉及當事人的重大經濟利益和市場前景,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嚴重影響,《意見》提出,采取訴前停止侵權措施既要積極又要慎重,既要合理又要有效,要妥善處理有效制止侵權與維護企業正常經營的關系,注意防止和規制當事人濫用有關權利。在采取訴前責令停止侵權措施時,應考慮被訴企業的生存狀態,防止采取措施不當使被訴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特別是在專利侵權案件中,如果被申請人的行為不構成字面侵權,其行為還需要經進一步審理進行比較復雜的技術對比才能作出判定時,更要慎用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措施。
知識產權司法審判重在平衡各種利益關系。奚曉明提醒各級法院在貫徹執行《意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準確把握好各類知識產權案件的司法原則和司法政策,統籌兼顧處理好執行法律與服務大局、保護私權與維護公共利益、依法保護與適度保護、保護權利與防止濫用等各種重大關系,妥善解決各類知識產權糾紛。”
審理專利案件如同“平衡木”上行走
以專利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成果構成了企業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專利權保護對于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加凸顯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專利權保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性。
專利案件的審理對于激勵自主創新具有直接的導向指引作用。如何準確把握專利司法政策,就成為擺在廣大法官面前的現實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庭長孔祥俊說:“要從我國國情出發,依法確定合理的專利司法保護范圍和強度,既要使企業具有投資創新的動力,使個人具有創造熱情,使社會富有創造活力,又不能使專利權成為阻礙技術進步、不正當打擊競爭對手的工具;既能夠充分調動、配置全社會的資本和技術資源,又能夠加速技術信息的傳播和利用。”
司法政策對專利權的保護格外“中立”。《意見》提出,“正確解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要求,準確界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既不能簡單地將專利權保護范圍限于權利要求嚴格的字面含義,也不能將權利要求作為一種可以隨意發揮的技術指導,應當從上述兩種極端解釋的中間立場出發,使權利要求的解釋既能夠為專利權人提供公平的保護,又能確保給予公眾以合理的法律穩定性。”
同時,司法還要依法制止一切非誠信的仿冒搭車行為,避免市場混淆和誤導公眾,“要正確適用專利侵權判定原則和方法,進一步總結審判經驗,完善權利要求解釋規則和侵權對比判定標準。”
加強馳名商標保護,防止“神話”“異化”片面追逐馳名
關于馳名商標司法解釋的公布實施,是最高人民法院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一個具體舉措,也是最高法院開展知識產權審判“優化自主創新司法環境”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最高法院4月26日對外發布了《關于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廳長孔祥俊說:“馳名商標司法解釋,既對于符合法定條件的馳名商標依法給予強化保護,又防止經營者不正當地將馳名商標認定當作單純追逐榮譽稱號等的消極現象,針對司法實踐中反映出來的突出問題,依法進行了規范。”
當前,特別是由于各種經濟因素、社會環境和思想觀念的影響,“神化”和“異化”馳名商標的現象時有發生。孔祥俊對此深有感觸,“一些當事人試圖通過司法認定馳名商標達到其不適當的商業目的,使馳名商標司法保護非正常承載了其他的意義。防止不正當地將馳名商標認定當作單純追逐榮譽稱號等消極現象的發生,已成為當前司法認定馳名商標面對的復雜形勢和迫切任務。”
防止企業通過司法認定片面追逐商標“馳名”。對此,司法解釋規定了,在某些案件中法院對于所涉商標是否馳名不予認定。司法解釋第二條對于需要認定馳名商標的民事糾紛案件類型作出了規定,且在第三條中規定了不需要認定馳名商標的情形,從不同角度對馳名商標司法認定的適用范圍作出限定。
司法解釋第二條規定,在下列民事糾紛案件中,當事人以商標馳名作為事實根據,人民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認為確有必要的,對所涉商標是否馳名作出認定:以違反商標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為由,提起的侵犯商標權訴訟;以企業名稱與其馳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為由,提起的侵犯商標權或者不正當競爭訴訟;符合本解釋第六條規定的抗辯或者反訴的訴訟。
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在下列民事糾紛案件中,人民法院對于所涉商標是否馳名不予審查:被訴侵犯商標權或者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成立不以商標馳名為事實根據的;被訴侵犯商標權或者不正當競爭行為因不具備法律規定的其他要件而不成立的。
“司法實踐中,只有在商標馳名是構成被訴侵犯商標權或者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要件事實時,才有必要認定馳名商標。”孔祥俊說。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