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社保基金的倫理觀念,提高社保基金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僅是保證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公司倫理經營水準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實現社會與公司“共贏”的重要保障
2009年6月19日,國務院宣布的國有股轉持政策從宏觀層面上看,不僅充實了社保基金、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而且對于緩解國有股減持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微觀層面上看,將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國有股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這一舉措為上市公司引入了積極的機構投資者。
根據西方國家的實踐經驗,機構投資者的引入的確可以更好地監督控制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有效地保護股東的利益。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十二條規定,鼓勵機構投資者在公司董事選任、經營者激勵與監督、重大事項決策等方面發揮作用。因此,國有股轉持會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及機制的完善產生影響。然而,國有股轉持這一政策實施后,公司治理主體發生了重要變更,治理主體所追求的目標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我們就需要警惕上市公司經營行為“扭曲”的問題。
隨著現實中上市公司頻頻出現的非倫理行為,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始關注公司治理的倫理屬性,并提出了“公司需要治理、治理需要倫理”的觀點,至此,公司治理倫理便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根據西方學者所構建的倫理決策理論,一個人的工作環境是影響個人判斷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壓力以及管理者對他們的期望。
從公司層面上看,作為公司戰略決策主體的管理層在進行公司實踐活動時所面臨的外部壓力便是公司的所有者——股東。當公司股東的積極性越高時,管理者所感受到的股東期望就越強,在這種期望的壓力下,管理者在面對公司倫理觀和股東倫理觀相沖突時,他們往往更加傾向于后者。因此,上市公司的積極性股東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主體,他們的目標引導著公司的經營行為。由于國有股東與社保基金的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國有股轉持前后所引發的治理主體的變更必然會引發公司倫理行為發生一定的變化。
眾所周知,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市場經濟會引導公司產生“賺錢”的欲望,同樣也會誘發公司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的非倫理行為。然而,國有股所代表的治理主體,即國資委在參與公司治理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其對國家及社會的責任,從而抑制了公司的非倫理行為,引導公司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在國有股轉持后,社保基金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的治理主體之一,全國社保基金與國有股東相比,更加奉行價值投資理念,安全、保值、增值是評價社保基金效率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標。因此,股東利益最大化成為社保基金的治理目標。
國內學者李維安在《公司治理學》一書中也指出,“‘股東至上主義’為核心的股權文化是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外部條件之一”。我們的一些研究已經發現,中國股東的倫理投資理念較為缺乏,是否盈利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的重要標準。
在倫理消費者、倫理供應商以及倫理競爭者較為缺乏的背景下,公司的倫理行為所產生的成本要高于其所產生的收益,因此,公司的倫理行為可能會引發盈利能力的下降,從而會引發其他投資者的“離開”,最終導致股票回報率的下跌。在此背景下,社保基金是否盈利便取決于公司的行為是否獲利,因此,它對于公司的非倫理行為干預的積極性明顯低于國有股東。
綜上所述,國有股轉持后,社保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公司治理,并且對于解決委托代理沖突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警惕這一機構投資者一味地追求績效回報而引發公司行為的“扭曲”。因此,強化社保基金的倫理觀念,提高社保基金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僅是保證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公司倫理經營水準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實現社會與公司“共贏”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