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末代皇帝”一家
1960年農歷除夕,“末代皇帝”溥儀、溥儀的二弟溥杰和其他姐妹們一起應邀來到全國政協。周恩來和鄧穎超請他們一起吃餃子,共同歡度春節。溥儀的胞妹金蕊秀第一次見到周總理,顯得十分拘束。周恩來告訴她,關于她的工作安排,是毛主席的意思,又說:“你在區政協(北京市東城區),我在全國政協,彼此都是同事哪!”周恩來很親切地跟她聊天,使她忘了坐在身邊的是國務院總理,仿佛是在跟老朋友嘮家常。
1962年2月12日,周恩來邀請溥儀一家到中南海做客。周恩來談起了溥儀的工作問題,問他愿意做什么,溥儀說:“愿意當工人?!笨偫眈R上問:“你的算術怎么樣?”溥儀搖搖頭:“我沒有學過算術?!敝芏鱽碚f:“工人看圖紙,要懂算術才行。你還愿意做什么?”溥儀答:“我在戰犯管理所學過針灸,我可以到醫院里工作。”周恩來思索了一下說:“你愿意到醫院工作,當然好。你給別人治病,治好了,沒事兒;如果治壞了,那就不合適啦!”話音剛落,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后來,溥儀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
周恩來十分關心溥儀的婚事,說:“你一個人生活,沒人照顧,要找個對象,要有一個家?!敝冷呓艿钠拮俞隙牒圃谌毡竞笳f:“可以把她接到中國來嘛!”后來,嵯峨浩來華,周恩來總理特地接見了他們,并與他們合影留念。
保護宋慶齡
周恩來與宋慶齡的革命友誼始于上世紀20年代。那時,周恩來在廣州從事革命活動,并擔任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宋慶齡見面機會較多。
孫中山逝世后,蔣介石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宋慶齡堅持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的反動政策,贊揚“中國共產黨無疑是中國內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積極參加了新中國的建設,先后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革”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紅衛兵把在上海的宋慶齡父母墓地砸爛了,有的紅衛兵還揚言要到她家去貼大字報。周恩來知道后,在一次對紅衛兵的講話中,對此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在周恩來的關心和保護下,宋慶齡在北京的家始終沒有受到沖擊,她父母的墓地也很快得到修復。對此,宋慶齡十分感激。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宋慶齡極度悲痛,撰寫了《懷念周總理》一文,傾訴了對這位偉人和摯友的深厚的革命情誼。
幫杜聿明聯系女婿楊振寧
1957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在北京的周恩來立即派人與楊振寧在國內的岳父杜聿明聯系。幾乎與此同時,在臺北的蔣介石即刻召見了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女士。
杜聿明與夫人曹秀清均是陜西人,感情甚篤,只是解放前夕因情況特殊,各住一地。杜聿明曾任國民黨東北保安長官司令部中將司令、徐州“剿總”中將副司令。1949年1月被俘后,在北京戰犯管理處改造。
大陸解放前夕,曹秀清帶著身邊的4個子女飛去臺灣。杜聿明的大女兒杜致禮于1946年進入北平輔仁大學,1947年到美國繼續求學,1949年,與當年在西南聯大附中當老師的楊振寧結婚。
1956年,杜聿明被俘后第一次給女兒杜致禮寫信。當時中美兩國沒有建立外交關系,這封信幾經周折才送到杜致禮的手里。杜致禮看見父親多年不見的熟悉筆跡,信未拆開,淚已落下。
就在當天,杜致禮給臺灣的母親曹秀清寫信說:“您的老朋友非常關心您!”曹秀清對“老朋友”這個詞自然心領神會。她借奉蔣介石之命動員楊振寧回臺北的機會,只身前往美國普林斯頓。
周恩來得知此訊息,立即派人前去聯系楊振寧,動員楊振寧回大陸。周恩來派去的特使,就是楊振寧的老師張文裕(時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文裕啟程之前,與樸聿明會晤,希望杜聿明以岳父的身份,給楊振寧去函,由他面交。杜聿明此時才知道,自己的女婿是楊振寧,心里自然很是快慰,欣然提筆。杜聿明很快收到楊振寧的回信。楊振寧向杜聿明表示感謝,并說岳父的關懷尤使自己感動。此后,杜聿明不斷地給楊振寧夫婦和曹秀清寫信,滿懷熱忱地把新中國的成就告訴大洋彼岸的親人。曹秀清過去對共產黨有疑慮,但隨著1959年12月杜聿明被首批獲赦,疑慮消除了。1963年6月,她毅然從美國回大陸,與杜聿明團聚。
1971年,楊振寧作為美籍華裔學者,第一個回到大陸,而沒有出現在臺北。
團結劉文輝起義反蔣
劉文輝是四川大邑縣人,早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歷任國民黨師長、軍長和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康省政府主席等要職。在爭奪西南的統治權時,他與國民黨中央和四川地方軍閥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為了爭取劉文輝參加抗日斗爭,周恩來從1938年開始與他交往。1942年,周恩來約劉文輝在重慶就“萬一蔣管區出現投降局面,西南五省如何繼續堅持抗戰救亡”問題進行了會談。周恩來詳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七七宣言》中“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的重要意義,并針對劉文輝的顧慮,表示不在他的部隊(即二十四軍)中發展中共黨的組織,這使劉文輝大為放心。
經過雙方同意,1942年6月,周恩來派王少春去雅安設立了秘密電臺,建立了中共中央與劉文輝的直接聯系。
之后,周恩來又先后派王若飛、張友漁等到成都,與劉文輝研究如何反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賣國政策和保衛大西南的問題。1946年春,蔣介石在重慶找劉文輝談話。周恩來知道后,當晚就把劉文輝找來,告訴他做事要講民主,有人民支持方站得住腳。他希望劉文輝把西康搞得比蔣管區好,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1946年11月,劉文輝到南京開會時,周恩來又一次會見劉文輝,對他說明在解放戰爭初期,我們只能一營一團地消滅敵人,現在我們已經能整師整軍地吃掉敵人。這次談話,使劉文輝堅定了走和平起義道路的決心。1949年12月,劉文輝聯合當時四川的實力人物鄧錫侯、潘文華等,在彭縣宣布和平起義,為解放西南、實現祖國統一立下功勞。
解放后,周恩來與劉文輝仍保持著深厚的友誼。1975年,劉文輝患了癌癥,周恩來立即指示醫院盡一切辦法全力治療,并囑咐醫院隨時將病情向他報告。誰知,周恩來卻先他而去。噩耗傳來,劉文輝悲痛萬分,不顧家人和醫生的勸告,叫人用小車推著,冒著嚴寒來到周恩來的遺體前,深深地三鞠躬,向他作最后的告別。
(趙兵儒薦自《文史春秋》 2009年第9期本刊有刪節圖:劉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