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研究發現: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幾周之后就會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這個看似危言聳聽的學說,很快得到科學證實,被稱為“蝴蝶效應”。事實上,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政治與文明、權力與法制等等范疇,都不難找到這種效應的因果關系及其教訓。
當年李自成為什么扯旗造反?明末政治黑暗,官場腐敗,民不聊生,固然是最大的理由,但是,具體到李闖王這個人的身上,卻另有原因。李自成本來是有工作的——當驛卒,吃皇糧,在陜西一個驛站上班,雖不富不貴,但小日子還過得去。那時若有人慫恿造反鬧事,恐怕還會把他嚇一跳。
問題出在千里之外的一位京官身上。此公名叫毛羽健,官拜監察御史,卻是個有名的“氣管炎”,別的同僚個個妻妾成群,唯獨這毛御史因為老婆太厲害,想找個二奶都不行。后來總算瞅到個夫人回遙遠的鄉下老家省親的機會,毛御史樂滋滋地把娶二奶之事迅速搞定。殊不知,夫人車轎才到半路,就知道了老公納妾的事,旋即一個回馬槍撲回毛府,把二奶當場拿下掃地出門。
這邊好事才成,怎么那邊悍婦半路上就知道了?毛羽健思來想去,最后歸罪于當時四通八達、信息傳遞快捷的驛站設施。一氣之下,就向皇上參了一本,陳述驛站耗資巨大等“弊端”,力諫取消全國驛站。崇禎皇帝正愁國庫空虛銀根吃緊,立即準奏。這樣一來,靠驛站工作養家糊口的李自成莫名其妙地丟了飯碗。當時陜西驛站的密度乃全國之最,所有驛卒一下子全部下崗,皇糧斷絕,衣食無著。原本“旱澇保收”的朝廷驛卒李自成,一變而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如果不因毛御史的“二奶事件”,亡明的史事也許要由另外的人物來書寫了。
中國有句古訓:螻蟻之穴,可潰千里之堤。正如蝴蝶扇動翅膀一樣,容易被忽視,而有時引發的后果卻極可怕。震驚中外的“甕安事件”的背后,有沒有“蝴蝶效應”?如果不是一些官員玩忽職守,對民生疾苦極度漠視,怎么會釀成那么慘烈的惡性事件?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曾怒斥那些不作為的官員“呆若木雞”。木雞自然對“蝴蝶扇動翅膀”視而不見,也渾然不知腳下的土地會鬧“地震”了。
(龔寶良薦自《文史天地》2008年第12期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