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唐彪說過:“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學人必不可不知也。”這就是說作文是需要修改的,但是“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葉圣陶語)作文批改的過程,應看作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訓練過程。批改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寫作能力和智力發展。在培養學生自改方面,我曾經做過如下嘗試:
一、運用思維外化法指導學生自改作文。
思維外化思考法是指,將思考過程中出現的某些有一定價值,但仍朦朧不清的想法,借助書寫、言語等手段,使其外化一定的表現形式,以促進深入思考。魯迅先生就有這樣的一個習慣,寫完一篇文章,常常要朗讀幾遍。有一天深夜,他寫完了一篇文章,照例朗讀起來,竟使屋外的人誤認為他是在和友人長夜交談。魯迅先生感到這種朗讀的方法對他加工和修改作品大有幫助。我在指導學生自改作文時,就是運用了“三讀三改”法,讓學生把寫完的作文讀三遍,要求運用感情朗讀、表情朗讀、審美朗讀的方式去讀,學生就會不斷發現作文中的缺點和不足,以便及時動筆修改。運用思維外化法自改作文,要求學生逐漸養成一種習慣,從他律到自律,經常靈活運用;要做好思想準備和物資準備,比如便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動筆修改等等。
二、運用追憶思考法指導學生自改作文。
追憶思考法是指,暫時中斷前瞻思維,將思維的觸角伸展到過去,再現以前的情景,以促進更加深入細致的思考。學生作文時,由于對當時的情境觀察不細致或者認識太浮淺,難免出現描寫疏淺的情況。運用追憶思考法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例如,學生寫完《母親的關懷》以后,我發現學生描寫欠細致,在指導學生修改時,我讓學生再仔細回憶母親關懷自己的細節,她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什么樣的表情,心里可能會怎么想……學生通過追溯、回顧,使形象更加清晰,情節更加完善,二次作文就更加優秀了,更加耐讀了。
三、運用共生效應指導學生自改互改作文。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共生效應”給予學生修改作文諸多啟示:在習作修改中,可嘗試建立師生、生生互動的習作“批改共生圈”,由優、中、后進生協調搭配,互相評,互相改,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例如,我曾經讓學生進行外貌描寫的訓練,可是,學生由于不會抓特征,不會抓重點,寫的千日一面,讓人分不清子丑寅卯。在修改時,我讓四人一小組,互讀互聽,評價描寫的象不象,然后再選擇本小組的一名成員,仔細觀察寫出外貌特征,讀讀之后,讓被觀察對象評價是否符合,如不符合再加以修改。建立“學生評改共生圈”,為學生創造了平等展示的平臺,促進了學生間的相互合作,達到了全體評改、人人受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