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川有千千萬萬“粉絲”,其實最大號的,應該是馬英九
在世界衛生組織門外徘徊多年后,由于大陸方面“釋放善意”,最近,臺灣受邀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今年5月18日在日內瓦揭幕的第62屆世衛大會。率領臺灣代表團參會的,將是臺灣“衛生署長”葉金川。
1979年12月4日,臺灣“教育部”公布了一份“公費留學考試錄取榜單”,葉金川名列其間。與他一起同時上榜、如今在島內的知名之士,有劉必榮、賴士葆、林全等72人。在物資匱乏的當年,能考上公費留學考試,不僅光宗耀祖,更解決了一筆出國深造常人無法承受的高額學費。這也可證,葉金川年輕時代就是通過臺灣人才篩選制度,精挑細選出來的“尖子”。

學生時代的尖子,返回公務體系后,葉金川依舊是長官心目中的重點栽培對象。兩蔣時代,臺灣當局按例每年都會推舉各級“政府”單位年度表現最優異人員,每個單位一位,名單舉報給上峰,然后由“總統”頒獎鼓勵。這種保舉人員,經常是層峰拔擢特任官的主要對象。1983年,“行政院衛生署”的保舉最優人員是葉金川。獲獎前,葉的職務是“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獲獎之后,葉金川隨即升官,當上了處長。
葉金川畢業于臺灣大學醫學系,一路從臺大公共衛生碩士,念到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再從臺灣“衛生署”保健處的基層公務員,一路攀爬到如今“衛生署署長”的位階,30年的職場歷練,官位穩定攀升,政績也備受肯定。島內民眾對葉金川的普遍認識,主要來自他在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時期,進入臺北市的小內閣,成為馬英九團隊的一員,此后便開始嶄露頭角。
葉金川的個人專業是公共衛生,這塊領域,也是臺灣本身扎根最深、最受島內外肯定的一塊。
臺灣歷經日本51年殖民統治,高壓統治的暴政令人發指,但不可諱言,日本也留下了少數至今余蔭猶存的治理績效,公共衛生就是這少數治績之一。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日本在臺灣建立了“衛生警察制度”,負責追蹤島內各種傳染病,監督各地衛生情況,清除污水、垃圾,禁止商家或人民買賣腐爛食物,在臺灣各地普設衛生站,強迫島內民眾施打預防針等,為臺灣建立了近代化的公共衛生體系。
1945年臺灣光復后,國民黨當局繼承了這套公共衛生體系,且較諸日本當局更重視公共衛生。60余年來,持續耕耘,取得了可觀成效,較諸日據時代,成就更是耀眼。就以全民健康保險為例,許多被視為醫藥先進、福利制度完善的歐美國家地區,都還經常派員到臺灣,實地考察“全民健保”。在臺灣,不論城鄉,不分男女老少,每位民眾都可享受到廉價且全面的醫療服務。這套制度建立于連戰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如今全體臺灣民眾均受惠良多。
葉金川之所以能躍登臺灣公眾人物的舞臺,而且在島內百姓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與他平日有為有守,且沉著應付“非典”密切有關。
2003年春天那場“非典”疫災,臺灣也深受疫情沖擊。在最危急的關頭,葉金川不顧自身安危,進入集中收容“非典”病人的臺北市和平醫院,直趨病患床邊,因而贏得了“抗薩英雄”的美譽。當時和平醫院封院14天,最高有多達1380多個病患,簡直像一座籠罩在瘟疫陰影中的恐怖之城。多虧葉金川親自坐鎮醫院,以專業安定院內人心,與醫護人員共同推過這危機時期。
這位原本低調的專業醫療人員,經此一役,一夕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非典”不但是一般民眾的危機,也是當時臺北市長馬英九的政治危機,如果那場危機不能平安渡過,今天坐在臺灣領導人位子上的,是不是馬英九,還很難講。是故,2003年島內產生了千千萬萬葉金川的“粉絲”。其實最大號的“粉絲”應該是馬英九,因為,他實為馬的“貴人”之一。
時隔6年,墨西哥、美國首先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不到一個禮拜,疫情已經傳布到20個國家地區,臺灣民眾腦海中6年前“非典”的恐怖印象,還揮之不去。幸運的是,如今臺灣的“衛生署長”恰巧是公共衛生專家葉金川,民眾心里總算不會那么沉重。
有葉金川帶領對抗甲型流感病毒,臺灣老百姓多一分安心,由他組團去世衛開會,不像島內某些醫界人士帶著極強的政治偏見,各界也不用顧慮會議離題走樣。臺灣某些人獨沽一味的政治味,諒必不會在葉金川身上發酵。